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價值觀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微信的視頻號在近期開始放開內測資格,定位於人人皆可創作的平臺。那麼在這個短視頻戰場競爭激烈的時代,它又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呢?
昨天收到了微信視頻號內測的邀請,非常開心,不過開心之餘也開始犯難。
因為視頻號內測了這麼久,自己一直沒有想過要註冊一個帳號。
原因之一是被論文折磨沒有精力去剪視頻,原因之二是對於視頻號這個產品也還沒有太琢磨清楚,到底視頻號是怎麼個定位,又怎麼個玩法。
如果要入駐的話,就不得不考慮兩個問題,註冊個人帳號還是為公眾號註冊一個帳戶,雖然現在好像不分服務號還是訂閱號,個人號還是機構號,但總要知道發什麼內容吧。
到底是發自己日常的vlog玩兒還是發和公眾號成體系的產品相關的科普和分享,沒有清晰的定位甚至不知道視頻號的名稱應該填什麼。
收到微信視頻號的內測邀請
還有就是,發什麼內容,給誰看。
目前的分發機製成謎,雖然可以關注博主但並沒有關注流只有推薦流,推薦的算法好像也不是基於好友推薦或者已點讚內容,所以我甚至不知道會分發到誰的推薦流裡,也不知道想看的人能不能看到,一個黑衣人的目標用戶畫像讓我很頭痛。
所以借這個機會,我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視頻號究竟在微信裡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據微信介紹,視頻號,是一個人人可以記錄和創作的平臺。
2019年12月份,張小龍回顧了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歷程,張小龍說,以文章為代表的「長內容」始終是公眾號的主要形態,相對公眾號而言,微信還缺少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微信今後會向短內容發力。
因此,看官方的說法,我們可以提煉兩條關鍵信息:
視頻號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平等創作和分享的平臺,第一個重點落在「人人」。
所以不僅僅面向機構或者媒體,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創建視頻號(只是現在功能還在內測所以沒完全放開,預計後續會像申請公眾號一樣有身份證就能申請)。所以即使建立一個個人帳號發布視頻也是ok的。
那既然人人都可以發布,是不是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趨同呢?不少對於視頻號的分析都將其對標抖音,快手或者b站,視頻號有沒有可能和抖快趨同呢?
我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視頻號的第二個重點落在了「分享和創作」,這說明它是一個面向內容創作者的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個內容消費平臺。
在二八定律的20%的人生產內容,80%的人消費內容中,它傾向於服務前者,所以底層邏輯和抖音快手就不一樣。
視頻號是先聚集創造價值的這一批人,然後讓他們創作的內容服務於各自的受眾,畢竟依託於十億用戶體量的微信,好內容不愁沒有消費者,微信堅信「好的產品會說話」。
而反觀抖音快手這一類短視頻平臺,由於產品初期定位就偏輕鬆和泛娛樂化,所以吸引來的廣大用戶是奔著來這裡殺時間的,抖音的算法也是為了服務廣大用戶怎麼讓他看到喜歡的視頻,怎麼讓他們看的更爽,怎麼讓他們在這裡停留更久,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
大部分的內容創作者想的不是我能創造什麼價值,而是我生產什麼內容能取悅這批用戶。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發布學習視頻或者乾貨視頻在這裡必然是小眾不受寵的,想要在這裡獲得更多曝光和更多關注就要努力變得更輕鬆更娛樂,泛娛樂化的受眾才是最多最廣的。
所以,微信是產品主導的思路,而抖快是運營主導的思路。
微信能有這樣的直男思路,堅信產品為王而不是運營至上,堅定的服務於生產內容的少數派而不是消費內容的多數派,它的底氣來源於十億體量的用戶基數。
因為生產內容和消費內容是一個閉環,有人生產內容很重要,但有人消費也很重要。
20%的人提供生產內容的價值,80%的人提供對優質內容的正向反饋,才能讓這個循環一直進行下去。而從零啟動的其他產品,沒有這個底氣,即使拉來了優質的頭部創作者,
找不到對應的受眾來消費內容的話,跛腳的產品能走多遠呢,所以,它們沒有其他路可走。
