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方大為:華盛頓政客在攀比「對華強硬」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環球時報記者 於金翠】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威脅切斷與中國所有關係的言論,讓觀察家們大跌眼鏡。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後,美國國內一些政客、媒體的涉華極端言論突然變得密集起來,中美關係也在這樣的氛圍下走向低點。但抗擊新冠疫情需要中美合作,未來兩國發展依然難讓彼此隔離。《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戴維·法爾斯坦(中文名:方大為),聽他剖析中美關係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方大為是美國前駐華外交官,曾任美國東西方研究所副總裁、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中國公共政策中心主任,現為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在此次疫情暴發後,該基金會迅速攜手數個美國和中國合作夥伴,發起成立美中應對新冠病毒行動網絡。

「怪罪中國」的輿論可能會無限期地在美國擴散

環球時報:川普總統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稱,美國可與中國切斷全部關係,美國將節省5000億美元。您對他這番話感到意外嗎?

方大為:他這個表態很能說明問題,值得關注。這反映出美國國內特別是共和黨內部,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好像在開展一場「逐底競爭」,看誰在對華措辭、擬議政策、立法等方面更強硬。「derecognition」(撤銷承認)—— 如果川普是這個意思,在美國的對外關係中,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地位將跟伊朗、敘利亞、朝鮮等國一類,而它們與美國關係的特點是有著很深且長期的敵意、瀕臨戰爭狀態。即使從共和黨近期的對華言論標準來看,川普的話也標誌著令人擔憂的新低。我懷疑,接下來幾周、幾個月,他的言論可能會更極端。

如果川普指的是貿易關係,這同樣很能說明問題,因為這為了解川普如何解釋美國貿易和對華貿易提供了窗口。簡言之,川普認為美國從中國及其他一些國家進口商品等同於美國財富被「偷走」。因此,切斷全部關係,如果他說的是全部貿易關係,可以為美國節省5000億美元。川普認為5000億美元是美國的對華貿易赤字總量,但這從來都不是美國官方的數字。或者,他說的5000億美元是指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價值總額。這種對貿易的理解相當令人震驚,等同於認為當一個人花3萬美元買了一輛新車,這個人就被搶了3萬美元。換句話說,川普選擇不去考慮這個顧客用錢換來的價值。

環球時報:美國政客將美國當前的疫情嚴峻形勢歸咎於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這種情況將來還會繼續嗎?

方大為:隨著美國確診和死亡人數增加,越來越多的美國政治人物和記者試圖將疫情責任直接歸於中國,更具體地說是中國共產黨。在政界、新聞界及社交媒體上,假定中國「有罪」的聲音每天甚至每小時都在出現。當前有關中國的負面評論數量之多前所未有,甚至可能超過1989年之後的那段時期。鑑於其在轉移美國輿論焦點以及給美國兩黨政治人物解圍方面的明顯效果,我認為「怪罪中國」的輿論將無限期地在美國擴散,而且肯定會持續到11月初的大選。

其實美國當局也重視遏制病毒和保護美國人。美國政客並不是不討論如何應對疫情,只是對他們來說,在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合理化」失敗比說明取得了哪些成功更容易。因此,中國成了他們最容易和能作為權宜之計的「替罪羊」。另一方面,一些中國官員和社交媒體上的聲音試圖就這場流行病責備美國。雙方在互相指責。

「追究中國責任」最近經常在競選籌款活動中被提及

環球時報:美國正掀起一場「追究中國責任」的運動,背後動機是什麼?

方大為:「起訴中國」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政治舞臺,但也是糟糕和無意義的政策。如果美國的一個州可以就這樣的事情起訴中國,那還有什麼能阻止一個中國實體就1999年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發動導致平民死亡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引發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其他一長串給境外民眾帶來負面後果的美國行動起訴美國?

1976年的美國《外國主權豁免法》使外國政府免於在美國法院被起訴。該法的存在有充分理由。有趣的是,「追究中國責任」最近經常在競選籌款活動中被提及,比如有人用「為我的競選活動捐款,以便我對中國追究責任!」呼籲籌款。這清楚地說明了背後的動機。

環球時報:中美內部都有合作應對疫情的呼聲,您怎麼看合作的可能性?

方大為:包括我們基金會內,兩國仍然有聲音呼籲合作應對疫情及其他一系列全球和國際性挑戰。我和我的同事仍然相信,如果沒有美中之間的強力合作,就無法解決重大的全球性挑戰。

我認為,美中兩國在應對疫情危機的初期都犯了明顯的錯誤,都沒有完美地應對疫情,沒有準確、公開、迅速地向公眾充分通報局勢的嚴重性。但當前最重要的不是誰該負責,而是可以共同採取哪些行動來遏制病毒傳播,減輕疫情對人們健康和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兩國官員、醫生、智庫專家和非政府組織人員有太多東西可以相互分享:哪些措施有效,哪些無效,有哪些好的實踐、失敗經驗,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世界經濟應該怎樣復甦等。當火災發生,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誰引發了這場大火?」而應是「誰還在大樓裡,我們怎麼把他們救出來?」

環球時報:您覺得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中美之間的「脫鉤」嗎?

