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和下西洋話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

2020-12-19 人民網江西頻道

  三、鄭和與劉家港

  鄭和下西洋期間與劉家港結下了深厚情分。鄭和在劉家港駐足較多的是天妃宮。這裡留下了鄭和多次修葺廟宇、建造後殿的事跡。《通蕃事跡之記》碑文示,鄭和每一次開洋之前,都要率眾到天妃宮祭祀媽祖:「……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於斯,即為葺理。宣德五年冬,復奉使諸番國,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神之殿堂,益加修飾,弘勝舊觀」。「每至於斯,即為葺理」,表明鄭和對劉家港天妃宮的多次修葺。「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這裡雖然說的是第六次下西洋前對媽祖的祭祀,但卻表明鄭和船隊全體官兵都要前往瞻禮。更值得指出的是天妃宮後殿即是鄭和所建。《通蕃事跡之記》碑記載:鄭和於宣德五年(1430年)「復重建咀山小姐之神祠於宮之後,殿堂神像,粲然一新。」(閩海一帶又稱媽祖為「岨山小姐」)。這毫無爭議地表明今日之天妃宮後殿為鄭和所建,已有580年之久。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太倉劉家港港揚帆起航,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在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到國內。駐泊劉家港。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在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因遇險,蟲道返回。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副使王景弘率領返航,於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回到國內。

  劉家港天妃宮在歷史上經有始建、移建與擴建三階段。擴建之功當歸鄭和,是鄭和為天妃宮建造了今天的後殿。史載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址位於現址南側2km處婁江入海口北岸「五洋池」,名「靈慈宮」,佔地二畝,供奉媽祖。宮祠為閩浙海商所立,是年恰為媽祖首獲敕封之年。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政府在劉家港設立行泉府司,同年,運管軍千戶朱清奉旨將靈慈宮移建於入海口龍王灣北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靈慈宮冠名「天妃行宮」,劉家港遂有「天妃鎮」之稱。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潮汛衝刷導致宮基坍塌,時主管海運漕糧的江浙行省參政燕山圖魯撥款,並得常熟海商劉文明等的捐資,天妃行宮由龍王灣段遷建現址至今。故世有「天妃宮凡三遷」之說(清道光金端表《劉河紀略》有詳述)。宣德五年,鄭和修葺天妃宮正殿並建造後殿時,以朝廷名義動用四株楠木作為頂梁之柱。後殿所以固若金湯,巋然屹立,與鄭和所用四株楠木樑柱作為承重載體有密切關係。明崇禎翰林院編修吳梅村年譜載,吳梅村曾因天妃宮住持度師長老之請,為宮內建造三十二天像而書寫募捐化緣文書。這些都是天妃宮深厚的文化內涵。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小閣老」王挨在為其父、婁東畫派領袖王時敏丁憂期間,修建了天妃宮右側城隍廟。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江蘇巡撫林則徐蒞臨劉家港監督修河道時,主持過對天妃宮前後殿的修繕。1911年秋,正殿毀於火災,後殿倖存。原正殿之方磚、柱礎等完整保留於遺址。天妃宮由此成為江南地區最古老、最負盛名、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明代建築遺存,更成為了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蹟。

  鄭和進行對外文化交流與經貿交流同樣保持了文人應有的雅興,從國外帶回大宗商品還帶回了異國花卉。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南京「靜海寺海棠,雲永樂中太監鄭和、王景弘等自西洋攜至,建寺植於此,至今猶繁盛,乃西府海棠耳。」而劉家港天妃宮中栽有鄭和自西洋帶回的西域海棠,史書同樣有此記載,時至清乾隆大藏家翟灝、翟瀚所著書中仍有「西域海棠,在劉家港天妃宮。明永樂中,太監鄭和攜歸」的記載。彰示乾隆時天妃宮仍可見到鄭和自西洋帶回的海棠數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修天妃宮之際,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在宮中花壇內栽種海棠,以示對鄭和的深切緬懷。

  天妃宮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接待了諸多國內外參觀、瞻仰團體和個人。鄭和偉大航海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正越來越成為一種民族的精神榜樣,激勵著無數後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而斬關奪隘、攻堅克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作者簡介】

  王更紅:瀏河鎮文聯文學協會會長、文學季刊《古港潮》雜誌主編,堅持文學創作多年,發表過電影文學劇本《淚不輕彈》 (《電影文學》s008年第10期)、《至愛》(《電影文學》2008年第13期)等。