而且,這套邏輯在微信公眾號上已經驗證成功了,如今的微信公眾號,聚集著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最優質的一批作者,通過保護原創作者的利益,他們在諸多平臺中選擇了微信公眾號。
在這裡生產了無數的優質內容,很多甚至是萬字長文,而依託於微信的體量,優質內容慢慢篩選出優質讀者,在碎片化的時代,有人願意花幾個小時寫一篇深度分析,也有人願意花幾個小時在這裡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推出了視頻號的微信還是一如既往的低調,沒有給這個功能做太多的宣傳,悄悄地它就在了,也不定義大家應該怎麼用,也不通過瘋狂打小紅點或者首頁彈屏去昭告全體用戶我們也有視頻號了,快來玩兒啊。就是靜靜地作為一個工具,去服務它想服務的這群人。
有人說微信現在就是個四不像,騰訊想要拼命抓住短視頻這個風口所以微信做了視頻號。
初期的視頻號裡確實是不少帶著抖音風或者抖音tag的視頻,搬運視頻容易但運營沒人解決,所以這些搬運的抖音內容甚至還沒有原來在抖音的數據好。
有人說這是學都沒學像。
未必。
雖然承載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其實並不亂。
因為微信一直秉承著它的初心,就是做一個工具,所以視頻號想要完善的就是它的工具屬性。
正如小龍哥提到的,視頻號對標的是以長內容為載體的公眾號。
而公眾號的slogan是: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微信想要服務好這些願意創造價值的個體,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品牌。
公眾號和視頻號最大的區別是,信息的主要載體不同,一個是文字,一個是圖片加視頻。
信息載體的不同會對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帶來什麼變化呢?
對於信息的生產過程,視頻降低了創作的成本。
雖然一個精緻的視頻需要很多剪輯和優化的操作,但單就拍視頻這個動作本身而言,是比打字更低成本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朋友圈鼓勵發照片而不鼓勵發文字的原因。
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寫一段文字,說一段話是很難的一件事,一段像樣的文字需要經過思考和語言組織才能呈現,而發一張照片就容易得多,打開相機,咔嚓一聲就完成了。
同理,微信不希望以長文字為載體的公眾號成為少數人創作的平臺,讓文字成為限制大多數人發光發熱的絆腳石。
所以視頻號照顧了長尾的創作需求,給更多人一個創作和分享的平臺,真正意義上實現人人皆可創作。
對於信息的傳播過程而言,視頻相較之於文字,也有其獨有的優勢。
弗洛伊德稱,人有兩種思維,初級思維和次級思維過程。次級思維過程的媒介是語言文字,而初級思維過程的媒介是圖像。語言和文字是溝通效率最高的媒介,但折損了大量信息,而圖像保留了信息的完整性,但信息密度更低。
在公眾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內容雖然信息密度不高,但對信息完整度要求很高,文字沒法有效承載。
所以,基於以上背景,視頻號誕生了。
它並沒有讓微信更臃腫,只是在輔助現有的微信公眾號平臺,服務每一個想要創作或者分享的人,給他們提供更完善的選擇,豐富微信這個工具。
那本身公眾號就可以插入視頻啊,為什麼要單開一個視頻號呢?
好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做微信公眾號的人越來越多了,好內容也越來越多,我們關注的公眾號也越來越多了,但是注意力是有限的,花在閱讀公眾號文章上的時間和精力就這麼多,有些公眾號關注了也沒打開過,每天幾百個公眾號更新也不知道看啥。
所以,由於信息過載,有些優質內容也逐漸沉底,得不到關注度。
公眾號可以插視頻沒錯,但分每篇都插還是偶爾插個視頻,我們的內容是信息密度比較大的,文字作為主要載體更合適,插入適當的圖片來說明文字。
但如果是安利和賣貨的,視頻比圖文更直接,用戶也更傾向於更輕鬆的獲取信息的方式。
單開一個視頻號有什麼好處呢?從內容的生產者和內容的消費者兩個方面去考慮。
對於內容的消費者而言,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看長篇文字,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耐著性子看完那麼多文字。
視頻號給了他們一個更為輕鬆的選項,喜歡看視頻的去視頻號,願意看文字的去公眾號,各得其所。即使是喜歡公眾號文字內容的人,偶爾也會有去b站刷科普視頻的需求。
對於內容的生產者而言:
所以,看完這篇,你還覺得視頻號多餘嗎?
作者:李濤,公眾號:檸檬two( ID:Hans-1125)。
本文由 @李濤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