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大選:矛盾國度與緬華舊事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環行星球 環行星球 收錄於話題#一路向南23#蘿拉申26

文/蘿拉申

圖文:審稿-孫綠、排版-文琪

音頻:講述者-蘿拉申、製作-賽安

封面圖:©THAMMANIT PANOMSUK/Shutterstock

2020年11月15日,緬甸迎來2010年政治轉型後第三次大選,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獲壓倒性勝利。

翁山蘇姬作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長女,在緬甸擁有極高威望,與巴基斯坦的貝·布託、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的「國父之女」人設如出一轍。緬甸與印巴曾共同作為英國殖民地,這也塑造了今日的緬甸。

左起:翁山蘇姬、貝·布託、英迪拉·甘地

圖:Wikimedia Commons

緬甸歲月

寫作關於緬甸的論文時,我想到學校的一位緬甸華裔同學,他會說些中文,我希望約他採訪,了解緬甸社會與改革情況,但邀請發出後如石沉大海,他委婉地拒絕了。雖然緬甸民主改革多年,可每當說起政治,緬甸人還是避而不談,尤其是講給外國人聽的時候。

之所以選擇緬甸作研究主題,大概與我兒時的記憶分不開。第一次去緬甸是1999年,我還是個孩子,來到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勐海,經打洛邊境進入緬甸孟拉。

製圖:孫綠

那是1999年4月,正值熱帶季風氣候的旱季,太陽高照、燥熱無比。太陽下的中緬邊境色澤鮮豔、無比燦爛,童年的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色彩還可以搭配得這般多彩,哪怕是一個國家神聖的國門。國門上蝌蚪般的緬甸文字也讓我覺得有趣,就像兒童畫。

打洛口岸

圖:azx118 / 圖蟲創意

一進入緬甸我就收到一本緬甸當局發的小冊子,首頁印著一個在我看來長得十分難看、一臉橫肉的黝黑男人,他戴軍帽、穿軍裝,胸前掛著堆琳琅滿目的勳章,酷熱氣候下,隔著畫面我都覺得他又熱又沉。照片下介紹:丹瑞大將、最高領袖。這是入境緬甸後,每個人必須知道的名字。

有緬甸太上皇之稱的丹瑞1997年掌權,我來緬甸時正值其權力巔峰,2003年丹瑞辭職。

圖:evernovember.blogspot.com

緬甸國門口有一座戒毒主題博物館,介紹緬甸政府在金三角地區打擊毒品犯罪、抓獲販毒集團的累累戰功。孟拉在緬甸東北部,屬撣邦,位於中、緬、泰、寮國交界處,也就是聞名全球的金三角。

比起緝毒,還是博物館開頭介紹的罌粟花更吸引我。紅色花朵姿態動人,在英國是紀念一戰陣亡將士的象徵,在亞洲卻成了罪惡之源。

「那邊就是罌粟花田,」導遊指著博物館不遠處的山坡,「那裡種滿了罌粟花,是農民的主要農作物。」儘管這家緝毒博物館一再強調罌粟花的罪惡,可博物館外卻種滿罌粟花,還是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實在顯得諷刺。

「這花這麼壞,為啥還要種?」我問。

沒人回答我的問題。

我發現,大人們說的和做的,並不一樣。

孟拉的毒品問題一直嚴峻,

圖為去年國際禁毒日時在緬甸舉行的禁毒活動。

圖:paukphaw.com

孟拉 塔與舞

圖:色眼人王子瑜 / 圖蟲創意

參觀結束後我們又去看人妖表演,據說是從泰國「退役」轉來緬甸營業的人妖。人妖身材高挑、容貌豔麗,在舞臺上唱鄧麗君的歌。表演完後從室內走出來,與遊客合影,光天化日下,濃妝豔抹的人妖仿佛群魔亂舞,倒有個身著白色旗袍的人妖氣質高雅、與眾不同。我跟大人提出,希望和這個美女姐姐照相,跑到她身邊。

