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今天已經是農曆臘月初二,距離過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臘月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也是全年最冷的一個月,在農村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雖然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是卻足以說明臘月的天氣寒冷程度。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的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俗語中的三白並不是指某三種白色的東西,而是指雪花,三在這裡是泛指,並不是說下三次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臘月降雪越多,冬小麥的長勢也就越好,收成也就越高,不僅人人都能吃飽飯,就連家中的豬狗也能吃到麵粉。
在我們華北平原,冬小麥是最主要的農作物。冬小麥通常在第一年的10月份種植,到了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冬小麥便進入到休眠狀態,等到第二年春天氣溫開始回升後,冬小麥也便開始返青並快速生長。由於冬小麥在漫長的冬季中一直處於休眠狀態,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冬季降雪多少並不會影響到冬小麥的生長,其實並不是這樣。冬季降雪是否充沛,對冬小麥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點:
影響一、滿足冬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雖然在整個漫長的冬季中,冬小麥處於休眠狀態對水分的需求很小,但是在第二年天氣回暖冬小麥開始返青時,冬小麥對水分的需求便會增加,並且還會隨著冬小麥的生長對水分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北方的春天降水很少,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所以春季冬小麥返青時所需要的水分全部靠冬季的降雪積累,如果冬季降雪多,第二年冬小麥返青時就有充足的水分,小麥的長勢就會很好,相反若是冬季降雪少,土壤中的水分匱乏,便會影響到冬小麥的正常生長。
影響二、不易發生病蟲害。冬季的降雪頻繁,除了會給冬小麥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外,還會導致氣溫下降,冬季的降雪次數越多,天氣也越為寒冷,相反冬季降雪很稀少,那麼冬季的氣溫呢也偏高。對於人們來說,冬季降雪少氣溫高有利於人們的出行,但是冬季氣溫很高,卻會使藏在土壤中的害蟲蟲卵和病菌順利度過冬天,等第二年氣溫回升後,就很容易爆發病蟲害。如果冬季降雪很頻繁,氣溫也很低,就會將害蟲蟲卵和病菌凍死,第二年出現病蟲害的概率很小,利於冬小麥的生長和收成。
影響三、雪花中含有肥料。農村老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小麥的長勢和收成好不好,和肥料是否充足有很大的關係。據研究,雪花中含有冬小麥生長所需的氮元素,所以冬季降雪頻繁,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就大,對冬小麥的生長會有好處。
農村中流傳著的關於農業的諺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農耕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上便是農村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的俗語,你們那裡有這種說法嗎?你對這種說法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