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高達9.1,以30億的票房斬獲了暑假檔票房冠軍,被部電影,被網友稱之為: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原以為是喜劇,結果卻讓我笑著流淚。
2018年10月12號,澳大利亞影視藝術學院(AACTA)公布了今年亞洲最佳電影入圍名單。這部暑假檔票房冠軍,豆瓣評分9.1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赫然在列。據悉,第八屆AACTA頒獎典禮將於2018年12月5日在雪梨舉行,並揭曉最佳亞洲電影獎的得主。
《我不是藥神》是由壞猴子影業出品,文牧野執導,徐崢、王傳君、周一圍等主演的電影,於2018年7月5日上映。這部劇由真實社會事件改編,講述了一位藥店店主從印度代購治療慢粒白血病的藥獲得極大利潤,開始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不僅象徵著中國現實主義批判題材影片的重生,同時也彰顯了我們電影的審查制度也在不斷進步,影片以程勇宣布散夥那一幕為節點,前後兩段是可以分開看的,前半段的風格荒誕帶有黑色幽默,後半段寫實沉重,這是標準的韓影模式,但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徐崢對於程勇的刻畫,是近年來他在銀幕上最好的表演,程勇這個角色,從一開始的玩世不恭,到後面的實現救贖,徐崢近乎完美地將這個人物呈現在了銀幕上 。
《我不是藥神》的確就是中國電影當下最稀缺的極富現實意義的電影,徐崢和寧浩是商業片好手,他們完全可以繼續如法炮製一部讓觀眾們開心捧腹的喜劇,絕對能賺錢,但這一次,他們卻勇敢地觸及了這麼令人沉痛也令人沉思的題材,不得不讓人尊敬。
這部劇的配角方面同樣是驚喜連連。周一圍飾演的警察曹斌,充滿了愛憎分明的江湖氣息,是那種典型的非典型警察,他會在姐姐被前夫欺負之後大打出手,也會在得知「假藥案」的真相之後,勇敢地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楊新鳴飾演的牧師,內斂而不失有趣,畏縮又不是勇敢,時不時拽兩句英文,充滿了小知識分子式的魅力。
《我不是藥神》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它舉重如輕,輕輕地觸碰到「醫藥制度」的法律問題,又在人情冷暖上深深地觸動到你;它工整好看,前半段惹得你哈哈大笑,後半段又讓你泣不成聲;它演技精湛,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演員都恰到好處地發揮,它還兼具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我不是藥神》以出色的題材,探討了種種現實中的矛盾與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醫藥公司的商業困境。刻畫困境的同時,更讓人思考困境。題材中蘊藏的溫暖與希望,細膩的現實主義筆觸,讓人感受到該片的人性力量。
《我不是藥神》以草根群像式的現實刻畫,生動展開小人物堅韌的生命故事。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和王佳佳等一眾演員所扮演的小人物,也都充滿閃光點,每個人都貢獻了紮實的表演 。可能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解決一個問題,也可以是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對人性矛盾和社會價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藥神》的閃光之處 。
《我不是藥神》的剪輯流暢,鏡頭語言乾脆富有幽默感。影片,有笑有淚,還有思考。小人物的日常平凡、卑微,無甚波瀾,但在生活小細節的層層推進下,導演走到了更為深遠的一步。每個個體的力量也許是微弱而無力的,如果大家都團結起來共同為他人、為自己而努力時,也許就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為了更好呈現角色身上各色不同的性格,主演們都曾專門去體驗生活:王傳君曾在血液科的病房裡和病人們一起同住;周一圍曾去體驗警察的工作狀態;楊新鳴去教堂做了很多次的採訪、探訪病人等等。王傳君為了表現角色的病弱,每日完成8000次跳繩減重,減重20多斤,而為了一場在病榻上的戲能在鏡頭前呈現出那種整個人塌下去的感覺,他熬了兩天沒有睡覺。
《我不是藥神》在前半段以忍俊不禁的幽默引人入勝,後半段則張弛有度的在法律、利益、生命三者間構建起了一個催人淚目的內核,面對要價高昂的救命之藥,徐崢所飾演的平民小販從逐利到救命的蛻變,形成了電影誘人共鳴,直擊心靈的力量。原以為是喜劇,結果卻讓我笑著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