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的分化,勢必帶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資產的分化,進而造成群體間觀念的分化。
哈爾濱的房價要降了?
儘管距離鶴崗不過半天車程,但與這座因低房價而名噪一時的小城不同,省城哈爾濱鼓勵房企降價銷售的消息,還是能讓人在年末感受到一絲來自東北的寒意。
鼓勵降價銷售,哈爾濱有苦衷。/ 財經國家周刊
上個月,哈爾濱市即將印發的一份《關於疫情期間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相關政策的通知》流傳,在這十四條以「提升樓市熱度、激發市場活力」為目的的舉措中,最引人注意的當數那條:
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根據市場情況,採取打折促銷、團購等方式讓利銷售新建商品房。
作為對照的是,不久前的九月,河南三十多家房地產企業湊在一起開了個會,會議的名字很長——「迎風把舵,勇毅篤行,2020年河南省房地產業商會會長閉門會二次會議」,結論卻很簡單:穩地產,不帶頭降價。
不降價,成為區域共識。/ 微信號「河南省房地產業商會」
看來,從東北到中原,關於房子降不降價這件事,地產商們也還沒達成統一意見。而普通人更關心的,則是哈爾濱之後,還會有更多城市加入「鼓勵促銷」的行列嗎?
為什麼是哈爾濱
記性好的網友應當知道,中國城市向來不怎麼歡迎房子跌價,尤其作為省會城市,主動替開發商出謀劃策降價格,這還是頭一遭。
遙想2018年和2019年之交,幾起「降價未遂」事件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比如當時有媒體報導,在安徽某縣城,一樓盤前腳降價,後腳就被約談,不僅價格恢復如初,預售許可證也被停辦。
類似的事情見多了,吃瓜群眾也就默默記下一個道理:房價上漲只算常態,房價下跌才是新聞。若干年來,這種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去年鶴崗的「白菜房」,一夜之間震撼全國網友。
小城鶴崗,未必不如大城市宜居。/圖蟲創意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打折,哈爾濱在大城市裡第一個吃螃蟹,背後是有原因的。最直接的一點,恐怕就是缺錢。
過去這些年,大多數城市之所以不願看到房子降價,主要擔心房價下跌傳導到地價下跌。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近5.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疫情之下,這塊「賣地」收入顯得更為重要。
當然,房價下跌的城市,幸福感未必下跌。/ 圖蟲創意
算上上個月,2020年的前十一個月裡,上海土地收入27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杭州緊隨其後,以2500億元排在全國第二。
順著榜單往下找,哈爾濱以300億元排在第四十名,作為對比,杭州在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賣地收入就達到1700億元,幾乎是哈爾濱全年的六倍。
從地方收入這個角度來看,從前不許房子降價和如今鼓勵房子降價,背後的邏輯其實是一致的。
很多時候,城市間房價的此消彼長,也是人口用腳投票的結果。夕陽下的哈爾濱街頭。/ 圖蟲創意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沒有這一紙通知,哈爾濱的房價恐怕也漲不動了。根據國家統計局定期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哈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從六月到十月,連續五個月環比下跌。
當然,房價低有一定客觀原因,比如哈爾濱超過5萬平方公裡的轄區面積和66%的城鎮化率——作為對比,海南省的陸地面積也僅有3.5萬平方公裡,哈爾濱之大可見一斑。
但房價變動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競爭力的此消彼長。2019年,擁有如此龐大面積和千萬級人口的哈爾濱,經濟總量排在全國四十名開外,人均GDP更是幾乎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墊底。
再加上每年緩慢流出的人口和巨大的新房存量,房多人少之下,無怪乎哈市的房子難漲更難賣了。
你的城市會是下一個哈爾濱嗎?
當代年輕人,總要面對一個無解的悖論:房價高的城市生活壓力大,房價低的城市工作崗位和薪酬水平又差一大截,也即所謂的「大城市放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靈魂」。
就在寒冷的哈爾濱考慮著怎樣幫助房企「薄利多銷」的時候,還有一些城市的樓市,正經歷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熱鬧場面。
比如上半年的賣地冠軍杭州,累計出現數次「萬人搖」——因為限價政策,一些新樓盤的售價比周邊的二手房便宜一大截,最誇張的情況是每平米低上萬元,也就造成了「買到就是賺到」的利潤空間。
杭州是近年來人口流入最快的城市之一。/圖蟲創意
只要手上有足夠的資金,買一套新房,轉手掛牌出售,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利潤,很少有人能不心動。購房者蜂擁而至,面對有限的房源,只好通過搖號確定購房資格。
限價的初衷是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但因此造成的價格差,卻引來另一輪房產狂熱。
杭州的西溪公館樓盤,創造了六萬人報名搖號的紀錄,搖號前凍結的資金就達到400億。不僅是杭州,四月份,成都也出現四萬多人搶購七百多套房源的極端情況。
前不久,深圳住建局提出,要學習新加坡,將來讓深圳60%的市民住進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圖蟲創意
上個月,早已經勇奪房價全國第一的深圳,又以一次搖號衝上頭條——
據多家媒體報導,深圳某網紅樓盤,因為與周邊二手房動輒數萬元的巨大差價,被眾多投資者瞄準。儘管主推戶型都在100到200平方米,均價達到令人咋舌的每平米13.1萬,所有參與搖號者均需凍結350萬元,但還是吸引來了近萬名有效登記客戶。
根據購房資格要求,他們全部為無房客戶,社保繳納也超過了四年,是通常意義上的「剛需」。不過,其中某些購房者只是符合資格的「代持」,真正撬動天量資金的,是站在他們身後的投資者。
經濟觀察網對投資群體做出這樣的描述:「他們打著『首套房』名義,卻不一定是無房一族;手握上千萬現金,也受得住大額凍資;只要能搖到一個靠前的號碼參與選房,房子面積當然越大越好,至於朝向、樓層、戶型都不重要。」
11月28日晚,新華社發表時評《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深圳的這場狂歡,才以隨後的一系列嚴查收場。
過去這些年,在一片漲聲中,大多數對於房價的預言都失效了。/ 電影《大腕》
很顯然,年初,一些人預想中樓市因疫情而全面降溫的情況並沒有出現,至少在熱門一二線城市,我們看到的景象並非如此——也許正如網友調侃的那樣,只要大家心底裡還想著一旦大城市房價下跌,便趕緊抄底買一套,那大城市的房價就永遠不會下跌。
12月頭一天凌晨,西安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彰顯這座網紅古都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決心。畢竟,在此之前,西安的房價已經連漲了55個月。
西安崛起,房價先行。/圖蟲創意
樓市冰火兩重天之下,哈爾濱們和深圳們仿佛處在兩個世界,不巧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把眼睛望向後者,所以無時無刻不處在疫情和房子的雙重焦慮中。
「買不起的天天想,買得起的看不上」,步哈爾濱後塵的城市不是沒有,上周,文山市發布通知,其中提到「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城鎮居民、農民、農業轉移人口、市外人員等到文山城區購買新建商品房或二手房」。
可是,展開地圖,又有多少人能準確地找出這座小城市的位置呢?
