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弟給我打電話,沮喪無比地告訴我,他被辭退了。我聽了特別吃驚,因為師弟無論學歷還是工作能力上一直都是很優秀的,為什麼會被辭退。
原來師弟的上司最近一直給師弟加派好多原不屬於師弟的工作任務,經常都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完成,師弟心中一直有怨氣。
昨天剛好師弟女朋友過生日,很早就約好晚上一起去吃飯看電影給女朋友慶生。結果臨下班,上司又把本該另外一個同事做的工作交給師弟,讓他在今天之內完成,如果要完成這個工作,就註定又要加班到很晚,什麼陪女朋友吃飯看電影過生日全都泡湯了。
師弟一聽,當場情緒就失控了,和上司叫板起來,說天天讓他做別人的工作,上司是不是在故意整他,他今天就是不做,上司愛咋咋滴,然後把工作資料砸在上司桌子上,摔門走人,陪女朋友過生日去了。
第二天到公司,人事部就通知他去辦離職手續。
這件事,我們姑且先不論師弟的上司是不是太過分了,或者是師弟沒有和上司好好溝通,又或是上司在考驗他,最終結果卻是因為師弟的情緒失控,導致他失去了一份較好的工作。
有人說70%的職場潛力股都栽在了情緒失控上,這個數值有沒有調查論證過,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職場上如果沒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一時衝動與上司發生衝突,冒犯了上司,雖說不一定會辭退你,但是提拔絕對不會輪到你,因為沒人會去提拔一個曾經冒犯過自己的下屬。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常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一味讓壞情緒控制自己,只會把情況變得更糟糕。
職場上情緒失控最差的不是丟了工作,而是丟了性命,42歲中興程式設計師跳樓事件,也是因為工作壓力讓他一時的情緒失控,留下了傷心的親人。
一、情緒是什麼
早在1872年,查爾斯. 達爾文在《人和動物的感情表達》著作中確認情緒是進化的結果。證實了情緒是發生在身體上的首要大事,是對環境中事件的生理反應,體現為各種生理改變,當然它也是對事件進行思考的想像結果。
1、大腦與情緒
我們大腦主要由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構成。大腦皮層是大腦的主要部分,因為其負責人體的很多高級功能,包括語言、思考、規劃、執行、認知等,因此又被稱為「理性的大腦」。邊緣系統包括無數在大腦皮質及皮質下區域的結構,包括海馬、杏仁核、扣帶回、下丘腦等區域,因為其主宰情緒、動機、記憶等功能,因此又被稱作「情感的大腦」。
大腦對情緒處理採用兩個通路,即「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兩個路徑。邊緣系統的情緒反應很快,是迅速模糊的本能情緒;而大腦皮層的情緒反應更慢一些,是針對現狀的理性判斷,然後再用理性去幹預本能情緒。
這就是情緒在大腦中的反應。
2、情緒不等於感受
腦科學家已經可以用科學方法,對情緒進行測量,而感受只能用語言來描述。所以,從觀念上區分情緒和感受,對於管理情緒來說非常重要。
在喬瓦尼.弗契多的《情緒是什麼》一書中寫到,感受是已經進入意識的情緒。情緒是生物反應的集合,從行為的改變、激素水平的改變到面部表情的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改變能夠通過科學方法測量,而感受,則是對情緒的個人感知。
3、情緒不分好壞
情緒一般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腦科學家的區分方式是:迴避和趨近,這是用客觀方式來形容情緒運行機制的兩極。
比如憤怒、內疚、羞愧等消極情緒,都暗示著我們在抵禦、逃避某些事物;快樂、共情,都暗示著我們傾向於接受並喜歡某種事物。
4、情緒和理性並非對立關係
我們前面大腦結構圖可以知道,前額葉皮層對邊緣系統具有調節或控制作用。前額葉皮層可以抑制衝動的爆發。這兩個系統並不是彼此孤立,相反,有著細微的聯繫,使得它們的功能有所整合,人類最終的行為一定是受到了邊緣結構和前額葉皮層的共同調節。
所以情緒非但不是阻礙我們理性思考的絆腳石,反而還有正向的作用。比如,每當面對一種情景時,我們的身體會自動記錄下當時所產生的情緒。這樣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景時,就能做出趨利避害的選擇。所謂「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意思。
二、我們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1、杏仁核發揮作用,大腦脫離理智
人為什麼會情緒失控,這個還是得看看我們的大腦。在大腦邊緣系統中有個組成部分叫杏仁核,杏仁核心負責情緒記憶。當我們遇到危險或者讓自己感覺不快的,杏仁體就會發揮作用,一旦杏仁體發揮作用,我們將脫離理智的大腦控制。
作為情緒記憶的倉庫,杏仁核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比當前情境進行比較,只要發現當前狀況的關鍵要素和之前的相似,就會產生「匹配」的判斷,使得人們似曾相識的情緒再次襲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情緒爆發」。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道理都懂,但遇到具體情境和問題時,依然不假思索衝動行事的原因了——大腦接收到來自杏仁核發出的匹配判斷,在沒有全面認知情況之前,就採取了草率的行動。
這正是情緒讓人驚嘆的威力所在,它先於思考做出判斷,繼而引發迅速草率的行動。
