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題目:「再造」王玉大畫幅黑白攝影展
策展人:朱炯
開幕:2016年4月26日 10:30
展期:2016年4月26日-5月26日,9:00-16:00(周一閉館)
地址: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具服殿(先農壇內)
北京市西城區東經路21號
展覽海報
4月26日,「再造」王玉大畫幅黑白攝影展,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攝影展展出女性攝影師王玉拍攝的23件古建題材攝影作品,並邀請知名策展人朱炯女士策展,以經典的學院派攝影風格和女性的獨特視角呈現攝影師對中國古代建築的保護與修繕的觀察、記錄與思考。
展覽現場
古建築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和國家的重視,古建保護與修繕的規模與投入不斷加大。攝影師以北京地區現存的正在修繕或復建中的明清時期建築為主要創作對象,於2013年底啟動項目拍攝,使用大畫幅相機先後拍攝了北京大覺寺、白塔寺、牛街禮拜寺、先農壇、通州文廟等多處獨具特色的壇、廟、寺及院落,創作了逾300件8x10高品質的大畫幅攝影作品。從史料看早有德國的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瑞典的喜仁龍(Osvald Siren),日本的小川一真(Ogawa Kazuma)、關野貞(Sekino Tadashi)、伊東忠太(Ito Chuta)、竹島卓一(Takeshima Takuchi)等對古建築攝影有所貢獻。隨著時代的更迭,古建築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和維修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國家文物事業的重要部分。攝影師王玉認為,每座古建築都承載著一段歷史,用古老的大畫幅相機拍攝當下「再造歷史」的過程是很件有價值的事。
展覽現場
為提升展覽的專業性和藝術性,本次展覽特別邀請了專業策展人。由留學法國巴黎國立第八大學藝術系攝影美學碩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博士,攝影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朱炯女士策劃。她在開幕式上說,王玉作品的價值在於從古建築的角度對中國當下的社會和時代有所呈現,題材上的新穎和思路上的新穎。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為本次展覽提供了大力協助,使得展覽最終能在有近600年歷史的北京先農壇中與觀眾見面。23幅展品布置於館內具服殿中,與氣勢恢宏的建築相得益彰,此外,展覽的籌辦還得到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大力支持,現場裝置藝術也是此次展覽藝術家與北京古建築公司交流計劃的一部分,作為一個長期項目,此次展覽過程中將舉辦與之相關的研討會,搭起攝影與古建築保護結合發展的橋梁。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6日。
策展人語:
再造/被再造
朱炯
今天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放眼望去的工地,習慣了城市中聳立著腳手架的叢林,也習慣了一片片衝向雲天的玻璃牆。中國那些關注並思考現實與社會的攝影人,拍攝了大量關於城市再造的影像。他們拍攝矮小、雜亂的居民區拆除、拍攝高大上的現代化高樓群的更替。攝影師王玉卻另闢蹊徑,她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是從古典建築入手的。帶著長期積累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與認知,王玉執著地選擇了笨重的8X10相機,黑白膠片,將鏡頭對準了中國這個古老國家中的古代建築珍寶,拍攝經過歲月洗禮的殿堂、寺院、佛塔。這些幸運地矗立在時間長河裡的建築遺產,在今天的生命常態是被重重腳手架所簇擁,所束縛,所規訓。
王玉作品
王玉是敏銳的,她的影像一方面展現了古典建築在維修工地中的「被再造」、「被建設」狀態,由此讓觀者深刻而準確地感受到中國處於「建設」的發展階段,處於喧鬧和雜亂之中;另一方面王玉的影像作品尺寸大,能夠充分展現出建築表面豐富的細節。站在王玉的巨幅作品面前,我們能夠感受到古典建築的歷史文化韻味,也傳遞出沉默建築的寧靜之美。
王玉作品
王玉作品
王玉創作的延伸,更涉及到拍攝新建的仿古建築。工地中常常有機器怪物立在那裡,仿佛在告訴我們那些新建「古建」的無中生有和煞有介事。仿古建築也好,維修古建也罷,它們都處在高樓大廈的現代化城市包圍中。古典建築不是活在歷史裡,它的面貌是這個時代的面貌。王玉正是這樣誠懇地、笨笨地拍攝了古建及仿古建築的當下面貌,為觀眾提供了思考文明再造的深遠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