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袁家福11月2日報導:這是一群可愛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紛紛選擇了返鄉創業,並帶領眾多同伴,將學到知識和本領反哺社會,助力鄉村振新幫助農民致富。在松江這塊歷史悠久的肥沃土地上大顯身手。
朱燕:創立「八十八畝田」大米品牌
朱燕:土生土長的松江葉榭人。大學畢業後從事網際網路與法律相關工作,收入頗豐。三年前,當時還在市區工作的朱燕把家鄉產的一袋大米送給同事品嘗,大家都讚不絕口。由此返鄉創業的念頭便萌生了。「創業之初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我們的團隊已經有十幾位大學生了,一起創辦鄉村民宿、土家美食、助力農村旅遊業發展。
朱燕將自家230平方米的農宅改造成民宿,客房、餐廳、活動室等,在鄉村美景映襯下,老宅重新煥發了活力。藉助線下民宿體驗,致力於松江大米銷售,打造了自己的大米品牌「八十八畝田」,慢慢地在客戶中贏得了口碑。「『八十八』拼在一起是一個『米』字,我希望通過民宿這個窗口,讓更多人了解松江大米,愛上松江大米。」朱燕與本村家庭農場主合作,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了5萬斤松江大米。桃子、草莓等本地農產品也在朱燕創業的帶動下熱銷起來,促進了周邊農民增收。
顧慧華:希望女兒吃到的都是放心食品。
顧慧華大學畢業後在外企工作。當了母親那時起,她關注食品安全,希望女兒吃到的都是放心食品。她了解到,現在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種田農民年齡都偏大,缺少的是擁有現代農業技術人員。同時關注到人們對安全優質食品需求呼聲越來越高。顧慧華漸漸萌生回鄉創業的念頭。
2006年7月,顧慧華辭去工作,註冊成立了上海瀛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森鮮蔬菜專業合作社,承租了新浜鎮標準化蔬菜基地內的20畝大棚,成為一名專職農民。
在鎮政府支持下,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200畝。她有很多想法:想開20家左右會員制有機果蔬直營店,名字就叫「森鮮館」;在大棚裡裝上攝像頭,讓客戶隨時可以看到有機蔬菜瓜果是怎樣栽培的;別人家開飯店辦農家樂搞度假村,她就提供有機蔬菜瓜果,確保食品安全,讓客人到基地去採摘,甚至可以在她那裡投資一畝三分地,嘗嘗當現代農民的滋味……一切都圍繞著食品安全。讓所有孩子都能像她女兒一樣能吃到安全的綠色食品。
蔣秋豔:不離鄉不離土的「幸福老人村」
經過調研,畢業不久的蔣秋豔發現現在村裡老人生活富裕了但相對孤獨:家裡冰箱內存貨不少,但每天吃的都是剩菜剩飯,要改變「燒一天吃三天」不健康生活方式。為把老人聚集在一起,不離鄉不離土延續他們快快樂樂的熟悉的村落生活。
蔣秋豔把目光轉向了村裡的閒置房屋。「我們從村民手中租下這些閒置房屋,經過改造,一方面將老人們聚集起來,實現較低價格的就近養老,另一方面也讓村民獲得了高於市場價一倍的房租收益。」
「幸福老人村」於2016年2月試營業,是松江區第一家開辦的長者照護之家,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通過盤活農村宅基地開設的養老機構。「幸福老人村」的陪護類崗位,優先聘用就業願望強烈的本地退休婦女,開拓了新的就業渠道。蔣秋豔說,老人是鄉村的寶貴財富,是文化和根,「幸福老人村」成立了鄉村文化人上海站,今後要積極開展與鄉村老年公益相結合的鄉村文化保護和鄉村記憶留存等工作。
範冬英:網際網路+線上線下全新銷售模式
王雪蓮:種養結合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擔任公司總裁的王雪蓮一副素裝打扮沒有任何架子。回鄉後整合各方資源通過種養結合帶動近百戶家庭農場致富,創立了上海松林食品集團公司。帶領大批家庭農場主從事養豬和大米種植產業。目前已經擁有了四個大型種豬場,建立起91個種養結合家庭生態農場;108個種糧家庭農場;年屠宰能力100萬頭加工廠;70多個銷售網點和網上銷售平臺,培育了生產15萬頭生豬、1.5萬畝稻田大米的兩個全產業鏈,為上海市場提供1.3萬噸豬肉和7000多噸「松林牌」大米。每年可為大批從事種養植農民增收5000萬元左右收人- - -
此外,利用數位技術採用無人機植保團隊幫助農民管理田頭的返鄉大學生何楊陽創立起了農產品安全追溯機制;為傳承祖輩的農二代從工業大學畢業後致力於農業現代化機械設備的製造保養維修的蔣峰雷已成長為新一代的農機工匠。
松江區副區長王瑋華說,近年來,松江區委區政府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中央、市、區各級扶持政策,注重培育以返鄉知識青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方面抓優化村莊規劃,改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抓挖掘農耕文化、民俗傳統、特色農業等資源,積極引導返鄉知識青年融入鄉村產業發展,為區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增強了發展潛力。 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扶持資源,拓展服務項目,鼓勵和引導更多的青年人返鄉就業創業,實現鄉村產業興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