那時的我,頭頂剛好到她腰上,她一隻手搭下剛好落在我肩膀上,我扭頭注視她的手:那是一個大而粗獷的男人的手掌。她確實是個男人,一個人的表面和實質,也不太一樣。

矛盾國度

緬甸是個表面與實質不太一致、充滿矛盾的國家。研究緬甸的過程中,我的固有認知不斷被挑戰,自以為是的東西也被不斷顛覆著。

緬甸地圖

製圖:孫綠

緬甸現在的國名和某些地名是人為編造的,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1989年緬甸決定通過更改名字來去英國殖民地化,緬甸Burma改為Myanmar,仰光Rangoon改為Yangon。與印度孟買由Bombay改成Mumbai、加爾各答由Calcutta改成Kolkata、金奈由馬德拉斯改成Chennai如出一轍。

雖曾是英國殖民地,緬甸卻不同於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殖民統治給一些地區帶來現代化發展,例如新馬、香港,卻並未惠及緬甸太多,緬甸經濟依舊落後;英語雖普及於印度、新馬,在緬甸卻很微弱。

19世紀的緬甸家庭。

圖:Wikimedia Commons

印度、巴基斯坦是英國殖民者造就的國家,緬甸卻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完整的制度、王室和國家機器。

描繪緬甸王室的油畫。

圖: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對這種已存在千年的古老國度,殖民者要付出代價。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的不菲代價,才吞併緬甸,其中第一次英緬戰爭是英屬印度歷史上最長、最昂貴的戰爭。

第一次英緬戰爭

圖:Wikimedia Commons

1885年英國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到1937年緬甸才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緬甸本部。與印度合併的歷史導致人口交換,不少印度、孟加拉人移居緬甸,成為日後羅興亞人問題的根源。

19世紀油畫中,穿著緬甸和印度服飾的人物

圖:creativecommons.org

雖然緬甸有蒲甘的萬塔之城或金色佛塔,但這只是宣傳片裡的片面一角。緬甸其實是個複雜的多民族、多宗教國家,包括緬、撣、孟、克倫、克欽、克耶、華、羅興亞等民族,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克欽、克倫人信基督教,羅興亞人即印巴穆斯林,信伊斯蘭教,還有小部分印裔緬甸人信印度教。

圖:秦淮舊夢 / 圖蟲創意

緬甸的矛盾糾結,歸根結底在於作為大國夾縫間的小國,為生存而搖擺。若拋開國家立場,從人的角度看,這種悲情掙扎,在緬甸歷史人物吳素身上尤為突顯。

關於吳素的記載不多,我在回憶錄《月亮公主:撣邦記憶》中讀到他,感嘆於他的兩次漫長又悲情的旅行。在緬甸-英國往返旅程,經歷劇烈轉彎,突變為始料不及的漂流。

1941年12月吳素去英國爭取緬甸民族自決,被無情拒絕。失望的吳素12月29日到葡萄牙與日本法西斯談合作,不想情報被英國掌握,1942年1月12日吳素在巴勒斯坦被英國逮捕後送往烏幹達囚禁三年。一場懷抱希望的短期旅行,以流放非洲、成為階下囚的三年之旅收場。

出獄後吳素沒有放棄,1947年他再次遠赴英國,爭取民族自決,終於順利返回緬甸,想不到等待他的是更悲情的命運,6個月後昂山將軍遇刺身亡,死因至今存疑,吳素被公認為劊子手,1948年被執行死刑。

吳素的兩次旅行分別以囚禁和死刑為終結,儘管為民族自決奮鬥一生,最終以小丑形象被歷史遺棄。

《月亮公主:撣邦記憶》

圖:saohpa.org

緬華往事

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華人較少的國家,緬甸華人以雲南人為主,部分是福建、廣東、客家人。華人雖然在當地經濟地位較高,卻不像印尼華人、菲律賓華人那般顯著。

