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蔡京瞵。北京是祖國的首都,瞵有注視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名字,讓我永遠記住自己是中國人,流著紅色的血,有著黃色的皮膚、黑色的眼睛。」近日,澳門菁英會副主席蔡京瞵在香港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採訪時告訴記者,澳門人都熱切期盼12月20日「回歸祖國20周年」的重要時刻,「那天我也會在澳門跟朋友們分享節日的快樂。」作為在澳門創業的香港青年,蔡京瞵直言愛國愛澳是澳門年輕人最大的特質,他建議香港年輕人多與澳門青年交朋友,共同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積極擁抱祖國。
愛國愛澳,澳門青年最大特質
香港長大、北美讀書、澳門創業,像香港這座城市一樣,蔡京瞵的成長道路不乏「國際元素」。但與許多香港青年不同,蔡京瞵選擇去澳門發展。在香港人的傳統觀念中,澳門市場小、人口少,和香港沒有可比性。但在蔡京瞵看來,澳門有獨特的優勢,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不要被舊的觀念誤導。
「澳門回歸前後真的變化很大。回歸之後,澳門的人均GDP已經是全球第二。澳門才60萬人口,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有祖國的支持。」蔡京瞵今年36歲,澳門回歸時他16歲,這種前後對比讓他感受非常強烈。
「香港和澳門是一家人,都說廣東話,文化、飲食很多方面都差不多。但香港人對澳門也缺乏了解。我一個香港人去澳門創業,起初也會擔心水土不服,但熟悉了之後,發現大家都是非常welcome(歡迎)。」2016年,蔡京瞵在澳門創立了瑞麥公司,近四年的時間裡,他已經有了濃濃的「澳門情結」。雖不是澳門人,卻深愛著澳門。
讓蔡京瞵最有感觸的,是澳門的同齡人。澳門的年輕人對祖國的感情,讓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長輩從小就跟我說,雖然我們身處港澳,但我們是背靠祖國,才可以面向國際。」
「他們真的很愛國愛澳,很支持『一國兩制』!」蔡京瞵興奮地說,澳門雖小,但澳門年輕人的眼界卻不小。祖國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他們因此也樂於回祖國內地發展。而且,他們思想開放,喜歡交朋友,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以前我總以為他們是說葡語的,其實他們的英語講得也不錯。」
這些機遇,港澳青年都要抓住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和澳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不過,有些香港年輕人對此存在不必要的顧慮。其實,不妨先交一些澳門朋友,通過他們去了解內地,那樣會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蔡京瞵建議道。
他堅定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繼改革開放後的第二個大機遇。「改革開放初期我還沒出生,現在出現了這個新機遇,應該立刻衝過去擁抱。錯過了,可就沒有了。」
最近幾年,蔡京瞵每年都會花上大量時間去內地學習、參觀。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足跡,架起一座澳門年輕人與內地溝通的橋梁。他說,澳門每年接待遊客5000萬人次,全球講葡語的人口有2.5億,澳門要當好葡語系國家和地區「聯繫人」的角色,在「一帶一路」中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同時,作為大灣區「9+2」裡兩個特區之一,澳門又將迎來新的機遇,澳門年輕人要把握住。
蔡京瞵說,香港和澳門就像鄰居,「尤其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離得更近了。兩地年輕人要多交流,我希望自己在澳門的創業經歷能給香港年輕人一些啟發,為他們做個榜樣。」
「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的角色定位不同,是互相協同、互相補充。我們要抱著謙卑的態度、開放的心態,去投入、擁抱這個機遇。」蔡京瞵說,香港的年輕人可向澳門年輕人學習,通過澳門這個平臺去了解大灣區其他城市乃至祖國內地。「多交朋友,才能共同進步。圈子越大,成功才越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北京日報客戶端特派香港報導組
監製:張鵬
編輯:曾佳佳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