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題材影視劇:影像敘事呈現山鄉巨變

2020-12-05 人民網

照片為電影《十八洞村》劇照。

電影《紅花綠葉》海報。

電視劇《麥香》海報。

電影《春天的馬拉松》海報。

核心閱讀

通過描摹鄉村振興過程中人們的種種際遇、命運變遷和觀念變化,彰顯現代治理和國家進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題材創作的主旨。

回溯中國當代文藝史,農村題材影視劇表現了中國當代社會發展變化的豐富實踐,塑造了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為影視畫廊留下諸多經典。特別是近年來,農村題材創作不斷拓展視野,創新藝術表達,通過影像敘事生動記錄山鄉巨變。

遵循現實主義精神

書寫走向現代化的鄉村

農村題材電影是新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穫。如《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雙雙》用影像記錄農民的生活狀況,生動塑造投身鄉村建設的農民形象。《咱們的牛百歲》講述改革開放春風拂面,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故事。《人生》以農村知識青年的選擇,表現並反思社會道德建設,上映後產生強烈反響。這些影片在時代變遷中描繪中國農民的喜怒哀樂,反映社會發展進程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動體現國家政策變化對農村社會的影響,以現實主義風格呈現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巨變。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的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農村題材。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雪野》《葛掌柜》反映了鄉村觀念的更新。90年代,《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故事情節曲折,生活氣息濃鬱,引發社會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新世紀以來,《聖水湖畔》《希望的田野》《正月裡來是新春》《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等,聚焦鄉村人情社會,剖析農村發展中的矛盾,體現農民的精神追求,讓人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精神、思想、道德、倫理面貌的巨大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題材影視作品迎來又一次創作高潮。電影《十八洞村》《村嫂》《紅花綠葉》,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平凡的世界》等,深情建構影像敘事和國家進步之間的密切聯繫,與生活、社會、時代形成互動關係。《年年歲歲柿柿紅》中的楊柿紅、《麥香》中的麥香、《我是你的眼》中的田春妮、《村嫂》中的桃子,這些生動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反映了鄉村振興過程中,人們對土地的眷戀、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建構鄉村影像美學

網際網路時代需要新表達

通過描摹鄉村振興過程中人們的種種際遇、命運變遷和觀念變化,彰顯現代治理和國家進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題材創作的主旨。不少反映精準扶貧的影視作品代表了這種創作取向,呈現鄉村影像美學的向度。其美學特質表現在:一是重視故事與敘事,有多樣化的故事情節、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二是加入一些新技巧和新元素,塑造鮮活的人物,語言也格外生動;三是緊密貼近現實生活,貫穿並體現百姓的情感邏輯,呈展以大眾訴求為主的民族化審美經驗。

《毛豐美》《又是一年三月三》等,通過創新影像表達,將視點聚焦普通人的生活,通過個人或家庭的變化顯影鄉村變化,描摹地方文化,成為影像民族志的一種書寫。《春天的馬拉松》表現江南水鄉的「清新家園」,《黃土高天》抒寫西北農家的人和事,《老家門口唱大戲》呈現東北鄉村生活……濃鬱的地域文化色彩、「吾鄉吾土」的視覺影像、抒情性的美學特徵,是這些作品的共同追求。

《苦樂村官》《龍門村的故事》融入喜劇元素,用幽默的方式刻畫人物性格,重在表現青年一代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十八洞村》講述楊家兄弟填土造田的故事,表現不畏艱險、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黃土高天》《老農民》敘事視野開闊,將對農村變遷的描摹與思考,落在歷史與社會的交匯點……

當然,也要看到,儘管近年來農村題材創作做出努力,但現象級作品並不多。個別作品不無藝術表層化和概念高懸的弊病。有的創作者以「他者」眼光描寫鄉村,沉浸在圖片式山鄉美景裡,做主觀式理解,與當代鄉村始終有隔膜。有的作品敘事老套,故事生硬,節奏拖沓,和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有差距。如何在滿足觀眾娛樂、審美、情感需求的同時,將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關懷內化其中,是待解的命題。

召喚高度與深度

悉心挖掘時代深刻內涵

今天,我們怎樣講好山鄉巨變的故事?遵循現實主義風格創作規律,聚焦中國老百姓感同身受的人和事,展現山鄉巨變歷史進程中人們的參與、活力和動力,人們的創造、勇氣和激情,才能發掘真實而豐富的鄉村故事。

文藝評論家鍾惦棐曾倡導電影和文藝作品要「悉心去挖掘億萬勞動者的美」。如何去做?有兩個前提。一是要有足夠的生活積累和感情積累,創作者的立場和情懷要面向最廣大的觀眾。二是藝術表達需要根植本土,真誠地面對大眾與社會生活。

