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軍是廣東省佛山市家喻戶曉的革命烈士。她從小反抗家庭封建教育,衝破禁錮走上求學之路;她接受新思潮,積極參加思想進步活動;被捕後,她堅強不屈,在和愛人舉行刑場上的婚禮後,於廣州紅花崗英勇就義。
佛山是陳鐵軍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市內不但有鐵軍公園、鐵軍小學、鐵軍社區、陳鐵軍紀念館,還有保存完好的陳鐵軍故居。2014年,陳鐵軍故居經修繕後重新對外開放,成為佛山市和禪城區黨員教育基地。
藏身嶺南天地保存建築原貌
陳鐵軍故居。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穿過幾條老巷子和一片鑊耳屋,一棟清代磚木結構的民居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位於佛山市禪城區東瑞路嶺南天地東華軒內的陳鐵軍故居。
陳鐵軍故居是一座三間二進院落式清代民居建築。1904年,陳鐵軍在此出生,直到1922年去廣州求學後才離開家。從事革命工作後,她曾帶領地下黨在此召開工作會議。
陳鐵軍原名陳燮君,出身佛山華僑糖商家庭。祖父是臺山僑商,父親曾在澳大利亞經商。陳鐵軍童年時,便要求家裡送她上學,像男孩子一樣讀書。1919年,「五四運動」浪潮席捲全國,許多青年學生從廣州到佛山來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她衝破阻力毅然走上求學道路,隨後獨自赴廣州讀書,並於1924年考入廣東大學(後改為中山大學)。1926年,她在大學就讀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直至1928年被捕犧牲。
「這裡基本保存了陳鐵軍生前居住的風貌。」佛山市禪城區博物館副館長陳舜介紹,陳鐵軍的哥哥和侄女陳惠文一直在此居住,直到2007年東華裡片區啟動拆遷改造時才搬走。
因為日常居住保養得當,故居的建築結構保持了原貌,修繕時只維修了一些殘舊的牆體,修繕後於2014年重新對外開放。
如今的陳鐵軍故居,廚房、臥室、書房、會客廳等均按照陳鐵軍居住時的原狀陳列。佛山市禪城區博物館對陳鐵軍生平進行了考證,並在故居裡作專題展陳,詳細介紹了陳鐵軍如何衝破封建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此外,故居內還建立了黨員教育室,除了用多媒體播放陳鐵軍事跡外,黨員還可以重溫誓詞,緬懷先烈。
珍貴照片史料展現光輝一生
陳鐵軍故居保留了很多關於陳鐵軍的珍貴照片史料。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幾年前,佛山市禪城區博物館公開向社會徵集和陳鐵軍有關的物品,陳鐵軍的侄女陳惠文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資料。
展覽中,不僅有陳鐵軍童年時期和家人的合影、求學時期和同學的合影,還有陳鐵軍自述手稿圖片等。其中最珍貴的照片就是陳鐵軍和周文雍就義前在牢房鐵窗前的合影。照片上,陳鐵軍穿著改良款旗袍,披著披肩,頭戴帽子。周文雍身著西服領大衣、西褲,兩人表情凜然堅定,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毫不畏懼,令觀者動容。
從事革命活動期間,靠著無畏的勇氣和出眾的能力,她不僅勝利完成了黨交給的地下工作,還曾經幫助難產住院的鄧穎超進行秘密轉移。1928年1月,陳鐵軍和周文雍先後從香港返回廣州,假扮夫妻,實際為重建廣州市委秘密機關,後因叛徒出賣而雙雙入獄。2月6日,兩人被押赴刑場前,莊嚴宣布結婚,這就是刑場上的婚禮的來歷。
兩人就義後,當時天津《益世報》、上海《申報》等報刊都報導了兩人的事跡。如今,在陳鐵軍故居裡,還能看到這些報紙的照片。
挖掘紅色文化弘揚鐵軍精神
陳鐵軍故居內的陳鐵軍雕像。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陳鐵軍14歲才讀小學一年級,接觸「五四運動」新思潮之後,毅然決定轉學到從事革命工作的郭鑑冰創立的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鐵軍小學前身)就讀。
2018年6月,曾在電影《刑場上的婚禮》中扮演陳鐵軍的宋曉英等人到訪佛山,參觀了鐵軍小學、鐵軍公園、陳鐵軍故居等。參觀過程中,她不時背誦電影中陳鐵軍的臺詞,「當我們要把青春和生命獻給黨、獻給人民、獻給革命的時候,我要向大家宣布,我們就要舉行婚禮了,讓這刑場作為我們新婚的禮堂,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我們新婚的禮炮吧……」
宋曉英說,民族的精神就是要有魂要紮根。作為陳鐵軍的家鄉,佛山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方面所做的工作深深滲透到社區群眾之中,並且代代相傳。
陳鐵軍故居作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之一,為黨員幹部、市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精神糧食,助力佛山紅色文化建設。許多到訪的黨員幹部表示,要以鐵軍精神激勵自己奮發有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4月29日,驕陽似火,禪城區南莊鎮龍津村廖錦濤廣場上,參觀者站在廖錦濤半身烈士銅像前,重溫入黨誓詞。
青少年在廖錦濤故居內參觀學習。圖片來源:龍津村委會
出生於1914年的廖錦濤,23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澳門特別支部組織委員、中共澳門工委組織委員。1938年,他帶領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赴廣東前線支援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犧牲,時年僅27歲。
