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認為比幹、範蠡是文財神,趙公明和關羽是武財神。所以一些生意人都供奉著關公像。
相傳關羽在家鄉山西運城犯了人命官司而亡命天涯,到後來隱姓埋名來到河北一帶以販賣綠豆為生。當初關羽從老家潛逃時只帶了半布袋綠豆,他以此為本錢做起了小生意。
關羽上過幾年的私塾,在做生意過程中逐漸發明了記帳薄,收入、支出記得清清楚楚,加上精打細算,兩年後不僅娶妻生子,而且有了些積蓄。
在第五年頭上,關羽在街頭偶遇劉備和張飛。劉備是河北涿州人,是一織席販履的小商販,張飛是賣豬肉的屠夫。由於三人經歷相同,彼此心心相惜義結金蘭,「桃園三結義」成了盟兄弟,劉備居長為大哥,關羽次之為二哥,張飛最小為三弟。
劉備雖是大哥但經營不善,所以窮困潦倒,張飛年紀輕不懂事,平時花錢大手大腳,有錢了就大魚大肉胡吃海塞,他也不適合管理錢財。只有關羽經商有道,於是三人推舉關羽管理三人的「企業」。
關羽的經營天賦逐漸顯露了出來,沒多久,三人的「聯營企業」賺到了第一桶金,他們用這些錢招兵買馬發展起了討伐黃巾軍的民間組織,後來這些隊伍被漢朝吸收為正規軍。
因為關羽有做生意的天賦,加上到後世被奉為聖人,合夥做生意的商人都喜歡拜關公為財神。
另一方面關公為人仗義,童叟無欺講信譽,做生意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拜關公的意思就是要以關公為榜樣,學習關公的忠、義、仁、智、信、勇的品德。如果真做到這一切,估計生意將一日千裡財源滾滾來。
生意人拜關公是因為關公到後來成了人們心目中完美的聖人,成為了人們的偶像,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關公身上,願關公在天之靈保佑自己生意興隆。
尤其在關公的老家山西一帶,做生意更把關公視為保護神。如果生意上有了糾紛,解決的辦法就是請關公戲,在關廟前擺席唱戲,請德高望重的前輩出來主持公道,在關帝像前各退一步,在歡樂祥和的場景下最容易解決矛盾。矛盾解決後要開廟唱關公戲,無形之中促進了生意發展,實乃一舉兩得的好事,到後來生意人拜關公的風俗逐漸延續了下來。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