創作者首先要回歸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美學邏輯。中國當代文藝史上並不缺少講述鄉村變化的好作品。這些作品契合生活實際,準確把握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走向,通過對鄉村生活和時代意識的描摹,在情感和思想上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山鄉巨變蘊藏的民族記憶、文化密碼、情感紐帶,需要藝術家深入挖掘。追求具有時代精神高度和深度的中國表達,實現鄉村書寫的社會價值,是當下創作者的重要使命。

山鄉巨變的故事說到底是人的變化、觀念的更新。藝術家應著重展現鄉村巨變中不同層次的人,剖析其複雜成因,生動闡釋鄉村變化背後的思想變化。通過對當代農村生活的描述,將影像美學推向一個新階段,讓更多人看到山鄉巨變與鄉村治理的中國故事。在新時代的語境下,農村題材再次成為創作的主流,將激發人們積極建構社會文化,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為推動國家進步凝心聚力。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鄉村題材網絡小說的敘事與改編
    那麼,在網際網路語境的影視藝術生產中,鄉村影像是如何從聚光燈下退隱到數量少、影響小以及被簡化、異化的境地呢?為什麼改編自傳統文學的影視劇能夠更廣泛地實現文學作品的影像轉換,甚至實現了其精品化和經典化,而在作品數量更多、影視製作水平更高、網臺傳播手段更強的網絡時代,鄉村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卻如此蕭條?
  • 廣播劇《駱駝灣的笑聲》:扶貧攻堅中的「山鄉巨變」
    廣播劇《駱駝灣的笑聲》:扶貧攻堅中的「山鄉巨變」 原標題:   一直以來,廣播劇因其能融匯廣播媒介獨特的創意表達技法,能自由地呈現空間建構和時序設計,能豐富地展示廣播人的技術理想和藝術追求,而被視為廣播文藝作品中居於高端地位的品類
  • 猶記當時烽火裡 ——江西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述評
    江西紅色歷史資源成了影視劇取之不盡的革命精神財富,奏響的是氣勢恢宏的時代主旋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民族歷史的鏡像書寫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通過「對歷史的藝術敘述」實現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構建與傳播,是挖掘民族歷史,強化集體記憶,實現國家認同的重要載體。發生在江西的一系列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深刻地影響著近代以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和命運走向。
  • 長篇小說《陌上》:鄉土敘事和現實題材的新範本
    《陌上》研討會在京舉行 超俠 攝中新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高凱)從生活細部切入,以同情的理解的悲憫的眼光,打量鄉村,書寫鄉村,將現實題材以審美的方式融入文學,作家付秀瑩的長篇小說《陌上》一經推出便贏得文學界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是鄉土敘事和現實題材的新範本
  • 「70周年國慶特刊」《淮海戰役啟示錄》:革命歷史影像的藝術再現
    近年來描繪淮海戰役的影視劇、紀錄片數不勝數,它們大多將關注點放在淮海戰役本身,從內部視角進行闡述。該片注重宏大敘事與微觀講述相結合,既回顧了氣勢磅礴的戰役全貌,又挖掘了一個個生動翔實的戰鬥英雄、支前民工的感人故事。宏大敘事方面,第一集《抉擇》以一幅詳細標註淮海戰役所有地名、70年前的手繪地圖開篇,講述圍繞1947年淮海戰役發生前經濟崩潰、解放區土地改革等社會背景。
  • 【直播回放】鄉鎮巡禮「飛越山鄉看巨變」——石門鄉:朝陽映石門...
    【直播回放】鄉鎮巡禮「飛越山鄉看巨變」——石門鄉:朝陽映石門 坎邊是故鄉 2020-12-12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紅色題材影視劇井噴的原因和套路
    紅色題材影視劇已經積累了幾種頗為成功的敘述樣式:一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代表作如《長徵》(2001年)、《井岡山》(2004年)、《紅色搖籃》(2009年)等,2011年則是《開天闢地》和《辛亥革命》。隨著對歷史問題的寬容和去意識形態化,這些電視劇可以更為客觀化的呈現和還原歷史原貌,讓教科書裡的歷史人物更有血有肉和人性化,把重大歷史演繹成為不同性格/人物之間的明爭暗鬥。
  • 軍事題材影視劇40年探索歷程:繁花似錦 徵途如虹
    來源:《軍營文化天地》雜誌·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朱寒汛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軍事題材影視劇艱辛摸索、碩果纍纍,回望其足印便可發現,每每在關鍵的時間拐點之上,軍事題材影視劇往往一馬當先,雄踞風口,從而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脈絡大體合拍,詮釋和呼應著偉大的時代變革。
  • 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新視角下之農村題材
    《故鄉的泥土》是章雲天近年創作的一部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在會上介紹說,這本書通過眾多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謳歌了抗戰老兵的忠誠,反映芸芸眾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描繪了一幅農村歷史風情畫卷。本書的作者章雲天多年來以創作影視劇為主,創作的劇本曾獲飛天獎、金雞百花提名等獎項。
