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雪球上 @流水白菜老師提供了一個新股申購的方案,大概是5年內累投50萬,收益50萬,總共可以獲得100萬的積累資金。這個方案我開始想了一下,可能確實是個可行之路。雪球上一些評論認為這是營銷,其實是沒有考慮到這個方案有一些隱含條件沒有說明。但如果考慮到隱含條件,新股申購實現原始積累,和其他方案賺到100萬一樣並不容易。
作者:Velaciela
來源:雪球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是個複雜策略,並不是如「基金定投」一樣簡單的策略。我之前寫文章評論過基金定投,定投能實現財務自由嗎? 其中指出基金定投策略的不足是收益率有限,復投資金成本隨指數上升(而平均收益率下降),以及關鍵的缺乏對投資能力的訓練。而新股申購收益率高、受大盤影響小,還能充分訓練投資者的能力和知識。然而,這些都不是這麼簡單一張表裡能說清楚的。畢竟,掙五十萬塊錢沒那麼簡單,要是一張圖就能掙50萬,請給我來50張。
作為堅持新股申購十年的人,我從新股(A、港股)上掙了不少錢(大概有超過50萬)中間也有過中斷,這裡面的問題實在是多。如果想把新股申購作為缺乏啟動資金的年輕人或者是剛開始學理財的上班族的第一桶金的辦法,問題比想像的還多。要是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了,我想你也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炒股不炒股的,其實並不重要了。
1、多帳戶打新策略的隱含臺詞
很多事情都有潛臺詞,打新股也不例外。從這張圖上看,裡面有相當多的隱含條件:
首先你要有25萬啟動資金。而且5年還要復投25萬。這要求你的家庭年收入不應低於20萬。考慮到中國人的收入實際,這個要求已經非常高了。大概的話,必須是一線白領階層才能滿足的。
就算考慮到用各種財技可以降低一些標準,家庭年收入不低於15萬已經是底線。在家庭年收入15-20萬之餘,家庭還要有能力攢出每年5萬來,對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年輕人剛進入社會不久,想要不負債都困難,即便收入滿足要求,能夠願意且能堅持儲蓄,已經是top10%了。
此外,你必須知道有股市這個東西的存在,且要知道新股發行制度的要點,知道為什麼有套利空間,且知道為什麼有人買新股給你送錢,而不是你去買新股給別人送錢。這一關又攔住了80%的人,大部分人開了股票帳戶就去賭,結果把錢都虧了。能選擇申購新股,並且不為投機所動,已經是top 1%。
也就是說,任何能開始這個規劃的人,已經是全國top1%的人。有較高收入、有儲蓄意願和能力、有自控能力、可以學知識並分析情況,且能抵住誘惑。只要你開始了,你已經走上了成功之路。
對了,因為兩年限制,你得在20歲就把戶開了,至少大學畢業(22歲)就得把戶開了,不然你科創版和創業板都開不了。20歲時,股市,股票是什麼???天啊! 你20歲就想到炒股了… 這輩子大概率會富吧?
還沒完呢。在第二年時,帳戶資金是35萬,此時因為最佳市值收益率的考慮,應該考慮使用第三個帳戶了。在使用第三個、第四個帳戶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新困難和新問題,也會遇到新機遇,此時又會進入一個分水嶺。
2,各類資源的投入
年輕人積累財富非常困難,除非你已經有錢,否則大坑太多。在積累第一個50萬之前,按照最優打新規劃,已經應該準備至少三個帳戶。(具體規劃請參見新股申購規則,如果這個研究不明白就不要來玩了)
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前三個帳戶可以是自己+父母的,這都是基本可控的。然而這也有些問題。假設你是小地方來到大城市的,父母家裡可能並不富裕,真的把十幾萬存到他們帳戶裡,就可能引發家庭矛盾,然而這些錢甚至可能都不是你的(可能是拆借來的),然而他們並不會這麼想。搞定他們,這本身也是個門檻。要是你父母本身也炒股的話,恐怕帳戶還借不來呢…
接下來是融資的門檻。要提高收益就要開設科創版和創業板(我當年開創業板沒有兩年要求)我們假定25歲開始這個工作且自己的第一個帳戶滿足條件(如果22-23歲就有意識的讓父母或者準備借殼的人頭去開戶刷兩年經驗,又是人中龍鳳了,你也不用打新了… ),那麼還差的就是錢。此時需要一定的融資能力(親屬融資、信用卡、信用貸)。我相信你會在工作之餘注意培養自己的融資能力,保持良好徵信,維持和金融機構的關係。你需要拆借足夠的資金完成科創版開戶,並且還要和券商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樣一圈弄下來,不得脫層皮? 其實一點也不比上班輕鬆。
此時你應該控制至少3個帳戶,有大概30-40萬市值,可以短期借債10-20萬,可以有信用卡或貸款額度20萬以上,並有相應運用他們的渠道和技術。但是別忘了這都是需要時間的,既然年收入(家庭)在20萬以上,相信主要工作並不會太輕鬆,這一切都是要在業餘時間做的。
也就是說,直到此時,概率法則才能展現出來。假設每個帳戶每年中一籤,每年就能提供3-5萬收入,加上底倉的股息收益(3-4%),第一個35萬在第一年才能實現大約不到6萬收入。如果在這上面花的時間過多,是不是會和工作(假設收入在10萬以上)衝突呢?
