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椏」的寶地,這就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同胞所居住的地方──巫頭、萬尾、山心,俗稱「京族三島」,京族三島隸屬廣西防城港東興市,背倚桂南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萬尾二島與越南更是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渡。
京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中國來說是個少數民族,而且是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各族自治縣,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漢時代屬南越國,後歸交趾郡,與駱越有某種親緣關係,而就現今居住在中國的京族來說,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紀初開始陸續從越南北部的塗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遷徙而來的,至今不到500年的歷史,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族、壯族等各族人民,一起將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開發成如今富饒美麗的旅遊名地。
他們世代靠海而生,個個都是捕魚高手,所以它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洋少數民族,在中國只有大約2萬左右的人口,而京族卻是越南的主要民族,是越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佔越南總人口的86%,是狹義上的越南人,在越南境內,大約有9000多萬人,這樣就有將近8000萬人口是京族,佔越南總人口近86%,這樣的基數比中國的京族確實多很多,但在越南他們卻也稱京族為「越族」,主要是為了和越南的其它少數民族區分開來,因為越南也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稱為「越族」,巫頭、內心、澫尾三島曾分別建立越族自治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12月25日改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今又改稱防城港市,並升格為地市級)時,根據其歷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本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的女孩都很漂亮,或許受到風俗文化的影響,國內一些京族女孩和越南的女孩也很想像,如果不仔細看,很難能夠區分開來,京族婦女服飾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上身束腰,更突出了她們纖美的身段,婀娜多姿,京族美女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婦女喜歡染黑齒、結「砧板髻」。
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鬥笠,如果在京族三島的海邊看到那些戴著鬥笠、身著長衫在水邊飄逸行走的女子,人們會禁不住駐足凝望,那不是長衫,而是一種叫「奧黛」的京族服裝,兩側開高衩至腰部,走路時,前後兩片裙擺隨風飄動,奧黛的天然質感遮掩了她們肌膚的光澤,竹鬥笠遮住了驕陽,讓她們的臉龐顯出半明半暗的神秘和性感。
如今,生活越來越富裕的京族人開始關注如何將本民族璀璨的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有著400多年歷史的獨弦琴由此獲得了新生。獨弦琴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喜愛,很多人慕名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蘇春發先生學習演奏和製作獨弦琴的技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將所學傳授給京族的中小學生。
古老的獨弦琴技藝正在京族三島不斷發展,獨弦琴特有的裝飾音和長顫音,隨著小竹片的彈撥如波浪起伏,時而宛轉悠揚,時而熱烈奔放,奏出了京族人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甜蜜暢想,也是因為孤陋寡聞吧,如果沒到過京族三島,真的讓人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一根弦的樂器,而京族偏偏就有,獨弦琴是京族的獨有樂器,在京語中稱「旦匏」,也叫「獨弦匏琴」,早在公元8世紀,就已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以及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京族群眾平常過節、喜慶豐收,都喜歡用獨弦琴來伴奏唱哈(歌)。
京族人民風淳樸,始終堅守著自己古老的傳統,與那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一道,將京族三島點綴得豪邁又深情,他們仿佛生活在時間之外,無論時光怎樣流逝,這古樸的村落還是數百年前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