在他的家鄉南莊鎮,人們銘記烈士事跡,弘揚先烈精神,激發奮進動力。廖錦濤,不曾離開他的故鄉。
百年老宅成教育基地
廖錦濤故居。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踏過長滿青苔的石板路,穿過歷史悠久的街巷,可見一棟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築,那便是廖錦濤故居。這棟面積約100平方米的老屋,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飽經歲月的洗禮後,依然基本保持當初的樣式。
走進廖錦濤故居,大門左側掛著一塊刻著「廖錦濤史跡展覽」的牌匾,大廳正面放置廖錦濤烈士半身雕像,旁邊僻有宣傳欄,內置照片、文字等歷史資料。1992年,廖錦濤故居修復對外開放,2012年擴建增加了音像室和展覽室。
2016年底,龍津村在廖錦濤故居旁修建了廖錦濤烈士廣場和格治公園。如今,廖錦濤故居已成了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和佛山市禪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者可以了解烈士成長經歷,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
組織愛國青年共赴國難
從十幾歲開始,廖錦濤便離開南莊老家,前往廣州求學。1936年,讀完中學、大學後,廖錦濤赴澳門岐關車路公司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澳門特別支部組織委員、中共澳門工委組織委員。
「七·七事變」後,中共澳門黨組織委派廖錦濤參與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簡稱「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工作,被推選為理事兼宣傳部副主任,領導策劃各項宣傳工作,籌款募捐支援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廖錦濤被推舉為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團長。在他的帶動下,其大妹廖明、小妹廖堅、妻子麥葦隨廖錦濤返回內地工作。隨後,廖錦濤奔波於港澳與內地之間,率領回國服務團克服困難,積極開展各種抗日宣傳、動員民眾參加戰地救護等,為抗日救亡作出了積極貢獻。
1939年2月,受中共廣東省委的委派,廖錦濤率領回國服務團第一、二隊奔赴粵北,加入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被任命為少校組員,同時擔任政工總隊中共地下黨總支書記。
期間,廖錦濤深入連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他們團結和凝聚官兵將士,喚醒其愛國熱情,增加其民族責任感,提高了隊伍士氣和素質,對推動取得第一、第二次粵北戰役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第十二集團軍的表彰和嘉獎。
舍小家堅定走上革命道路
1941年6月13日,廖錦濤遭到逮捕,就義時年僅27歲。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出身富裕農民家庭的廖錦濤,家境頗為殷實,讓他順利讀完大學,遠赴澳門工作,躲過了戰火。但國家與民族危難關頭,他沒有選擇獨善其身,而是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尋求救國救民的良方,將短暫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國家。
「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讓他堅定不移地走上革命道路。」龍津村黨委委員關淑卿介紹,在國家與民族危難時刻,遠赴澳門的廖錦濤毅然決定捨棄小家,返回內地支援抗戰一線,在生死存亡之際,為國家和民族爭一線生機,讓人敬佩。
南莊鎮有關負責人說,抗戰時期,不少南莊青年參軍報國,湧現出像羅登賢、廖錦濤等革命先烈。南莊將銘記傳揚先烈事跡,將他們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樹立精神豐碑,傳承紅色基因。
保護先烈故居 構築精神高地
革命先烈故居在豐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內涵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傳承紅色基因、展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為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佛山對革命烈士故居修繕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並通過不同方式將其打造成為精神高地。
佛山市禪城區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表示,禪城區將圍繞鐵軍公園、陳鐵軍故居、鐵軍社區、鐵軍小學等連點成面打造鐵軍紅色文化片區,如鐵軍小學將建設佛山市禪城區首個新時代少年學習所,並通過開展「重溫鐵軍史、重講鐵軍事」系列活動,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旅遊文化融合發展,讓更多更好的紅色文藝佳作給人們以情感滋養、道德教化和價值引領,構築精神高地。(佛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