就考慮時間成本,每天申購新股1分鐘,一年大概是3小時。這個工作可以在中午午休時做,不影響工作。加上調撥資金、賣出新股的規劃等,一年大概是5小時。
申購計劃、對新股政策的解讀,按照每個月做一次來計劃,一個月花2個小時,大概一年是24小時。財務管理按照每個季度1小時,一年4小時。
底倉的選擇需要一定的股票知識,開始你需要自學股票知識(比如泡雪球),再到選擇底倉,如果要達到圖片裡的收益率,不能簡單的只買銀行股,需要選擇大概率成功的股票(爭取能選擇到茅臺打新很難)。這項工作非常複雜,每個月都要重新review,一年投入24小時都算少,加上對股票的自學,一年大概需要至少50小時。
如果需要融資,就需要更多時間了。辦卡、養卡、倒卡、財務規劃、資源維護這些,一年至少投入24h,考慮到浪費在銀行和券商的路上和業務時間等,一年投入30h差不多。借帳戶的人情,關係維護,一年再要投入10h以上。
這樣一年至少需要投入120小時的工作時間。折合15個工作天,相當於一個月的工作量。以上還不能影響本職工作。相當於你多工作了一個月,多賺了半年工資。歐神所謂的說線做淚,說的就是這個。
為了這一切,回家在沙發上不閒坐,沒事不打開抖音,保持戰鬥的熱情,向命運發起挑戰。有這樣的精神,還怕何事不能完成呢?
3、意想不到的問題
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帳戶開到第四個,麻煩就會指數級增長。因為你要使用「非本人」的帳戶了。
如果你結婚之前就開始做這些了,那麼就意味著:你需要一個和你一樣願意戰鬥的伴侶。你們能夠充分信任,在沒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共享資產和負債,共擔收益和風險。
幾十萬放到一個沒關係的人帳戶裡是有風險的。你們可能會吵架之類的,都不能影響合作掙錢的生意。 這需要耐心、細心、理解和信任。假設你的另一半是個「普通人」就麻煩了,TA可能會嫌麻煩,不敢承擔負債,想把錢花了,甚至想把錢投入到其他不靠譜的項目裡。光是說服教育不行,你除了炒股,還要承擔起幫助TA一同進步提高的任務。
這還需要細緻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共同認同的願景。這些難道價值不到每年十萬嗎?
然後在打新過程中,還會出現其他問題,比如說資金拆借、資格開啟(湊50萬到一個帳戶),還有花錢的需求,防止別人打帳戶的主意等等…
處理了各種麻煩,擺平了各種擋道的人,才能將打新+市值收益提升到每年10萬以上。此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股市的大幅度波動。
當四個帳戶每年只能中幾個籤,而股市短期大幅波動,很快就把去年的盈利吞噬殆盡時,如何不陷入追漲殺跌中,還是去研究為何出現這種現象? 為了讓市值不出現過大風險,需要進行真正的投資研究了,哪怕先從閱讀大V的帖子開始… 從這裡,開始認識了茅臺,平安,格力,招行… 雖然「藍籌股」不等於」價值投資」,但至少知道了「市盈率」 ,就走在一條正確的方向上了。
如果能解決各類問題,經過牛熊波動,最終你對股票市場的理解也上升了一個臺階,底倉也不一定是底倉了,會有更多的可能。如果快的話,不過三年,就可能進入了滾動發展階段。
然後,你會發現你不需要打新了。
4、升階之路
為什麼你會發現你不需要打新了呢?