相關焦點

  • 從鄭和下西洋話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3】
    三、鄭和與劉家港 鄭和下西洋期間與劉家港結下了深厚情分。鄭和在劉家港駐足較多的是天妃宮。這裡留下了鄭和多次修葺廟宇、建造後殿的事跡。《通蕃事跡之記》碑文示,鄭和每一次開洋之前,都要率眾到天妃宮祭祀媽祖:「……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於斯,即為葺理。
  • 從鄭和下西洋到海上絲綢之路,探索明朝海上貿易的起源和發展
    而縱觀鄭和七次下西洋,無疑是建立了政治秩序提高了中國的政治地位,並且這種政治秩序的基礎是「王者無外」、「懷遠以德」。此外,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也成功加強了中國對外的文化交流,宣揚了中國的文化,使得沿海地區的得到了加深。同時也加強了國家的外交,對其他國家的實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提到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促進了海外貿易。
  • 從鄭和下西洋到海上絲綢之路,探索明朝海上貿易的起源和發展
    而縱觀鄭和七次下西洋,無疑是建立了政治秩序提高了中國的政治地位,並且這種政治秩序的基礎是「王者無外」、「懷遠以德」。此外,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也成功加強了中國對外的文化交流,宣揚了中國的文化,使得沿海地區的漢化得到了加深。同時也加強了國家的外交,對其他國家的實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提到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促進了海外貿易。
  • 鄭和下西洋選擇從這裡出發,成就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
    因避諱「馬不能登殿」,朱棣賜給三寶一幅親自書寫的「鄭」字,讓他以鄭為姓,從此馬和就叫鄭和。鄭和是回族人,其祖輩有航海的經驗,在這樣的家庭裡,鄭和也略懂一些海外貿易的知識。所以朱棣在決定派船隊前往西洋各國訪問,宣揚大明國威之時,首先就想到了鄭和。其實從後來鄭和下西洋的成果來看,他的確是聯絡各國、發展海外貿易的絕佳人選。
  • 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
    明初的中外交通(一) 鄭和下西洋——海上絲路的發展高峰明代的中國,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亞洲各國均產生深遠影響。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東方文明發達的標誌。對於中國同亞非各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具有重要意義。鄭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初葉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物產豐富,生產發展,對西方奢侈用品需求迫切,加之航海事業發達的條件下發生的。
  • 從鄭和墓到牛首山,大咖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南京故事
    ,圍繞「海上絲綢之路遺蹟與牛首山」主題,從海上絲綢之路視野下的「鄭和下西洋」,到鄭和與牛首山的關聯,精彩講述海上絲綢之路南京故事。「過去我們對牛首山的認識,只是把它看成是一座佛教的山、一座文化的山、一座旅遊的山、一座生態的山,今天我們發現它具有了一種新的意義,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作為大會主持,賀雲翱教授首先就「山(牛首山)—人(鄭和)—海(海上絲綢之路)」間的關係與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
  •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早期傳播
    【摘要】明代初期鄭和下西洋,滿載中國物品沿途訪問30多個國家,遠達波斯灣及非洲東海岸,開闢中國至印度洋航路,推動國內瓷器製作、絲綢紡織發展,將「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鼎盛時期,其所秉持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原則,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鑑。
  • 鄭和下西洋為何會戛然而止呢?
    今往古來今天來跟大家說說鄭和下西洋為何會戛然而止呢?大家都知道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所以當時的明永樂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下西洋炫耀國力,從1405年開始,鄭和在29年中先後七次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是不是面子工程?淺析鄭和下西洋對經濟的影響
    二、鄭和下西洋產生的影響第一,有利影響:促進明王朝的經濟發展。明朝初期,手工業迎來了蓬勃發展,迅猛增加的商品產量為明王朝開拓消費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當時銷路最廣、獲利最多的市場正是海上貿易。其實,類似「下西洋」的操作,明朝並不是第一家。高度重視海外貿易的北宋王朝,也曾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下西洋」,大舉派海船出訪東南亞各國,且高調採購列國貨物,鼓勵各國商隊來華貿易,然後就有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紅紅火火的景象。而明初的外貿政策,其實也是宋代這種「官方壟斷海外貿易」政策的延續。
  • 關於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國際貿易的興盛離不開海上運輸的發達,今天我們就聊聊鄭和和他的艦隊對明朝中後期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對文化交流有何貢獻?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鄭和率領由62艘海船和2.7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從泉州港出發,揚帆遠航,出使西洋,拉開上絲綢之路的序幕。
