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朔朋友圈
「現在已經是2019年,(谷歌)公司已經是一位21歲的『年輕人』,到了離開家的時候了。」
美國時間12月3日,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發布聲明稱,自己不再擔任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行政官,這一職務將交給谷歌現任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同時另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也將卸任Alphabet總裁一職,不再設立總裁一職。
但是,等等。
身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 CEO的拉裡·佩奇和擔任Alphabet的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對於公司日常事務若即若離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些媒體甚至稱他們二人為「隱士」創始人。
所以,這又是一場怎樣的告別?
| 谷歌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
「遁世」的創始人
今年6月舉行的Alphabet年度股東大會,作為母公司CEO的拉裡·佩奇缺席,不少外部投資者抱怨,連一年見一次的機會都不給。
去年9月,參議院外國選舉幹預情報委員會舉行聽證會,佩奇本該與Twitter CEO傑克·多蘿西、Facebook營運長謝麗·桑德伯格一起出現在國會聽證會上,但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發現,放著谷歌桌籤後面的皮椅空空蕩蕩。
以前,兩位創始人還會在內部的公司員工會議上露一下臉,但從去年開始,這種會面統統取消了,這幾年,代表谷歌的就是桑德爾·皮查伊。
如果說比爾·蓋茨、賈伯斯還有貝索斯代表的是自我外露、獨斷強勢的矽谷風格,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則以低調、理性夾雜某種怪誕,聞名於矽谷。
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創立的谷歌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毋庸置疑。其搜尋引擎佔據了網際網路世界近九成的份額,其廣告佔全美在線廣告營收的四成,旗下安卓系統則裝在了全球75%的智慧型手機上。在線視頻網站Youtube,對於千禧一代,猶如電視之於他們的父兄輩。
但一些觀察者已經注意到,谷歌越強大,創始人對運營就越發失去興趣。
「心無旁騖」搞「副業」
這是大家熟知的谷歌眼鏡,也是谷歌最知名的失敗產品,背後最熱情的參與者就是謝爾蓋·布林。
為了推銷谷歌眼鏡,布林大膽選擇高空跳傘
下面這個是個人電動飛行器。擁有一個飛行器項目已屬異想天開,拉裡·佩奇投資的初創公司Kitty Hawk,旗下有三款。
拉裡·佩奇認為個人電動飛行器比傳統汽車更安全
拉裡·佩奇還和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投資了一家近地小行星採礦公司,就是近地行星進行稀有金屬和水的開採,一方面可以售賣稀有礦物,另一方面尋求太陽擴張的起點。
近地小行星採礦主要通過太空飛行器對小行星礦物進行捕獲
布林的投資項目還包括太空旅行、合成牛肉,等等。
這些項目都不在谷歌在線廣告、搜尋引擎以及移動端作業系統等核心業務中,它們是佩奇告別信中的「其他業務」,而Alphabet下屬的投資子公司對類似業務的投資達上百家。
相比於上面這些魔幻主義的投資項目,兩人共同投資的特斯拉汽車,是不是一下子顯得接地氣多了。
很多創新項目最後都如「谷歌眼鏡」一樣失敗了,比如「太空電梯」,「噴氣式背包」等,但快遞無人機、發電風箏和網際網路熱氣球仍在研發中。
2013年,一位股票分析師問拉裡·佩奇在不掙錢的項目還要燒多少錢時,佩奇的回答絲毫不留情面:我知道只有當我的時間優先用來為你們掙錢的時候,你們才會愛我。
網際網路熱氣球
科學家和生意人的界限
通常,佩奇和布林被看作一體,實際上,兩人的個性、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拉裡·佩奇來自密西根,父親是密西根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佩奇學的是計算機科學;謝爾蓋·布林則是出生在蘇聯的猶太人,幼年隨父母移民到美國馬裡蘭州,父親曾在蘇聯一所大學教數學,其本人是數學奇才。
這個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嗎?這是謝爾蓋的問法。
這個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佩奇的問法。
一個善解決,一個善展望。兩人性格不同,但配合得天衣無縫,從1996年在史丹福大學相識到創建谷歌搜尋引擎、再到定義企業文化乃至共同離職,合作至今。
對於技術公司領導者,後來商人氣質會更突出,但佩奇和布林始終保持著學院派的技術男氣質。
在1998年9月,谷歌正式成立,那是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接近商人的時候。佩奇創建了谷歌,當然是在布林的幫助下。活力四射的布林還彌補了佩奇缺乏社交的不足。但谷歌的董事會發現,這兩個學院氣濃厚的創始人,需要一位懂行的職業管理人。
2001年8月,埃裡克·施密特擔任谷歌總裁一職,與拉裡·佩奇、謝爾蓋·布林共同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
兩人對這種所謂的「成人監督」並不理解,但施密特行事平穩,聘請高管隊伍,建立銷售團隊,並帶領谷歌上市,他最重要的特點是總是和兩位創始人商量。
