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感情的背叛,一定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和勇氣

2020-12-20 騰訊網

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在面對感情背叛的時候,很多人因為無法承受,只能選擇妥協。他們會努力去挽回對方,並且在挽回的過程中,逐漸放棄了自己的尊嚴和底線,最終變成了一種迎合和討好。

很多人內在的邏輯是:ta都已經背叛我了,如果我再不加倍對ta好,ta豈不是就徹底拋棄我了!

這樣的一種心理暗示,對應了迎合討好的行為,而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結構是:你怕失去!

正是因為怕失去——失去這段關係,失去對方的愛和感情,失去婚姻,所以,在面對背叛的時候,其它所有的想法都得放棄——包括,你最真實的感受,你最真實的內心。

怕失去當然也是正常的,就算是那些後來選擇離婚的人,最初也是很懼怕離婚的,只是,後來的他們,終於看清了問題的本質,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越是怕失去,往往越被動而卑微自己。所以,才轉而去做自己的功課,那些專屬於自己、與對方無關的功課,最終,才能從遭遇背叛的困境中,徹底走出來,包括勇敢面對離婚。

有一個道理,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就算是想要挽回感情,你也得不怕失去——換而言之,不怕離婚,反而有助於挽回感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我們簡單分析背叛行為,大部分的背叛,背叛者內心真實想要的,是一種雨露均沾,也就是說,背叛感情的人,最希望的結果,就是既有婚姻,又有外遇;那麼,這種情況下,關係中的另外兩個人更顯得非常重要了,一個是第三者,一個是原配。

如果第三者要的只是第三者的身份,這段關係就能一直持續下去;如果原配因為怕離婚而不敢抗爭,那麼這段關係也會一直持續下去。結束這樣一種三角關係的方式,要麼是第三者逼著離婚,要麼是原配不接受背叛,而堅決要離婚。

這些情況下,背叛者就必須要做出選擇,ta必須選擇一樣,而不能再均沾了;往往這個時候,ta才有回頭的可能性。

遭遇了感情背叛的人,怎麼樣才能夠讓背叛者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我們通常說,是要「逼」背叛者的。當然,這個「逼」,不是鬧,不是吵,而是指需要給背叛者一個明確的態度:我可以選擇原諒,但前提是你必須回歸,如果你想要兩頭都佔,那麼我會選擇離婚。

很多人這時候會說,我就是這樣做的啊,但是對方還是無動於衷,仍然背叛我啊。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對ta說的離婚,只是一種希望逼ta回頭的「威脅」,但並不是你真正的選擇。真正的選擇是,如果ta真的仍然一意孤行,就是不回頭,這時候,你當然就要說到做到,堅決離婚了。

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發現,關鍵還是取決於自己是不是怕離婚。如果你怕,對方也會看明白這點,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必須做出選擇。而如果你的態度是堅定的,那麼對方才會真的重視,才會懂得,如果選擇繼續背叛,那麼一定會失去婚姻,這時候,ta才會慎重決定的。

而很多人這時候的困擾在於,萬一ta真的就選擇了徹底放棄婚姻呢?

於是,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如果一個人在這個時候做出的選擇,是放棄了你,放棄了婚姻。那麼,你認為,你挽回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就算你能夠挽回,這段婚姻穩定嗎,這段感情靠得住嗎,這個人,能為你的餘生負責,給你幸福嗎?

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背叛這樣的事情太難處理,而是,你明明已經知道該怎麼處理,卻還是遲遲不願意去相信一些明顯的結論,於是總會給自己幻想,總希望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表面是一條後路,卻也是自己永遠困於其中的根結所在。恰恰是這個「後路」,才導致自己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永遠也走不出困境。

