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鄭和與劉家港
鄭和下西洋期間與劉家港結下了深厚情分。鄭和在劉家港駐足較多的是天妃宮。這裡留下了鄭和多次修葺廟宇、建造後殿的事跡。《通蕃事跡之記》碑文示,鄭和每一次開洋之前,都要率眾到天妃宮祭祀媽祖:「……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於斯,即為葺理。宣德五年冬,復奉使諸番國,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神之殿堂,益加修飾,弘勝舊觀」。「每至於斯,即為葺理」,表明鄭和對劉家港天妃宮的多次修葺。「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這裡雖然說的是第六次下西洋前對媽祖的祭祀,但卻表明鄭和船隊全體官兵都要前往瞻禮。更值得指出的是天妃宮後殿即是鄭和所建。《通蕃事跡之記》碑記載:鄭和於宣德五年(1430年)「復重建咀山小姐之神祠於宮之後,殿堂神像,粲然一新。」(閩海一帶又稱媽祖為「岨山小姐」)。這毫無爭議地表明今日之天妃宮後殿為鄭和所建,已有580年之久。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太倉劉家港港揚帆起航,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在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到國內。駐泊劉家港。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在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因遇險,蟲道返回。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副使王景弘率領返航,於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回到國內。
劉家港天妃宮在歷史上經有始建、移建與擴建三階段。擴建之功當歸鄭和,是鄭和為天妃宮建造了今天的後殿。史載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址位於現址南側2km處婁江入海口北岸「五洋池」,名「靈慈宮」,佔地二畝,供奉媽祖。宮祠為閩浙海商所立,是年恰為媽祖首獲敕封之年。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政府在劉家港設立行泉府司,同年,運管軍千戶朱清奉旨將靈慈宮移建於入海口龍王灣北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靈慈宮冠名「天妃行宮」,劉家港遂有「天妃鎮」之稱。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潮汛衝刷導致宮基坍塌,時主管海運漕糧的江浙行省參政燕山圖魯撥款,並得常熟海商劉文明等的捐資,天妃行宮由龍王灣段遷建現址至今。故世有「天妃宮凡三遷」之說(清道光金端表《劉河紀略》有詳述)。宣德五年,鄭和修葺天妃宮正殿並建造後殿時,以朝廷名義動用四株楠木作為頂梁之柱。後殿所以固若金湯,巋然屹立,與鄭和所用四株楠木樑柱作為承重載體有密切關係。明崇禎翰林院編修吳梅村年譜載,吳梅村曾因天妃宮住持度師長老之請,為宮內建造三十二天像而書寫募捐化緣文書。這些都是天妃宮深厚的文化內涵。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小閣老」王挨在為其父、婁東畫派領袖王時敏丁憂期間,修建了天妃宮右側城隍廟。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江蘇巡撫林則徐蒞臨劉家港監督修河道時,主持過對天妃宮前後殿的修繕。1911年秋,正殿毀於火災,後殿倖存。原正殿之方磚、柱礎等完整保留於遺址。天妃宮由此成為江南地區最古老、最負盛名、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明代建築遺存,更成為了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蹟。
鄭和進行對外文化交流與經貿交流同樣保持了文人應有的雅興,從國外帶回大宗商品還帶回了異國花卉。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南京「靜海寺海棠,雲永樂中太監鄭和、王景弘等自西洋攜至,建寺植於此,至今猶繁盛,乃西府海棠耳。」而劉家港天妃宮中栽有鄭和自西洋帶回的西域海棠,史書同樣有此記載,時至清乾隆大藏家翟灝、翟瀚所著書中仍有「西域海棠,在劉家港天妃宮。明永樂中,太監鄭和攜歸」的記載。彰示乾隆時天妃宮仍可見到鄭和自西洋帶回的海棠數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修天妃宮之際,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在宮中花壇內栽種海棠,以示對鄭和的深切緬懷。
天妃宮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接待了諸多國內外參觀、瞻仰團體和個人。鄭和偉大航海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正越來越成為一種民族的精神榜樣,激勵著無數後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而斬關奪隘、攻堅克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作者簡介】
王更紅:瀏河鎮文聯文學協會會長、文學季刊《古港潮》雜誌主編,堅持文學創作多年,發表過電影文學劇本《淚不輕彈》 (《電影文學》s008年第10期)、《至愛》(《電影文學》2008年第1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