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湖北學者秦尊文提出「一主兩副」戰略,主要內容是集中精力建設一個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漢,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陽,並圍繞「一主兩副」建設三個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宜荊荊城市圈,襄十隨城市帶。這一建議後來成為湖北發展的基本格局。
近20年間,湖北的兩副 —— 襄陽、宜昌崛起為中西部非省會的佼佼者,直追洛陽。但同時,湖北各市形成了嚴格的等級落差:武漢1個高高在上,宜昌、襄陽2個在中國也是中上水準,荊州、黃岡、黃石3個已然掉隊,其餘各市就沒啥可說了。
「一主兩副」可以說成是湖北模式,這三個城市都成功了,但湖北其餘城市卻衰敗了。
湖北行政區劃調整懸想
湖北可以調整發展格局變成一主四副,武漢之外,四副分別為鄂東之鄂東市,鄂中之荊州(或荊門),鄂西北之襄陽,鄂西南之宜昌。
方案一:著力發展大荊州
鄂州全部,黃石全部和黃岡市區及黃梅、武穴、蘄春、團風合併,成立濱江城市鄂東市(縮小版的武漢市)。
英山、羅田、麻城、紅安、大悟及河南新縣合併成立大別山市,開發旅遊尤其紅色旅遊,省內和國家給予特別支持。
孝感除大悟外全部劃入武漢市;
荊門、天門、仙桃、潛江重回荊州,將荊州規劃為湖北省第四個省副中心。
頭腦在武漢,四肢就是襄陽、宜昌、荊州和鄂東四個沿江副中心,鄂東北的大別山紅色旅遊區,鄂西南的民族旅遊區,鄂西北的十堰武當旅遊區,形成湖北的城市大格局和經濟版圖。
方案二:著力發展大荊門
湖北的地理中心在荊門,應該把荊門作為湖北發展的新引擎!
襄陽帶十堰、隨州,
宜昌帶恩施、荊州,
荊門兼併天門、仙桃、潛江,
剩下的都是武漢城市圈,孝感、黃岡、黃石、鹹寧、鄂州並進武漢。
新荊門成為三個中心的樞紐連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