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關於歷史知識的文章:中國歷史上4大不為人知的冷門知識,你都知道嗎?
1.大荔人及其文化
1978年,在陝西大荔段家公社解放村甜水溝,發現一具比較完好的古人類頭骨(缺失全部牙齒和下頜骨),被稱為「大荔人」。「大荔人」比「北京人」進步,雖然眉嵴仍然粗壯,額骨仍然低平,但頂骨較大,腦量較多(1120毫升)古人類學家認為他正處於直立人向智人轉化的過渡階段,屬於早期智人(又稱「古人」)的古老類型。「大荔人」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古人類學研究上的一大空白。由於頭骨的完整程度在目前世界上同類標本中也屬罕見,因此,更是珍貴。與人骨化石同出的還有少量的打制石器、炭塊和哺乳動物化石。炭塊是否為「大荔人」用火遺蹟,尚難肯定。「大荔人」的時代,專家估計約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約十萬年前。
2.桐梓人及其文化
1972年,科學工作者對貴州桐梓九壩公社雲峰巖灰洞進行發掘。在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層中,發現兩枚人齒化石,分屬於早期智人青、老年兩個個體,稱為桐梓人,同時出土的還有石製品二十多件,加工技術繼承觀音洞文化,採用垂直打擊法,動物化石分屬二十五種,其中十九種為現生種,六種為絕滅種。有兩塊魯骨經過燒灼,學者認為桐梓人文化與觀音洞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其時代約與「大荔人」相當。
3.馬壩人
1958年,在廣東曲江馬壩圩獅子巖洞穴中發現一個男性頭部的部分骨骼:顴骨、部分頂骨、大部分右眼眶和鼻骨,稱為「馬壩人」。根據這些頭骨資料,估計「馬壩人」的腦容量為1225毫升,頂骨前囟處的厚度為七毫米,薄於北京人,而厚於現代人。從這些特徵判斷,「馬壩人」屬於早期智人。共存的動物化石有大熊貓、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犀等十七種。沒有發現打制石器、用火痕跡等文化遺物。其生存時代約在距今十萬年前。
4.許家窯人及其文化
山西陽高許家窯村梨益溝及其緊鄰河北陽原侯家窯是目前我國舊石器中期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最為豐富、規模最大的遺址。從1974年開始,經過多次的發掘,發現了一大批極為珍貴的人骨化石、文化遺存和動物化石,被稱為「許家窯人」和「許家窯文化」。人類化石包括:頂骨十一塊(其中完整者二塊)枕骨二塊、臼齒二顆、下頜骨二塊(一殘,另一其上有四顆牙齒)據鑑定,這些化石分屬十四個個體,老少男女皆有,平均壽命三十歲左右。人骨的特徵,既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明顯的進步性腦殼的厚度接近於「北京人」,而顱頂較高,又近似現代人。文化遺物有石器、骨器、角器和用火證據灰燼、木炭等。石器和石材近一萬五千件(1974年、1976年出土),以刮削器和石球最多,還有少量的尖狀器雕刻器、小石鑽、小砍研器等。石球是捕捉兇猛或善跑獸類的重要工具。在數以噸計的動物骨骼中,未見一個完整的頭骨,說明這些都是「許家畜人「食肉後拋棄物,用鈾子系法測定許家容出土的動物牙齒樣品,年代為距今十萬年左右(8.8±0.5至11.4±1.7萬年。
最後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可以關注我,有想了解的歷史知識也可以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