面對感情的背叛,一定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和勇氣,要麼婚姻「新生」,要麼自己「重生」。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
    戰爭,不僅是智謀的較量,也是力量,意志,決心和勇氣的決鬥。孫子說「圍地則謀,死地則戰」。當陷入九死一生的絕境時,利用全軍將士的求生之心,激發他們決一死戰的勇氣,反敗為勝,是為「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個初出茅廬的求職者在殘酷的競爭中處處碰壁;一個企業瀕臨破產的窘境;一個城市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一個人突然遭受惡毒的流言蜚語……其實生活就是如此,不管你願不願意,它就是會突然的給你設置前有惡虎擋道,後有惡狼狂追的絕境,然而更不巧的是你正走在一個獨木橋上,橋下是湍急的河流。怎麼辦?
  • 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死地而後生燒光糧草,填平水井、灶坑,燒掉戰船,打破飯鍋,斷絕一切求生的幻想,如此作戰,就一定會獲得勝利,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秦國大將章邯已經打敗楚將項梁的軍隊,以為楚軍已構不成威脅,便率軍渡黃河攻打趙園,把趙國打得大敗。當時趙國趙歇為趙王,陳餘是大將軍,張耳為趙國丞相,趙軍兵敗後,一齊逃到鉕鹿城。章邯、王離、涉間率秦軍緊隨其後追到矩鹿,將趙軍團團圍住。章邯率軍紮營在鉅鹿之南,並修建一條道路運送軍糧。
  • 置之死地而後生,加油
    1、今年很難,一直想尋求心靈的慰藉和激勵,今天無意中看見了一篇帖子,可以算是一個女人的成功蛻變史吧,更多的可以說是置之死地之後的重生,堪稱鳳凰涅槃。而他在偶遇開著拉風法拉利的證券投資人後,看見他們西裝革履面容神情輕鬆,他也要過這樣的人生,他有了生活的目標,要成為這樣成功的臉龐洋溢著幸福笑容的人,他要獲得幸福。而最初作為實習生,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他都不曾放棄。
  • 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死地而後生面臨絕境,人才有求生的希望,才能爆發潛能。劉伯溫善於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留退路劉伯溫的以退為進謀略在戰爭中也屢試不爽,他在其兵卷《百戰奇略》中說&34;今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委諸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 自古成佛一條路:置之死地而後生!
    ~簡簡單單學佛法,自由自在過生活~自古成佛一條路:置之死地而後生!人生就是向死而生,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都是這麼一回事。生是死亡的開始,死亡是生的開始!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自古成佛一條路:置之死地而後生,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但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釋迦牟尼出生王室,榮耀尊貴,生大悲心,大慈願,毅然主動出離塵世,這一點就是我們所望塵莫及的,這也就是稱出家人為大丈夫的原由!權利地位,財富榮耀,小家小國,親情家庭,一切放下,這是何等的勇氣!把自己置於一個一無所有的境界,問世人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 元尊:聖火焚身天驕隕,置之死地而後生!
    此時的迦圖心中已然後悔,他後悔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全力出手,他卻如此託大讓周元有了喘息之機,導致如今讓自己處境尷尬,生命岌岌可危,僅僅是面對聖火濺射出的星火就讓他痛失的一條手臂,若是全部落入自己身上豈不是真正的聖火焚身?
  • 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曹操和公孫瓚為什麼都沒用好?
    進退不得的情況下只有死戰,面對劣勢且十分危急的情況,不給自己留退路,主動將自己置於死地,往往會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歷史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著名戰例有很多,韓信的背水一戰、項羽的破釜沉舟都很有名。然而,這種戰術不能輕易使用,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收到效果。
  • 高考在即,考生們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拼搏精神
    在家學習需要有極強的自律性和自學能力,同時還必須具備背水一戰的拼搏精神。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夠點燃廣大考生的學習激情。《孫子兵法》云:「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這裡面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哲理。現舉一三國時期的戰例以示說明。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劉表派兵救張繡,屯兵安眾,並在險要地方把守,以斷曹軍退路。
  • 《聊齋》中是如何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這個方法的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藝米段,往往有利於表現人物性格的某個本質方面。俗話說:「情急生智。」歷史上也有漢朝名將季廣情急生勇,箭射入石的傳說。當人物置身於「死地?的時候,他的身上平常隱藏著不易表現的善或的品質,性格的某方面特點,都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表現。
  • 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和決心
    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和決心 發布日期
  • 主歌: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死地而後生!
  • 韓信、項羽、楊素都是怎麼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置之死地而後生」成語,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來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真正用到這個成語,都是比較殘酷的,我們看看歷史上,韓信、項羽、楊素都是怎麼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呢!
  • 「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項羽、楊素都是怎麼玩的!
    「置之死地而後生」成語,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來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真正用到這個成語,都是比較殘酷的,我們看看歷史上,韓信、項羽、楊素都是怎麼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呢!
  • 韓信、項羽、楊素都是怎麼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置之死地而後生」成語,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來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真正用到這個成語,都是比較殘酷的,我們看看歷史上,韓信、項羽、楊素都是怎麼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呢!
  • 街亭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變成「置之死地而萬劫不復」?
    當時魏軍有趙雲、姜維、魏延等名將,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力排眾議,用一個新人擔此先鋒大任?在北伐前,馬謖對諸葛亮說:「南中依賴地形險要不服已久,就算是今天將他們擊潰,也還是會迅速反叛,現在您舉全國之力北伐,叛賊知道國內空虛肯定會加速叛亂。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絕後患,既不仁義也不可能短期內辦到,我們應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使他們真心誠意的歸服。」諸葛亮聽了他的建議,斬了雍闓,赦免孟獲,平定了南中。
  • 置之死地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成語用法:可作謂語、定語;指害人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置之死地的典故/故事: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餘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餘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故意置之死地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餘,活捉劉歇。置之死地的例句:1、軍士去家二千裡,後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 馬謖為何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韓信在全方位的劣勢下,背水一戰,從而置之死地而後生。大破趙軍,殺死陳餘,生擒趙王。此為井陘之戰,堪稱千古絕唱。為無數後人所敬仰。後來,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馬謖也玩了一招置之死地,可惜沒有後生。之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面對20倍的敵人,該如何取勝?兵仙韓信教你置之死地而後生
    組織得好,激發起每個士兵戰鬥的意志,讓他們看到只有戰鬥才有生的希望,只有勝利才能活下去,就能發揮出他們最大的戰鬥力,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歷史上著名的戰將、兵仙韓信就曾經這樣布陣,創造出以少勝多的奇蹟。當他們要回到兵營時,只見漢軍的紅旗已經在兵營上招展。原來,埋伏在附近的漢軍騎兵趁兵營空虛時,早已搶佔了兵營。
  • 項羽、韓信、馬謖都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只有馬謖失敗?
    其書中記錄了許多戰術方面的的經典理論,其中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源於「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戰術。「置之死地而後生」從字面上理解便是將自己放在最危險的處境,只有拼了命才可獲得勝利,歷史上使用在此種戰術的項羽、韓信都大獲成功,然而為何獨有失敗馬謖了呢?秦末起義,項羽率領楚軍攻進秦朝境內,巨鹿之戰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
  • 兩軍鏖戰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前提到底是什麼?
    引言"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一句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歷史上這樣做的名將不在少數,成功者如項羽、韓信,一舉破敵,功成名就,失敗者如徐晃、馬謖,慘遭失敗,除名革爵,枉送了性命。歷年以來,兵家也好,雜家也罷,對於"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理解不一,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