方大為:我一直對美中「脫鉤」的概念持懷疑態度。即使在長達兩年的貿易戰後,就貿易量來說,美中兩國在世界和世界歷史上仍保持著最強力的貿易關係,兩國經濟仍然交織在一起。但由於我前面指出的原因,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對美中關係的威脅比貿易戰或其他重大雙邊摩擦和危機都要大。

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海外供應鏈特別是基於中國的供應鏈的依賴,對美國來說是有問題和風險的,他們認為對中國關鍵藥品和其他重要資源的依賴也不明智。儘管這種想法否認經濟結構比較優勢的有效性,但在美國卻處於上升勢頭,特別是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正顯示其致命的經濟破壞力。

對那些認為中國是美國敵人的人來說,新冠病毒是一個完美的「禮物」,是一個顯示中國看起來對美國利益有多危險、與中國接觸特別是依賴中國將對美國造成多大傷害的機會。某種程度上,這種看法已經在美國公眾當中引起共鳴。所以,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做連貿易戰都沒有做成的事,即加持了那些認為與中國「脫鉤」可行、可取和必要的論調。

疫情將如何影響美國大選?

環球時報:您怎麼評價美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

方大為:在我看來,美國最初的反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形象,也削弱了美國內外對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信心。相當數量的民意測驗證實了這一點。儘管如此,我相信美國聯邦制度本身的力量,美國各州、城市及公民社會已經發揮作用,彌補了聯邦政府早期的應對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美國體制的最大力量已經被釋放:面對疫情等挑戰,聯邦政府的失敗能受到制衡和對衝,在華盛頓和聯邦政府之外,兩黨都有能幹的領導人,即使政府行動緩慢,這些力量也能引導國家走上正確的軌道。

我不認為疫情會終結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也不認為會將中國提升為超級大國——中國並不希望擁有這種地位。美中兩國的聲譽在過去幾個月裡都遭受了打擊,但損害並非不可逆轉。避免相互指責,共同努力使全球疫情儘快得到控制,將有很大幫助。

環球時報:疫情會如何影響川普的支持率以及美國大選?

方大為:大量美國公眾和媒體嚴厲批評川普政府對疫情的應對,最基本的批評是缺乏遠見、計劃不足、緊迫性不夠。具體而言,川普本人在1月和2月一再淡化美國疫情的嚴重性,一再錯漏關鍵事實。主導他的思維和美國對疫情應對的是政治考量,而不是科學。

另一方面,確實仍有相當多的美國人繼續支持川普。他對疫情的應對在很多人看來是錯誤的,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政治地位。川普的支持率跟過去一年差不多,甚至比他剛入主白宮時還高,他非常有可能將此當成對他疫情應對舉措的辯護。

這還表明,川普再次當選的機會較大。許多因素對他有利:首先,現任總統尋求連任通常都會成功,二戰後只有兩次例外;第二,美國民眾對危機期間「中途換馬」持謹慎態度;第三,美國獨特的選舉制度對川普有利。過去20年,包括川普在內的共和黨候選人兩次贏得總統選舉,但沒有贏得全民投票的多數票。此外,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很難在這場全國性危機中引起關注。儘管如此,這次大選有很多史無前例的未知要素,因此我無法有把握地預測結果。

環球時報:未來中美關係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所緩和?