虎標萬金油大王、星系報業大亨胡文虎

生於緬甸仰光。

港姐朱玲玲生於緬甸。

除了聲名顯赫的華商外,緬甸華人的另一種存在是大毒梟和軍閥。羅星漢、坤沙是活躍在金三角的毒梟。彭家聲是果敢軍閥,果敢世襲土司楊氏,始於在緬甸落腳的南明小王朝,家族世代作果敢土司到1959年。

還有一批華人徘徊在被遺忘的邊緣,也就是中國內戰中潰敗緬甸的國軍。1949年國軍向雲南、緬甸撤退,繼1942年遠徵緬甸抗日後,又一場遠徵緬甸的旅途開始了。

這回不是抗日,而是「反攻大陸」,卻再也沒有抗日遠徵那般被國家紀念,而是淪為流亡者,不僅反攻大陸無望、不能回家,還被英軍和緬甸國防軍圍攻,他們兩次擊潰英緬軍隊,招來聯合國譴責,也不被臺灣當局承認,成了無家可歸的異域武人。

1953年緬甸境內國軍一部分撤入臺灣,在眷村安頓。今天在臺北桃園眷村有不少緬式雲南菜館,這種失傳的獨特口味只有臺灣能找到,對應的正是緬甸的滇系國軍撤臺的歷史。

「米幹」是臺灣島內雲南人的獨特風味,這些從緬甸入臺的滇軍及家眷,講著西南官話,相當一部分是雲南回族,他們聚居的地方除了滇味菜館,還有清真寺。(關於雲南為何有回族、南方穆斯林的由來,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給大家講述,敬請留意)

滇菜館附近的龍岡清真寺

圖:Wikimedia Commons

臺灣「渡海一代」垂垂老矣、紛紛離世,然而緬華歷史並沒有被年輕一代忘卻,臺籍緬甸裔導演趙德胤是電影界少數以緬甸為拍攝主題的導演,拍攝了一系列涉及中緬邊境、緬甸華人的故事,保存了記憶。

柯震東主演的《再見瓦城》

講述緬甸華人到泰國打工的故事。

紀錄片《歸來的人》

講述在臺北打工的緬甸青年回到緬甸的故事。

緬甸的矛盾衝突,亟待解決,軍方、少數民族和經濟發展問題始終是緬甸面臨的最重要的三個主題,已75歲的翁山蘇姬將帶領她的人民走向何方,還需觀察,但民盟的勝利表明緬甸不願再走回頭路,只會向前進。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後臺聯繫。