2、憤怒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在憤怒的過程, 血液會大量集中在四肢末端,令人肌肉緊繃,並使得挑戰、無畏等感性思維取代理性思維,使人迅速地進入攻擊狀態。憤怒確保了人類在逆境中瞬間擁有異乎尋常的戰鬥力。
在人類進化初期,憤怒這種從心理到生理的聯動反應無數次挽救了我們祖先的生命。
三、如何控制好我們的情緒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如何面對情緒,並且控制好它,才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1、控制身體,從而改變情緒
《具身認識》一書中寫明具身認知是心理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它的主要觀點是:身體和大腦的關係是相互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體來影響,甚至創造心智。
我們身體對大腦有著巨大的影響,身體和大腦的關係是相互的,並不僅僅是執行大腦命令的被動設備,不只有大腦可以控制我們的身體,身體同樣也可以反過來影響大腦。
身體為啥能夠影響大腦呢?因為大腦很多時候,不能準確區分信息的真相,當我們把一些「錯誤信息」傳遞給大腦時,它就會信以為真。
身體的疼痛會讓你拒絕參加社交,增加心理痛苦。
「有力站姿」站立,哪怕幾分鐘,會增加你的心理力量感,增加你願意冒險的意願。
溫度能讓我們覺得心裡溫暖,減輕孤獨感。
因此,我們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儘量用身體來調整,比如感覺孤獨就去曬太陽,喝杯熱茶,就會感覺感覺被擁抱,心情會好很多。
工作中要對客戶進行方案講解或者總結大會發言,可以在上臺前保持1分鐘有力站姿,抬頭挺胸,會讓你感覺到充滿力量。
當你在工作中遇到無法解決問題時候,也不要一直坐在電腦桌前冥思苦想,而是起來到處走走,可以幫助你平時看似不相關的想法聯繫起來。
憤怒的時候,就捏緊拳頭,深呼吸,轉移思想,去想別的事情,讓杏仁核不能調取曾經憤怒的情緒記憶而不能發揮作用。
2、為自己制定「情緒備忘錄」
我們可以製作一本關於自己的「情緒備忘錄」,把自己曾經因憤怒做出的愚蠢決定和獲得的教訓寫在裡面。
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翻開它,或者是想到它,都這可以提醒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大大提高你「忍得住」的功力。
當我們衝動的時候,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樣做,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什麼?符合我的期望嗎?」
(2)「我真正想成為的是什麼樣的人?」
在為自己一一解答之後,衝動的情緒就會被平復下來,不至於做出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的舉動。
比如路怒症,別人別了一下你的車,你很憤怒,想報復回去,但是你就問一下自己:「這樣做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什麼?符合我的期望嗎?」這樣一問,你肯定能想到,報復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兩車擦碰,顯然沒人會希望自己的車子被擦碰,畢竟就算有保險,去4S店也會浪費時間。
被上司批評,憤怒的時候,問一下自己「我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答案是」事業有成的人,而非像現在這樣被人指責。「那就需要自己更加努力,向上爬, 這樣想,憤怒已經不是主要情緒,而向上努力的鬥志才是主流情緒。
3、識別你心中神秘而強大的「情感觸發器」,並控制它
情感觸發器是指能觸發你內心最為強烈的情感能量電荷的一些特殊的人、事、物、經歷、信息和願望。你的情感觸發器觸及你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情感,能夠在理智和情感層面引起你的共鳴。——摘自《當時忍住就好了》
情感觸發器是你比較在意的東西,也往往是你情緒引爆的點。
我們發現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對方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行為或者一個表情就暴跳如雷、怒不可遏,這很可能是因為對方觸發了我們內心的某種情結,勾起了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某些痛苦經歷與情緒,才觸發了爆怒。
針對於此我們要懂得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歸咎於他人,因為對方的言行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讓我們「爆炸」的是我們內心儲存已久的炸藥而已。
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探索一下那些可能會引爆「炸藥」的情緒,並且記住,遇到同樣事情的時候,才能做不到遷怒。
當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了解的越多,那引爆我們情緒的炸藥就會越少。
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約翰·米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