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同在(いつも何度でも)選自《千與千尋》
寶寶床邊音樂盒永遠同在(いつも何度でも)選自《千與千尋》
- 00:00 / 00:00
1永遠同在(いつも何度でも)選自《千與千尋》寶寶床邊音樂盒
育兒路上,因為年齡差異、文化差異,現代家庭的媽媽和婆婆容易有分歧。微妙的婆媳關係再加上育兒分歧,矛盾瞬間就能爆炸。作為一個廣東人,嫁到一個北方家庭,南北文化差異似乎並沒有影響我和婆婆之間的溝通。
回顧了一下,這些年,我和婆婆一直在有意維護同頻、共振的溝通方式。彼此的寬容和理解,我們之間建立了彼此良性和穩定的溝通通道,讓我這個二孩職場媽媽既可以白天在職場打拼彰顯能力,又可以夜晚回家享受一家人和平共處的幸福生活。
1.靈活調動男隊友的力量,保持良性溝通節奏
剛結婚那一年,我剛和婆婆住一起時,因為不是親媽,總是保持一段距離。在金融業,很多時候下班以後才是最忙碌的充電時間——各種培訓或者應酬。晚上不能回家吃晚飯等臨時變動的話,我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往往會讓男隊友(老公)幫忙傳話。當時覺得自己很聰明,其實持之以久,這是讓人生分的做法,讓男隊友夾在妻子與母親中意周旋,真的不太厚道。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還沒出生時,男隊友也在打拼事業,一忙起來就忘記傳話給婆婆,最後就成了自己一人的單向溝通,而老人家未清楚我的情況,誤會就出現了。
婆婆的北方麵食廚藝很好,也希望我可以學會擀麵,然而實際上我對擀麵沒有興趣,也覺得挺浪費時間的。我情願用麵條機自動壓麵條或者去買麵條回來煮,也不願意用一條擀麵杖搓半天。不過,老人家喜歡研究新菜品。我們就利用一起下廚的時間,邊做飯邊聊,通過面對面的溝通,讓婆婆降低對我的期待,而我也答應會學好包餃子、做麵包這些麵食。當然,北方婆婆也被我這個廣東兒媳婦教會了如何根據四季氣候節令煲湯養生。
這就是我和老人家都在主動地調整溝通頻道,找到彼此都適應的節奏,用合適的載體來恰當地表達真實想法。看,這不僅適用於家庭關係處理中,在工作或其他社交場合也同樣適用。
2.少用「我」開頭表達想法,多用「我們」來破冰
老人家與我們這些年輕父母肯定存在差異的,育兒觀、處事方式、教育態度都有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在職場上,當我們想表達想法時,最喜歡講「我認為/我覺得」。
我覺得孩子得學會自己吃飯。我想要在家裡養多一盆花。……
這些都是觀點。
觀點的表達聚焦在「我」。我們會解釋說「孩子需要成長」、「花對我來說特別重要」、「我有我的小家庭,不應該被幹涉」,然而,站在老人家的角度,他們聽完就覺得是年輕人在推開他們。
換一種表達,效果就不一樣了。
當我們說「我覺得孩子得學會照顧自己」時;換成「為什麼我們不試試,讓孩子學下如何自己吃飯呢?」
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過程,並不複雜,不同年齡段的要求都不一樣。(降低婆婆的顧慮)寶寶能自己吃飯,可以讓我們一家人更輕鬆。(減輕大人的工作量)寶寶能自己吃飯,也同樣可以學習幫大人幹點家務。(安撫婆婆的不安全感)寶寶能照顧自己,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明確育兒的培養目標)其實,這也是我在職場聽過的TED演講和參與到各種會議中舉一反三想到的。
我把老人家也納入到了我們的關係裡:我們是站在同一邊的,誰都不是為了誰而單向付出,而是一起合作、一起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在一個家裡,老人家和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成長得更好,沒必要糾結孩子的過去而爭論不休,更需要的是雙方迅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彼此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更好、更豐富。
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鏡子。作為家長,孩子有問題,就是我們家長自己的責任。和長輩相處過程中出現育兒分歧,一定要妥善地溝通,減少無謂的爭執,克制不良的情緒。
雙方願意聽,不管做什麼,全家老少都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