  • 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我國將著力推進航運業轉型升級,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1405年至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龐大船隊從江蘇太倉起錨,七下西洋,和平造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拉開了15世紀「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和船隊留下了哪些中國同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話?這又為共建「一帶一路」奠定了哪些基礎?
  • 我國最大的仿古木帆船重走鄭和下西洋航線
    中國最大的仿古木帆船「綠眉毛」號16日停靠青島海軍博物館碼頭,3天後「綠眉毛」號將從青島出發,沿海岸線南下航行,重走600年前鄭和下西洋航線和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太平洋學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辦,北京寶船航海文化中心籌劃承辦的「揚帆中華——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綠眉毛』號仿古木帆船航海活動」是今年中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唯一一次實船航海活動。
  • 電影《海上絲路》項目啟動 講述鄭和下西洋
    這部以「鄭和下西洋」為背景的電影籌備經年,得到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新加坡的國際專業團隊全力支持。拍攝電影《海上絲路》不但展現中國當年與東南亞國家的和平友好關係,更讓今天的觀眾了解中國與沿海一帶的各國人民長久深遠的情誼,淵遠流長,源自六百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今天再繼往開來,把雙方的友誼繼續延續下去,以增加兩地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共享繁榮。
  • 華僑華人云紀念鄭和下西洋 馬六甲冀「鄭和精神」助馬中友好
    顏天祿在會議上致辭回顧,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駐紮過馬六甲,鄭和在馬六甲期間,沒有侵佔馬六甲任何土地,且將中華文化、中國商品帶到馬六甲,形成「和平、友誼、互補、共贏」為核心的雙邊往來。馬六甲又於2002年同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江蘇省正式結為友好省州,使蘇甲省州因鄭和的緣故「親上加親」。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  這段話雖然和普遍大眾所理解的友好外交歷史有一些出入,但確確實實記錄了中國船隊確實到過斯裡蘭卡,並且有帶著俘虜(可能是當時的君主被帶回中國進行交流)回到中國。  除此之外,學生提到的斯裡蘭卡的石碑,以及馬來西亞的馬來敦剌南所寫的《馬來紀事》中對於鄭和的讚美論述以及阿拉伯的文獻記載也證實了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史料之豐富可見一斑。
  •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我國古代最偉大的一次航行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我國古代最偉大的一次航行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是世界上的老大,偉大了幾千年。古代的中國在強盛時期,可以說在地球上是沒有敵手的。中國文明是農耕文明。中國自從漢朝開始就通過絲綢之路與海上的絲綢之路不斷地向外輸出中國的商品。以至於許多的國家想要來到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宋朝的時候,陸地上的絲綢之路完全被阻斷了,沒有辦法,想要對外進行貿易就必須通過海上的道路,宋朝時期海上貿易繳納的稅收是宋朝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要不然南宋在南方依然不愁吃不愁喝的,沒事還能給人家送點錢花。就因為海上的絲綢之路。
  • 鄭和下西洋:中國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險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使團遠航,這是鄭和下西洋的開端。從1405年到1433年裡,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活動一共進行了七次。 《鄭和航海圖》 此外,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上探險,還是中國古代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 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舉行
    研討會為期兩天,議題包括大航海時代與海峽關係、鄭和下西洋所至地點與「一帶一路」倡議、鄭和典範對21世紀海上事綢之路的啟示、鄭和下西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大航海時代與月港文化等。  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海滄區委書記林文生在致辭時介紹說,海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 「鄭和下西洋」將拍成電影《海上絲路》
    新華社北京6月8日專電(記者白瀛)編導冼杞然7日在京與福州高高派集團籤約,授權其拍攝自己的電影劇本《海上絲路》。影片將通過講述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的故事,展現中國和東南亞人民的世代友好情誼。  冼杞然說,影片故事始於東南亞倭寇為患,明政府派鄭和與當地各民族聯合對抗倭寇,為東南亞帶來和平,建設大愛互助的鄰邦關係。同時鄭和船隊為東南亞人民傳授水稻耕種、建築、水利工程、醫藥、紡織等技術,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 史上的海上馬車夫,竟然不是荷蘭,而是早於鄭和下西洋時期的中國
    也許都會認為中國是個弱國,而且歷史上僅僅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最發達的了。其實不然,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明朝以前的秦始皇時代就已經有了健全的航海技術了。從秦始皇在山東半島的活動即可證明了,而從秦始皇尋仙丹而遠洋他國的歷史則證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強國是中國,真正的海上馬車夫不是17世紀的荷蘭,而是秦朝時期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