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今天,6月2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消息,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將在三峽博物館一樓臨展廳A免費面向市民開放。
南美國家的遙遠毋庸置疑,很奇怪,那些包括木乃伊和黃金面具在內的似乎近在咫尺的神秘展品,卻讓我把思緒投注向太平洋的彼岸,從秘魯延伸向墨西哥——對我而言,瑪雅文明頑強的餘暉灑向南美大陸時,是辨不出彼此的。
墨西哥原住民就是瑪雅人,他們的古籍中寫道:黃玉米和白玉米形成了黃色的肉體,玉米面團搓成了胳臂和腿,我們的祖先是由玉米製成的。
墨西哥是玉米之國,玉米是墨西哥的神、信仰、主食和重要的經濟作物。玉米也是這個國家的生活藝術。那一張張玉米面餅製成的塔可,很好地詮釋著「民以食為天」的真理。
1、無法拒絕的塔可
一塊好塔可是不會被任何人拒絕的。
玉米粉和面,做成香氣濃鬱,或軟或硬的餅皮,包裹上土豆泥、豆子、豬肉、炒飯等一切你手邊擁有的食材。
一堆塔可上桌後,擠入檸檬汁,澆上薈萃了多種香料味道的醬汁,食客務必親自為自己即將享用的美食開光。
食用塔可要講究姿勢,對某些墨西哥人而言,已經把進食塔可當作了一種儀式;而我們可能不必那麼講究,只是在捏住裹滿肉類、蔬菜和醬汁的塔可準備品嘗異國滋味時,注意別讓汁液流出來。
塔可是墨西哥最普通的食物,好像有家洋快餐還專門推出過類似的玉米卷餅。但遠遠沒有把這種墨西哥風味推廣到家喻戶曉。很簡單,我在這裡如果不說玉米餅,而只稱塔可,你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把它想像成一個地名甚至瑪雅人的某種神秘儀式皆有可能。
一千個墨西哥人的心中,會有超過一萬種塔可的味道。這就是一張曾經被我們稱為粗糧的玉米餅能讓上億人百吃不厭的原因。麵餅、餡料和醬汁完美配合,有什麼煩惱是一套塔可不能解決的呢?如果有,那就再來一套!
基本款塔可有以下幾款。
牧羊人塔可
廚師用肥瘦相間的豬肉醃製後堆疊到巨型燒烤架上,做成一束幾百斤重的豬肉束,抬到木炭火上烤制。
火焰上的肉束香氣,就像墨西哥城的霧霾,無處不在。
牧羊人塔可烤好的肉串上往往還支稜著幾塊菠蘿。將肉儘可能薄地切下,鋪在餅皮上後,後廚的大師傅們會用同一把大刀,在頭頂唰唰兩個動作,菠蘿塊便會乖乖落到另一隻手的塔可上,整個動作行雲流水,渾然天成。
按喜好加入香菜和洋蔥,堆在玉米餅上,新鮮出爐的牧羊人塔可是不是有點手抓餅的感覺?
卡尼塔斯
卡尼塔斯也是以豬肉為主角的塔可。它強調的是要用豬自己的油來烹飪豬肉。先在180度左右的油鍋中煎炸,鎖住肉汁,再到80度左右的鍋中燜煮兩小時,食用時還會加入豬油渣來加入爽脆的口感。
阿薩達
阿薩達是牛肉塔可。它大概就是你能在餐廳吃到的一整塊牛排的份量,剁成小塊後用餅皮包起來吃。但一般情況下你可能包不起來,因為肉實在太多。
巴巴柯阿
羊肉塔可巴巴柯阿,它是用當地特色的龍舌蘭葉包羊肉,塞入地坑後,既蒸又烤8-16小時,這樣烹製好的羊排,只需輕輕一旋,骨頭便能被抽出。
肉汁從龍舌蘭葉的縫隙中流出,最終歸宿是坑底深處早已放好香料的湯鍋。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一大鍋足以撫慰靈魂的濃湯。
2、塔可的歷史
造就了塔可多元化的,正是它的「多源化」。古老的印第安文明、瑪雅文明,與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織。
多年間,喜歡吃玉米面的人和更鍾情小麥麵的人從分歧走向共存,塔可也帶著它身上來自土耳其、黎巴嫩、希臘等地的基因,成為許多人的首選美食。
據考證,最早出現玉米面餅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500年,當時這種具有一定延展性的玉米製品被當作一種「可食用的湯匙」,既可承載食物,也可以成為食物本身,與今天塔可的功能十分相似。
但據考證,真正創造出「塔可」一詞的人,是18世紀墨西哥的銀礦礦工們。當時的礦工用一種同樣被稱作「taco」的紙片,包裹火藥,塞到牆裡,點燃,引爆礦井。細細品來,你手中的塔可,也確與一個現場製作的粗糙炸藥相類似。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塔可都是工人階級最受歡迎的流通品。
墨西哥輕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女性移民,這些婦女可能是空手而來的,但她們瞭然於心的,帶有不同地域風味的烹飪技巧也順帶在此安家落戶。
一個個滋味豐富的灶臺被搭建起來,墨西哥的飲食文化也在那些人氣最旺的餐廳中紮下了根基。
到了20世紀初,塔可也隨著墨西哥人往美國移民,逐漸走向世界。1905年的一份美國報紙上,第一次出現了塔可的描述。
這時候,墨西哥人在美國多從事礦工、鐵路工人之類的工作,他們帶來的美食也被賦予一種街邊、底層的意象。
節假日期間,一群被稱作「辣椒皇后」的婦女會在洛杉磯推著手推車,靠賣這種小吃來賺點外快。
和今天的美國人一樣,當時的他們也覺得墨西哥是危險的。辣椒皇后就像是墨西哥危險的一些採樣,你可以來到她們身邊,購買並享用塔可,但不至於被打劫。
它唯一的一點刺激,便是辣,當時的報紙會用「毒蛇之吻」來形容塔可的味道。身材同樣火辣辣的辣椒皇后們此時又構成了洛杉磯夜晚街頭的一抹異域情調,帶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
對墨西哥來說,塔可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代表了太多的意義。和秘魯的黃金面具一樣珍貴無比。有機會去墨西哥,一定得好生品嘗這舌尖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