方大為:我不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有所轉圜。這場疫情帶來巨大改變,認為中國是敵人的聲音在華盛頓——某種程度上在全國——都在增強。總統公開談論「derecognition」,很難相信4個月前他還公開稱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從未如此好過。這一對比反映出,短短幾個月,疫情對美中關係的影響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鑑於11月要舉行大選,我覺得未來幾個月乃至以後情況會更糟。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州、市、私營部門、公民社會和個人等次國家級力量,需要盡力保持雙邊接觸的輪子繼續轉動。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對華強硬很有市場?學者:美國與中國打交道的唯一方式就是圍堵
    (文/蟲汝不驚) 中美關係近年來受到嚴重挑戰,美國總統川普和一些美國政客憑一己之力使中美關係遭到嚴重破壞。今年正值美國的大選年,川普對中國日益強硬的態度,在外界看來這只是其為了政治私利而使用的工具。目前川普的選票有所回落,證明「對華強硬」在美國是很有市場的。
  • 加政客敦促特魯多對華強硬:中方若敢進行反制,就找五眼聯盟做主
    文案:玄華編輯:正昊近年來隨著美國加大對華反制力度,澳大利亞以及加拿大均加入美國行列,為美國搖旗吶喊,澳加兩國在針對華為方面毫不心慈手軟,肆意發表抹黑中方言論加拿大或將加大對華制裁力度加拿大與美國聯手操作的孟晚舟案,至今都沒有釋放孟晚舟女士。據環球網報導,近期加拿大政客敦促特魯多對華強硬,不要害怕中方至此。這位態度如此強硬加方官員就是野黨保守黨的黨首埃林·奧圖爾。他表示中國若敢進行反擊,就找五眼聯盟做主。
  • 美國政客給華盛頓騷亂找「替罪羊」,遠在莫斯科的普京「躺槍」
    話說回來,川普扯下了美國「民主」的面具不假,但佩洛西卻硬要通過這件事,把「屎盆子」扣到遠在莫斯科的普京頭上,就真是有點不講武德了。相信俄羅斯人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說:好啊,只要你們高興就行!蘇聯前領導人戈巴契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華盛頓的這次騷亂事件,明顯是「提前計劃好的」,戈巴契夫認為事件讓美國的國運充滿未知數。
  • 美國華盛頓唐人街知名華商被控賄賂政府官員
    中新網6月26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導,華盛頓唐人街知名華商鄭進玉(Anthony C. Y. Cheng Cheng)及兒子安東尼·鄭(Anthony R. Cheng)6月25日被指控蓄謀賄賂地方官員,以便獲得兩家計程車公司的運營許可證。
  • 還借人權問題碰瓷嗎?美國國內燃起「大火」,華盛頓這回怎麼說?
    一直以來,美國出於其亞太戰略的考慮,不斷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進入2020年,華盛頓政府更是加緊了對中國的「攻勢」,除了定期派遣軍艦軍機到中國沿海「串門」之外,中國的科技巨頭企業華為也遭到了華盛頓政府的惡意打壓,不僅如此,美國還不斷借所謂的「人權」,對中國進行大肆攻擊。
  • 法國知名政客呼籲:採購中國疫苗,不能光指望美國輝瑞
    法國知名政客呼籲:採購中國疫苗,不能光指望美國輝瑞 隨著變異病毒的出現,各國都把遏制病毒的希望寄托在多個國家生產的疫苗上。拿到美國輝瑞等疫苗之後,歐洲的很多國家都開啟了接種工作,但此時一些媒體卻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現象。
  • 美國民主黨在新黨章中,悄悄對中國「發難」,挑戰兩岸問題底線是...
    總體來看,這份新黨章的對華態度並不友好,提出要在人權、環保、科技、智慧財產權等各個領域加大對中國的施壓力度。不過其中最引起人注目的還是它刪除了對「一中」原則的明確表述。民主黨在2016年的黨章中曾承諾恪守「一中」原則和「臺灣關係法」。這兩者長期以來構成了美國政府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立場,即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維持兩岸現狀。
  • 美知名中國事務觀察家彼得·沃克:理解中國,美國需反思五大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 閆韞明】「過去40多年,中國與美國的接觸和對美認識呈井噴狀態……而直到最近,美國對了解中國都興趣缺缺。」美國知名中國事務觀察家彼得·沃克(中文名吳子)這樣談論中美相互認知的不均衡狀況。彼得·沃克是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榮休高級合伙人,也是推動美國各界了解中國的華美協進社董事會成員。
  • 華盛頓女政客時尚法則 如何穿得專業,性感又優雅
    美國首都華盛頓,應該是世界上最嚴肅的城市之一,建築風格莊嚴肅穆,街道上的人群行色匆匆,西裝革履。在華盛頓地區,為聯邦政府工作的僱員超過36萬人,職業套裝基本上是所有人的標配。在華盛頓工作了八年的小王記者,來為大家盤點一下華盛頓女政客們的時尚穿搭法則。職業套裝也可以穿得性感優雅?
  • 美國政客為什麼害怕
    面對「蔓」無邊際的疫情,蓬佩奧等一批美國政客,反而祭出了抹黑中國、追責中國、索賠中國的戲碼。《美國保守主義》雜誌網站在《一位失敗的國務卿》一文寫道:「疫情期間,唯一讓蓬佩奧感興趣的,似乎就是對外進行指責」「蓬佩奧對政府應對疫情的主要貢獻,是公開挑撥同伊朗、中國的關係,不顧一切轉移人們對總統的注意力」。
