在城市裡,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兒子或者一個女兒,但是這種情況在農村很少見,受重男輕女和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影響,絕大多數家庭都是有兒有女。長大之後,兒子娶媳婦,女兒嫁出去,然後就會有「親孫」和「外孫」。在面對親孫和外孫時,老人們的感情態度似乎有一點微妙的不同……那麼在農村老人眼裡,親孫和外孫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很現實,扎心!
一、血脈傳承
農村老人認為親孫才是自己血脈的傳承者,擔負著家族香火延續的重任,而外孫只是外姓人。確實,在父系社會,男性普遍被認為是血脈傳承者,如果一個家庭後代裡沒有男丁,就會被認為是絕戶了,就會被人諷刺嘲笑看不起,甚至會被外姓人欺凌。所以,在農村老人眼裡,親孫子才是自己一家人,跟自己榮辱與共的,外孫再親也只能算是外人。
二、幫忙帶親孫是本分,幫忙帶外孫僅僅是因為心疼女兒
很多老人認為,幫忙帶親孫是應該的,雖然他們以前帶孩子已經吃了很多苦,實在不願意再去體驗那份辛苦,但孫子畢竟是自己家族的繼承人,自己血脈的傳承者,他們還是會沒有怨言、不辭勞苦的幫忙照顧。但是如果讓他們幫忙照顧外孫,他們大部分人都是不願意的,就算勉強同意了,也僅僅是因為心疼自己的女兒,不想讓女兒吃苦受累。從帶孩子這件事上,就能看出農村老人對待親孫和外孫態度的不同。
三、對外孫再好也是白搭
很多老人喜歡開玩笑說,外孫是餵不熟的白眼狼,對他再好也是白搭……確實,親孫會隔三差五給自己端點好吃的,生病了會全程陪在身邊照顧,甚至於兒子年齡大了,孫子會承擔起贍養爺爺的任務。而外孫呢,只是逢年過去吃頓飯,生病了也只是過去看一眼就走了,確實沒有親孫那麼貼心。不過這也不能怪外孫,畢竟不是一個家庭,姥姥姥爺對自己也沒有朝夕相處的照顧,雖然對自己很好,但是在心裡還是感覺自己的爺爺奶奶更親近。
所以呢,並不是農村老人偏心,也不是外孫忘恩負義,只是客觀現實造就了這種情況。
雖然老人們對外孫和親孫的態度略有差別,但畢竟都是自己的孫子,自己的骨肉血脈,怎麼會不疼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