原標題:《緬甸大選:矛盾國度與緬華舊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緬甸之變
    這個有著複雜國情和現實矛盾的佛教之國,選擇了積極主動的姿態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變。所以,當西方世界按自己的理解揣摩這個對他們而言「謎一樣」的佛教國度時,殊不知緬甸大選其實好像一面多稜鏡,只有看全不一樣的側面,也許才更接近全貌。  新國名與新國旗  大選前的一個最新亮相,就讓外界驚詫不已。  10月21日、距離大選約有兩周左右的時間,緬甸正式宣布啟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國旗和新國徽。
  • 緬甸總統顧問:別因果敢事件忽略緬中友誼之海
    原標題:緬甸總統顧問:別因果敢事件忽略緬中友誼之海 「無論今年緬甸大選結果如何,緬中是鄰國,緬中傳統友誼不會受到影響。」緬甸總統顧問吳盛溫昂4月15日在會見中國網絡名人訪緬代表團時一再強調緬甸與中國的友誼。吳盛溫昂曾任緬甸駐華大使,現任緬中友好協會主席、仰光大金塔委員會主席等職,在緬甸政府及民間均享有威望。
  • 外交部回應緬甸總統大選:支持緬甸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
    據央視新聞消息,在今天(17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就緬甸大選和中緬關係向發言人提問。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作為友好鄰邦,中方一貫支持緬甸人民自主選擇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支持緬甸大選順利舉行。
  • 印媒:緬甸大選前,印度伸出手「拉關係」
    據印度媒體報導,緬甸11月8日將迎來全國大選,而印度正計劃大力推動印緬關係。印度外交消息人士透露,這是為了應對中國在周邊地區日益提升的影響力。據印度「The Print」新聞網5日報導,緬甸是印度的重要鄰國,也是莫迪政府「鄰國優先」外交戰略的組成部分。印度正考慮將印緬雙邊關係,尤其是兩國在防務和海上安全的合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稱,儘管印緬在羅興亞難民返鄉(返回緬甸)等問題上仍存在分歧,但新德裡當前更看重雙方在戰略問題上的契合,「印度最終可能會將緬甸置於整個印太體系之中」。
  • 緬甸20年來首次多黨制全國大選開始投票
    11月6日,一些外國遊客和當地市民在緬甸仰光市中心街頭行走。據官方《緬甸新光報》6日報導,緬甸總理吳登盛5日在內比都呼籲民眾共同努力,確保即將舉行的多黨制全國大選取得圓滿成功。緬甸定於11月7日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
  • 緬甸:民盟高票贏大選 開啟第二個任期
    緬甸:民盟高票贏大選 開啟第二個任期翁山蘇姬的超高人氣是取勝最大法寶【國際觀察】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日前正式宣布2020年聯邦議會大選結果,在此次大選產生的476個聯邦議會席位中修改《2008年憲法》是民盟在2015年大選時的競選承諾,此次大選前民盟提出修憲草案,最終被軍方議員及鞏發黨議員聯合否決。因此,選前各界多認為,民盟雖仍有望保持獨立組閣的優勢,但所獲議席數會少於2015年大選,甚至會在可以單獨組閣的席位數界限邊緣徘徊。在此輿論背景下,許多新黨成立,部分少數民族政黨重組合併,各方摩拳擦掌,期望成為本次大選的重要力量。豈料民盟取得大選佳績。
  • 中國駐緬大使楊厚蘭將離任 簡歷資料及圖片
    據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網站消息,緬華婦女協會6月9日在仰光香格裡拉酒店為即將離任的駐緬大使夫人阮蔚舉行了話別晚宴。這表明中國駐緬大使楊厚蘭即將離任。楊厚蘭2013年3月13日被正式任命為駐緬大使,已任職2年多。
  • 英緬戰爭:長達七十年英國攻佔緬甸的計劃
    反映語:18世紀末期,英國對毗鄰印度的緬甸垂涎已久。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以後,英國不但在緬甸南部設立商館,而且在1757年與緬王雍籍牙籤訂協議獲得恆枝島的居留權。緬甸正處於王朝的繁盛的時段,當時雍籍牙王朝建立初期國力興盛。
  • 緬甸大選前會發生大規模內戰和全國性騷亂嗎?
    在11月8日緬甸大選前,關於緬甸國內是否會爆發內戰的疑問再度被提出。我們認為,大選前,緬甸民地武和反政府武裝發動大規模內戰破壞大選的可能性較小。緬甸民地武和反政府武裝對中央政府推進的和平進程態度不盡相同。在大選期間,這些勢力沒有意願和實力製造破壞全局穩定的惡性事件。可以將這些組織劃分為以下幾類進行分析。
  • 深度解讀:牽絆68載,緬甸民族矛盾如何解?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新政府將實行民族和解與和平(政策)」,3月30日,身穿橙色緬裝的新總統吳廷覺在緬甸議會說。當天,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正式接管政權。民盟此前從未執政,而如何與軍人集團協同,怎麼發展經濟,怎樣化解民族矛盾是其面臨的三大考驗。其中,民族問題自緬甸獨立以來一直牽絆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矛盾的癥結何在?