玉米、豬肉和房子
毫無疑問,中國城市的樓市正在迅速分化,持續多年的「普漲」大概一去不返,隨著人口和經濟的更加集中,大城市和小城市、東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房價或許正在拉大差距。
鑑於房子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分化可能帶來更加深刻的變化。
被房子拉開的距離。/ 圖蟲創意
年初央行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顯示,在城鎮居民家庭總資產中,住房佔實物資產近七成,同時,中國城鎮家庭負債參與率達到56.5%,負債主要來自銀行貸款,其中房貸佔家庭總資產的四分之三。而且越是房價高的地區,槓桿率往往也越高。
無論漲跌,房子都已是錨定中國家庭財富和債務最重要的事物,房價的分化,勢必帶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資產的分化,進而造成群體間觀念的分化。
報告中各省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 《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
此前,楊超越因為「一百斤玉米只能換三斤豬肉」的言論,引來一片讚揚。輿論欣慰地表示,有過底層生活經驗、深知民間疾苦的超越妹妹,實在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可到了年底,楊超越關於房價的一番率真表態,卻成了無數打工人心頭的一根刺。在一檔訪談節目中,楊超越說起想在上海給家人買套房子的願望:「像個樣的房子得賣三千萬吧。」
當主持人表示,三千萬在北京郊區可以買別墅的時候,超越妹妹直接表示:「買個錘子哦,北京郊區,我買那犄角旮旯幹嗎?」
最扎心的是,她說的沒錯。不是超越妹妹太飄,而是京滬的房價太高。大半年過去,玉米和豬肉的價格都發生了變動,今時今日,楊超越還能準確地判斷出,三千萬可以換多少斤玉米嗎?
你看,即便是明星,對於財富的判斷,也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被房價改變。
令打工人不適的,並非楊超越說錯了什麼,而是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花三十年時光買的那套小房子,「不像樣」。/ 《巔鋒》
在北京,學區改革前夕,售價千萬的熱門學區房短時間內售罄;
在爛尾樓之都南陽,「業主籌款7600萬元自救爛尾樓」的話題登上了熱搜;
在氣候宜人的春城昆明,著名的爛尾樓「財興盛大廈」的業主經過多年的籌款自救,終於拿到了等了12年的房產證;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今年曝出了「8個小區學位被降級,業主下跪」的新聞。隨後,當地發布調查通報,所謂「跪求學位」的七人中,沒有一人今年有子女申請學位,都存在借學位炒作房價的嫌疑。
雖說男兒膝下有黃金,可眼看著高價買來的學位房貶值,購房者也難免在心中算計:黃金價值幾許,房價又是多少錢一平呢?
買了房的想繼續漲,還沒買的想快點跌,小城市居民驚訝於大城市房產的天文數字,說活在大城市的居民又覺得司空見慣……紛亂的2020年一再向我們展示未來的不確定性,可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2021年圍繞中國人的煩惱中,房子一定是不會缺席的一項。
2008年1月11日,北京一位大爺從爛尾樓前經過。/圖蟲創意
美國社會學家馬修·德斯蒙德在《掃地出門》一書中寫道:在世界上許多語言裡,「家」的意涵不只是遮風擋雨,這個字還會讓人聯想起溫暖、安全感與親情。
但這種共情,在房價漲跌面前顯得太過脆弱,那些數字可以輕易地將人們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群體。比如關於年輕人應不應該買房的話題,這個冬天,蛋殼房東、蛋殼房客和網絡世界的圍觀者們,一定有著不太一樣的感悟。
有售樓處為了區分不同渠道,啟用人臉識別,業主見招拆招,為了貨比三家,戴上了頭盔。/ 新華每日電訊
作家雙雪濤在《聾啞時代》中的一段話,可以用來描述這種荒誕和無奈:
在我看來,有些人已經瘋了,有些人正在一點點死掉……一邊吵鬧著這是一個多麼荒謬的世界,一邊為這個荒謬的世界添磚加瓦,讓它變得一天比一天荒謬。
出版這段文字的時間是2016年,你還記得那一年,身邊的房價是多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