因為假設你真能和家庭一起處理4-6個帳戶的新股申購業務,你很快會發現以下一個或多個事實,從而發現更多可能,走上不同的道路。打新,就成為了一個引子。
就我發現的幾件事實而言,有這麼幾種可能性,可能獲得其一或者多個:
A:職場精英之路
在處理大量繁雜的業務過程中,你會發現你的注意力不夠用了。這件事確實會影響工作。假設你家庭年收入達到30萬(平均人均15萬)以上,意味著在單位裡應該是主管級別,承擔單位的重要工作。如果為了每年家庭增收10萬(人均5萬)而影響工作,相當於為了自己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影響了在單位的前途,得不償失。
你會選擇停止擴展,讓任務較輕的一方承擔此項雜務,並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職工作上,走上職場成功的道路。此時申購新股成為理財。而同時因為發現了注意力的重要性,可能會把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到重要的工作中,就可能獲取更大的工作成果。
B:自由職業之路
在處理大量繁雜的業務過程中,你會發現單位的本職工作並無意義,大量時間消耗在無意義的空耗上。你可以在單位無意義的空耗時間裡做自己的事。
一般這會提示你要改行或者專注於投資,而不是主營工作。為了不虛度自己的時間,不能在這個毫無意義的工作上浪費時間。
而如果這樣的話,工作上的收入也很難提升了,一般會走向專業投資或者自主創業之路,而這又是一條艱險的道路,所以我說打新股不過是一個開頭。
C:價值投資之路
申購新股的過程中,為了調整底倉,可能會發現一個情況,就是有的底倉漲了好幾倍,有的底倉不動甚至還在下跌。這種情況下,你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如果用茅臺來申購科創版該是多好啊! 於是你會自然走到價值投資之路上,去研究長期而言為什麼股票會上漲。而基於新股申購的策略又不需要急功近利。
逐漸你可能會發現股票本身的樂趣又超過了新股申購,新股申購的意義被淡化了。此時,如果研究得當,持之以恆,三五年下來,底倉漲了數倍都是可能的,原先申購新股的幾十萬可能增長為數百萬,就可以走上專業投資者的道路了。
D:bug專家
申購新股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人類的愚蠢超乎想像,證券市場和人類思維充滿bug,運用bug套利獲取暴利是正當也是應當的。
在尋找bug(比如可轉債、機構戶)的過程中,會遇到大量的知識和資源,有助於你建立以不對稱套利的商業模式以及相應思維模型。
久而久之,你會形成對社會上機會的敏感性,在這期間發現其他的投資和創業機會,可能最終會走上自主創業之路。
所以,打新之所以是個引子就是這個意思。首先你下班回家不能刷抖音,去學知識,什麼知識都可以,為了賺錢,找遍整個社會的每個角落。
5、走出新手村
一切艱難險阻都可以克服,但是沒有開始,一切都是個零。無論想成為職場精英、自由職業者、專業投資者還是bug專家,都要走出名為「舒適區」的新手村,從史萊姆殺起,才能獲得機緣巧合的寶箱和裝備,一步步從低級地下城歷練,百戰成鋼,最終成為屠龍勇士。當主城掛起龍頭時,沒人會問英雄的出處。
從申購新股這件小事做起,小事雖小,持之以恆卻極難。五年一貫之,每次申購不漏申,不漏繳款,不忘賣出。資金能運用良好,拆藉資金能安排得當,擺平各種關係,借來的帳戶不出毛病,都是極困難的事。 歐神以前倒卡弄房子,從07年開始借信用卡搞,最多管60張卡,從不逾期,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偉績。所謂「水庫精神」不是指「京滬永遠漲」,而是指進取的精神和態度。
這豈是「基金定投」能比的?
現在又有很多人想炒港美股,要開戶也麻煩,又疫情因素不能去開,要麼沒有銀行帳戶。這些問題是今天才發生的嗎?幾年前政策松的時候還是推三阻四,這也麻煩那也麻煩,現在看到港美股暴漲,在那裡開始酸。我為了港股申購在香港開了N個券商,跑了好幾趟,這些成本都是前置的。
因此,我確信申購新股可以賺到100萬,甚至1000萬,但是要先申購起來再說。在那抱怨中籤率低、帳號不滿足條件、沒有錢,都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可惜,這張圖裡並沒有講清楚難度,應該說,能,但是和做其他生意賺100萬一樣難。
但是,從多帳戶打新開始,如果持之以恆,你會在過程中不斷打怪升級,在資產增長的同時,個人素質,社會資源,思維能力全方位的提升。如果堅持深入思考,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的盈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