  • 緬甸大選:現在說沒有暴力,還是太早
    無界新聞記者 高美  被認為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緬甸大選11月8日舉行。當天下午,歐盟大選觀察團首席觀察員在仰光表示,目前為止,投票中尚沒有發現舞弊跡象。同時,歐盟觀察員也得以順利進入軍方投票點,觀察軍方投票過程。
  • 泱泱大國承諾捐贈4600萬美元用於緬甸2020大選,讓人跌破眼鏡的這...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內比都消息,日前,在聯邦選舉委員會新聞發布會上,委員會委員吳敏奈就美國資助緬甸千萬美元舉辦大選一事,進行了回應。
  • 播客|緬甸漫談:沒能落實承諾的翁山蘇姬,為什麼贏了大選?
    【編者按】即將過去的這個11月,美國大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在中國的東南方向,與我們一衣帶水的緬甸,同樣經歷了一場頗為重要的選舉。彼時,澎湃國際通過中緬學者圓桌對話和緬甸少數族裔採訪兩個方向,對緬甸大選進行了觀察與報導。
  • 關於緬甸大選,這些事情你需要知道
    備受矚目的緬甸大選即將於11月8日舉行。小編整理了大家比較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回答: 緬甸大選,選的是什麼? 美國大選,是由選民直選總統,而緬甸大選,是選出「民意代表」即議員,總統則由議員推舉產生。
  • 「世界知識」緬甸民盟再次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
    李晨陽世界知識2020年11月8日,緬甸舉行了五年一次的大選,也是2010年政治轉型以來的第三次大選,還是第一次由民選政府主持的大選。由於11月3日的美國大選吸引了全球的大部分注意力,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緬甸的這次大選不如2015年大選那樣廣受關注。
  • 中國駐緬甸使館發言人批駁美駐緬使館官員涉華錯誤論調
    這不僅反映出美方對蓬勃發展的中緬關係的「酸葡萄」心理,也是美當局為轉嫁國內矛盾、維護政治私利,在全球巡迴上演的又一出鬧劇。欲正人、先正己。美國應當先自己照照鏡子,看看美國現在哪裡還有大國的樣子?美國在國際關係上突破底線,推行利己主義、單邊主義、霸凌主義,枉顧國際規則和國際道義責任,瘋狂退「群」,破壞國際合作,拒絕履行大國責任,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
  • 「殖民主義和白人至上」,西方媒體搞不懂緬甸大選的意義
    原創 艾森看天下 艾森看天下 收錄於話題#選舉政治29#民族主義24#民主轉型3  11月初,全世界焦點都在美國大選,圍繞川普的進退消息,事無巨細都被討論,即便在中國,川粉或川黑相互拉黑或言論攻擊。相比之下,同期鄰國緬甸進行的大選,是脫離軍政府統治以來的第二次民主大選,少有關注。
  • 媒體:美或借緬北問題阻撓「一帶一路」在緬推進
    但在1948年建國後,緬歷屆政府卻強行限制、削弱和收回少數民族自治自決權利並在文化、教育、宗教等多方面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導致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少數民族紛紛組建武裝武力對抗政府,緬北「民地武」問題由此產生並愈演愈烈,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
  • 關於在緬甸實施赴華航班乘客核酸檢測措施的通知
    為確保國際旅行健康安全,降低疫情跨境傳播風險,根據中國民航局、海關總署、外交部聯合發布《關於來華航班乘客憑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登機的公告》和有關部門最新要求,現就在緬甸實施赴華航班中、外籍乘客憑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登機的具體辦法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自2020年9月14日零時起,自緬甸搭乘航班赴華以及經緬甸中轉乘機赴華的中
  • 駐緬甸大使陳海在緬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新發展和中緬關係...
    中國自身實現脫貧的同時,沒有忘記胞波兄弟緬甸。中國雲南省正牽頭在緬甸內比都埃羌達村和敏彬村實施中國援緬減貧示範合作項目。去年來緬甸工作後不久,我就走訪了埃羌達村。最近我得知,這裡的面貌有進一步可喜變化。通過同事給我發來的照片,我欣慰地看到埃羌達村的道路由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村民喝上了清潔的飲用水,村裡還增加了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所,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健康也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