谷歌早期三人同盟
佩奇和布林也逐漸發現分流日常管理職務的好處,比如:不用再與廣告商與投資者談判了。
與此同時,他們也能騰出手來,從事地圖、數字圖書、人工智慧,2005年也是佩奇收購的安卓,後來發展成了可以戰勝蘋果的安卓系統。
現在大熱的無人駕駛領域,在2010年,佩奇就請來斯坦福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領導的團隊開始秘密研發。那時候連團隊的領導特隆都不相信網際網路公司可以造車,但佩奇相信谷歌能在各領域推動創新。
谷歌前管理層人員知道,謝爾蓋·布林很早就對管理工作很厭倦,他甚至把辦公桌搬到了他一手創立的秘密實驗室Google X ,把時間花在谷歌眼鏡、快遞無人機等未來主義項目上。
相比於布林,拉裡·佩奇對管理更有興趣,他才是谷歌公司真正的推動力。
谷歌眼鏡Wifi連接半自動步槍,不露頭即可擊殺目標
「特斯拉」教訓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是美國20世紀末與愛迪生、摩根大通同代的天才。在汽車上裝空調、無線通信以及電力商業化都是他的構想與發明。特斯拉還會八種語言、擁有照相機式的記憶,但他是個很差勁的商人。
當他告訴老闆愛迪生可以改進發電機,愛迪生許諾十萬美元作為獎勵。但當他真正做成的時候,愛迪生只給他漲了十美元。自己創業,他的新項目又不得不受制於摩根大通這樣的投資人。
特斯拉人生的最後十年不得不在餵鴿子和爭取養老救濟中度過,並在貧窮中死去。在這個發明家故去的42年之後,他的傳記讓一個12歲的密西根男孩落淚。
這個人就是拉裡·佩奇。
如今的特斯拉汽車就是以尼古拉·特斯拉命名
特斯拉的悲劇讓佩奇記住了兩個教訓:一個不能牢牢控制自己發明的商人,成不了身價上億的科學家;還有,要時刻謹防像愛迪生那樣隨意踐踏你夢想的人。
所以,2011年,谷歌陷入用戶隱私、版權等爭議中,加上Facebook成為其有力的競爭者,埃裡克·施密特辭去谷歌CEO和總裁一職。重返谷歌CEO位置的是拉裡·佩奇,而且受到了英雄般的歡呼。
但是在整頓業務的過程中,佩奇對低技術含量的管理工作始終提不起興趣,他可以在整個會議中把玩手上的安卓設備;與記者、分析師以及政府的會面安排仍然讓他深惡痛絕。面對一些公司常見的問題,比如管理層內鬥,條線搶地盤時,他常常苦於無從下手。
2015年,谷歌進行結構調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初衷是將部分谷歌非核心業務(搜尋引擎、地圖app、安卓),如Waymo(自動駕駛),Verily(生命科學),Calico(生物技術研發),Sidewalk Lab(城市發明)和Loon(熱氣球鄉村布網)等工程分離出去,建立自主的董事會並實施獨立預算。
經過那次調整,佩奇從谷歌CEO變成Alphabet CEO,但真正走到臺前代表谷歌的是憑藉Chrome和安卓業務崛起的皮查伊。
「戰時CEO」
接棒後的皮查伊同時擔任Alphabet和谷歌CEO,全面掌管搜索、在線廣告、地圖、智慧型手機軟體、網絡視頻以及其他項目,成為矽谷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但此刻的谷歌,處於21年歷史中最為艱難的一刻。
2018年12月,桑德爾·皮查伊出席眾議院聽證會
它是美國聯邦、各州以及歐洲網絡監管機構反壟斷的重點對象,過去三年,它在歐洲吃進的罰單累計90億美元,但相關的調查並沒有因此減弱。
曾經以「寵溺」員工出名的谷歌,在#Me Too風潮下,不斷爆出管理層性侵醜聞,去年10月在《紐約時報》爆出,2013年安卓系統發明者安迪·魯賓(Andy Rubin)在一賓館強迫女同事發生性行為,經查實後,此事以私了結束,2014年安迪·魯賓領走9000萬美元離職金,報導稱「私了」「離職補償」等決定由佩奇為避免陷入官司做出,此事揭發後,引發全球谷歌員工抗議。
不受拘束的公司文化日益給兩位創始人帶來麻煩,早在這次抗議前,佩奇就向人顯示了對谷歌工程師的幻滅感。
2011年,知名投資人本·霍羅威茨(Ben Horowitz)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和平時期CEO和戰時CEO」一文。在他看來,公司意義上的「和平時期」,就是公司在核心市場處於絕對的競爭優勢,並致力於擴展市場、鞏固實力。「戰爭時期」則是抵禦外來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是競爭者、瞬息萬變的宏觀經濟、供應鏈變化等。
谷歌「和平時期」的使命是擴大市場、對付競爭者並定義公司文化;戰時的谷歌,則是要集中火力,對準目標,一擊取勝,就像賈伯斯帶蘋果走出困境時的孤注一擲。
很多人把現在的谷歌比作2000年的微軟。2000年,在微軟陷入反壟斷官司之後,比爾·蓋茨也把CEO一職交給了史蒂夫·鮑爾默,但與微軟不同的是,鮑爾默接手時,微軟在反壟斷官司中的違法行為是具體明確的。皮查伊接手的谷歌對於監管者和立法者而言,無論是壟斷性、不正當競爭的判定依然充滿不確定,而風險就在於這些不確定上。
這好比,皮查伊終於有了一把槍,但還要找準靶子。
還有,開槍的權力也未必就在皮查伊手裡。因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擁有51%的投票權,這投票權源於一種穀歌的股票結構,其中一種股票具有比其他股票更大的投票權。佩奇和布林持有約84%的較高投票權股份,而皮查伊不擁有這些股票。
也就是說,「不嘮叨的父母」可以把你放在負責的位置,也有權力把你換掉。
谷歌成長和壯大成為商業史上難以抹去的一筆。但隨著網際網路的壯大,社會、政府和網際網路的蜜月期也結束。放眼望去,道歉成了扎克伯格的新技能;貝索斯的新聞很大部分上了八卦娛樂版,而不是財經版。
此時,谷歌的創始人從舊的核心業務轉移到了創新「其他項目」,這些項目才能繼續幫助他們實現「科技解決地球問題」的夢想,而且,沒有愛迪生式的人物敢去踐踏他們的夢想,也不必受制於摩根大通這樣的投資人,因為他們在美國財富400的榜上,分別排第六(佩奇,589億美元)和第七(布林 56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