  • 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當下農村劇創作尤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題材現實化。目前主管部門大力倡導、也最受觀眾歡迎的是現實主義農村題材,做到對現實問題不迴避、不虛化,既呈現發展困境,又探究改變之道,而不是一味地迴避矛盾。二是農民主體化。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只有農民自身在思想上得到啟蒙,承擔起建設農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農村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變。
  • 扶貧題材電影:生動講述脫貧致富故事
    核心閱讀從當代中國獲取思想和文化資源,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新願景,扶貧題材電影繼承中國電影的敘事傳統,延續現實主義的影像風格,為主旋律電影創作積累新的經驗 經過持續奮鬥,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一重大勝利凝聚了千千萬萬人的努力,也譜寫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 人民日報: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
    原標題: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近些年,《平凡的世界》《馬向陽下鄉記》《老農民》《青戀》等農村題材電視劇,獲得了較高的口碑和收視率。但總體來看,當下農村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偏少。
  • 維和題材影視劇火爆螢屏 創作者要思考這幾點
    從2014年反映海軍護航的電視劇《艦在亞丁灣》開始,到《戰狼2》《反恐特戰隊之獵影》《空天獵》《維和步兵營》,再到今年春節檔熱映的電影《紅海行動》,這些作品著眼軍隊發展、弘揚主流價值、展現大國擔當,深受觀眾喜愛,屢創票房神話和收視奇蹟,不僅豐富拓展了現實軍事題材作品的敘事空間和題材領域,更使國際題材軍旅影視劇成為當前創作的焦點和熱點。
  • 工人日報:三國題材影視劇再度火熱的冷思考
    原標題:【藝評】三國題材影視劇再度火熱的冷思考   3月27日,又一部三國題材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開播,有消息稱開播當晚3小時網絡播放量就破億。該劇講述曹操迎奉漢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期間,漢獻帝周旋於軍閥,與同道攜手試圖振興漢室的故事。
  • 紅色題材影視劇突破「瓶頸」天地寬
    從目前正在拍攝和準備播出的片單可以看出,以小人物反映大歷史已經成為紅色題材影視劇的一種趨勢。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認為,抗戰影視劇對「紅色經典」的大眾化改編,大抵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重拍或改編原劇,譬如一些經典的抗戰電影《小兵張嘎》《地雷戰》等,近些年就直接被翻拍成電視劇,借力原有IP的知名度輕鬆殺入競爭激烈的抗戰劇市場。
  • 《八佰》:歷史主義題材電影敘事對集體記憶的建構
    無論影像多麼的模糊不清,他所展現的都是連續動態的本體,而不再像一具僵硬的木乃伊。攝影將動態的真實保存下來,成為一個個帶有歷史性意義的「文獻」。現代的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敘事方法將其進行重新的展現從而拍成帶有「不同意識形態」的電影。所謂「敘事」,按照羅吉·福德的說法「指詳細敘述一些列事實或事件並確定和安排他們之間的關係。
  •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三站——青巖龍井村
    7月11日,貴陽網黔視頻直播「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三站將走進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帶廣大網友們走近這個斬獲一系列榮譽、擁有500年歷史的美麗布依族古村。2019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和司法部五部門下發通知,認定998個村和99個鄉(鎮)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其中,就有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2020年6月,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發布《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 貴州省發展改革委關於擬推薦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的公示》,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入選貴州31個擬推薦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 夜上海·影音|不輸給《鄉村愛情》的農村題材影視劇來了!
    今年是我國脫貧工作關鍵年,一系列鄉村題材作品也翩然而至,用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變遷,來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發展歷程。這些作品有的橫跨40年的時代變遷,在展現改革開放歷史主題的同時,散發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如今,電商、直播、短視頻、民宿等早已深入農村生活,一些農民更是成為電商達人或者網紅,這都是影視創作的素材來源。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益陽故事:記作家周立波,山鄉巨變從這裡開始
    新中國成立後創作了大量描寫農村新人新貌的小說和散文。1979年9月25日因病去世。03周立波是從益陽這片熱土上走出去的我國具有深遠影響的著名作家,一生共著作出版長篇和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譯著、報告文學等500餘萬字。先後榮獲史達林文學獎和史達林文藝獎,為我國文學、 文化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周立波故居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