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鏈,它如同空氣一樣,隱藏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如今各個大廠在招人的時候,都明確指出非985、211學生不要,非碩士、博士不要,簡直不要太殘忍......
就連打遊戲都是,打Dota的鄙視打LOL的,打LOL的鄙視打王者榮耀的……
留學背景鄙視鏈
留學生也有這樣的鄙視鏈,「留學到底去哪裡好?」此類問題一出,就容易被討論成另一個版本:留學圈的鄙視鏈到底是怎樣的?
目前比較流行的版本,是北美>英國>加拿大>澳新>歐洲>日韓>東南亞
但實際上,英國和美國的相互鄙視最激烈,只要一不留神就被鄙視了!
英美兩國隔著大洋,相愛相殺幾百年。美國有著以紐約為首的大都市,無疑是教育資源和工作機會最豐富的地區,因此穩穩地坐在了鄙視鏈的頂端。然而英國也不甘示弱,認為自己提供了」貴族化的精英教育「,堅定鄙視非英國地區的留學生。
留學的鄙視鏈分為很多種,不僅按照國家地區分類,每個國家內部還會根據地區、口音、排名等分化出不同的鄙視鏈。
今天,我們就盤點了熱門留學地區的各類鄙視鏈,看看你想去的學校和專業在哪一環?
國家內部鄙視鏈
就每個國家/地區內部而言,鄙視鏈也是層級森嚴。國家內部高校的鄙視鏈,基本上按照學校的世界排名,依次向下分布。
在美國,據說,連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內部也有不同的分野。
HYPSM(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其他藤校
且不說國內留學大軍對美國藤校的「名校情結」,在美國本土,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中上層家庭對於這些美國名校趨之若鶩。
無論如何分類,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都是「鄙視鏈」最頂端的學校。
在美國留學生「瞧不上」的英國,「鄙視鏈」也由來已久。
根據媒體報導和熱心網友的討論,我們得出英國大學鄙視鏈如下:
G5(牛津、劍橋>倫敦政經、帝國理工、倫敦大學學院 )>愛丁堡、華威、曼徹斯特等實力強勁但不是G5的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其他學校。
G5之外,就是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英國的「常春藤聯盟」)的其他成員。
羅素大學集團由英國最頂尖的2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組成,是全世界產生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著名高校聯盟。
雖然只佔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的10%,羅素大學集團卻獲得全英大學65%以上的科研經費,創造了全英60%以上的頂級科研成果。
單純就排名和學術名聲而言,澳大利亞的學校並不差。但由於「門檻低」「什麼學生都招」,而被眾多歐美留學的同學們詬病。
澳大利亞的鄙視鏈比較簡單:八大名校>其他學校。
澳大利亞與美國、英國對應的,是八大名校,包括雪梨、墨爾本等一眾世界名校。
但顯然在經濟更發達的墨爾本、雪梨和昆士蘭生活的小夥伴們「地位更高」。
學科鄙視鏈
商科>法學>工科>理科>社科>文科>藝術
商科留學生在所有留學生中隊伍最為龐大,甚至讀Finance的童鞋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和Marketing的童鞋同屬一門學科。
OFFER鄙視鏈
Full-scholarship> Tuition-waived>offer>AD>WL>Rej
名校牛項目> 名校水項目>普通學校牛項目>普通學校水項目
不僅如此,還有排名高地理位置好> 排名高地理位置差>排名低地理位置好>排名低地理位置差學費便宜>排名低地理位置差學費貴>排名低地理位置差學費貴中國人多
口音鄙視鏈
倫敦腔> 美國調> 土澳口音> Chinglish> Japanish
很多人覺得好聽的倫敦腔,是流行於倫敦南部上層社會的口音,而美音和澳大利亞口音,其實也是更早以前的殖民時期,英國移民到這兩個地方以後,留下來的發音方式。
社交圈鄙視鏈
永遠在social和玩各種高大上遊戲的白富美圈>整天以dating姑娘為目的的花花公子圈>整天泡在健身房的運動達人圈>宅在家看綜藝玩吃雞LOL的肥宅圈
食物鄙視鏈
天朝留學生:中國東西那麼好吃,你們為啥要出國?
態度鄙視鏈
土澳留學生:你們爭,我去衝浪美黑了……
旅遊鄙視鏈
鄙視鏈背後,我們在「鄙視」什麼?
鄙視就像條食物鏈,當你對號入座之後,就會無意間陷入鄙視或被鄙視的鏈條。留學圈鄙視鏈的形成,基本是由留學國家的經濟、文化水平,以及學校的排名決定的。
這種按照排名、門檻、獎學金等因素,將留學生們排出個高低次序,位置高的人可以從位置低的人那裡獲得優越感,抹除掉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而一刀切成幾個群體之間的差別。
留學「鄙視鏈」的話題,之所以被討論了十幾年還沒有停息,就是因為它雖然帶給留學生們爭論、自黑的樂趣,卻也不斷強調著大家對留學生的種種刻板印象。
與其站在高處替別人做決定,不如明確自己留學的目的,而不人云亦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國家。所以,到底要不要出國讀書?去哪個國家,選擇什麼專業,我無法為你做決定,但是你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選擇。留學從來就不是目的,只是能夠幫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到底要不要出國讀書?去哪個國家,選擇什麼專業,交什麼朋友,找什麼工作?
我無法為你做決定,但是你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選擇。這場留學的意義與發現,足以讓一個人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