  • 蓬佩奧就中國宗教問題再放厥詞 外交部:美國等極個別國家的政客...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在今天(18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波蘭外長拉烏於16日共同主持召開了第三屆促進宗教自由部長級會議。在會上蓬佩奧對中國的宗教政策提出批評,臺灣方面的吳釗燮通過錄製視頻的方式發言,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蓬佩奧等美方個別政客慣於借所謂「宗教自由」等問題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誣衊抹黑。對此,中方已多次表示堅決反對。我們也堅決反對有關國傢伙同美國幹涉別國內政。
  • 參考快評|拿中國主權豁免權開刀?美國政客又在異想天開了
    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導(文/高寧)據《華盛頓郵報》4月30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助手們私下討論剝奪或限制中國主權豁免權問題,目的是為美國公民和地方政府向中國索賠打開方便之門。如此看來,美國政客們向主權豁免權開刀就不足為奇了。不久前,兩名共和黨眾議員就提出一項法案,聲稱要剝奪中國的主權豁免權,讓美國人有權起訴中國政府;現在,以美國總統為首的高級官員們又在討論這一法案的可行性,明顯就是想為訴訟之路掃除障礙,進而繼續在國際上鼓譟「追責中國」「索賠中國」,煽動反華情緒。
  • 參考快評 | 拿中國主權豁免權開刀?美國政客又在異想天開了
    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導 (文/高寧)據《華盛頓郵報》4月30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助手們私下討論剝奪或限制中國主權豁免權問題,目的是為美國公民和地方政府向中國索賠打開方便之門。讓我們回顧一下來龍去脈。
  • 《華盛頓郵報》:在伊朗問題上美國「蕩鞦韆」
    (來源:北京晚報)    多年來,美國對伊朗的政策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要麼是極度的敵視和粗暴,要麼是過頭的「親熱」。只有可憐的外交成果從沒有改變。可悲的是,布希政府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但到了上周,布希的政府突然提議要向伊朗派出一個高規格的代表團,為首的就是華盛頓最知名的共和黨參議員伊莉莎白·杜勒,代表團成員中甚至還可能包括布希的一位家庭成員。一點也不奇怪的是,德黑蘭的先生們拒絕了布希的提議。隨代表團而去的將是價值不菲的賑災物資,但其中的政治含義也非常明顯:正如鮑威爾國務卿最近對郵報記者所說,美國政府曾經一再試圖尋求與伊朗「對話的可能性」。美伊對話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
  • 美國亂象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暴力示威。部分示威者衝進國會大廈,導致當時正在舉行的認證大選結果的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中斷。(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不斷有美國官員在疫情、香港等問題上向中國「甩鍋」、施壓。
  • 最後的瘋狂,川普或打算在最後時候行動,「對中國發動重擊」
    在執政只有大約10周的時候,川普或將上演「最後的瘋狂」,對中國展開行動。據《環球時報》報導,川普政府將以「損害人權」「侵犯美國國家安全」等理由,在多個涉中議題上,發起一系列對華強硬政策。
  • ...政客和「後座議員」紛紛登場,看看英國對華「鷹派」都是些什麼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其說「鴿派」「鷹派」,不如說英國傳統外交政策裡總愛對中國問題指手畫腳。他表示,無論哪個首相上臺,哪個政黨組閣,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中都有對華強硬的一面,千萬不要以為,英國換個溫和派,就一定不會對華說三道四。
  •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史文:對華政策,美國政府為何走向極端
    美國政府搶劫TikTok的舉動令全球驚愕,更醜陋的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未來還將針對更多中國科技公司採取行動。這讓人想起蓬佩奧前不久在尼克森圖書館發表的演講,他宣稱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並從內政到外交對中國進行全面攻擊。有分析稱,蓬佩奧的「檄文」或將指導川普政府接下來幾個月的動作。眼下正處於美國大選前的特殊時期,很多人擔心這些美國政客出於政治私利,出臺更多極端政策。
  • 美防長再放狠話被吐槽,美國人:你為什麼這麼怕中國?
    在美國大選臨近的氛圍下,美國鷹派正用一系列舉動煽動對華強硬,因為政客們需要為其抗疫不力、經濟衰退尋找「替罪羊」,而中國很容易就成為甩鍋對象。最近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更是頻繁放狠話,「我們正處於一個競爭的時代,主要競爭對手就是中國和俄羅斯。」
  • 為日後當總統做鋪墊 蓬佩奧將對華強硬進行到底
    他將矛頭多次對準中共,稱相比於任何「敵人」,中共「對中國人民誠實意見的恐懼超過對任何敵人的恐懼」,美國「也必須接觸中國人民並賦予他們力量」,「他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他數十年來對中國全球霸權的渴望。美國不能再忽視我們兩國之間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了,就像中共從來也沒有忽視它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