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導,陝西的彬縣、子長縣正在加緊進行撤縣設市工作。
實際上,從2014年至今,陝西的撤縣設市(區)步伐一直未停,高陵、華縣、橫山、戶縣相繼獲批設區,神木也在今年4月獲批撤縣設市。
目前,除了子長、彬縣,各市上報省政府要求撤縣設市的還有旬邑縣、勉縣、富平縣、蒲城縣、靖邊縣、綏德縣、黃陵縣等7個縣。
近幾年來,不僅是陝西,在全國範圍內,都掀起了新一輪「撤縣設區」的熱潮。那麼究竟「撤縣設區」的標準是什麼?又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為什麼要撤縣設市
說到撤縣設市,首先就要來講講「縣」和「市」到底有啥區別?
在中國,「縣」作為一種行政區劃,非常適合管理有大量農業人口的區域。中國長期處於農耕社會,所以"縣"這種行政區劃就一直被保留著。而「市」則不同。「市」的意思是市場,有市場的地方,一定和城市聯繫在一起。「市」作為行政區劃,代表了另一個方向:城市化。
撤縣設市,就是將符合條件的縣提升為縣級市,由省直接管轄,從"縣"到"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後的差距,不止千裡。
縣政府的職能重在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而市政府則側重推進城鎮化,以發展非農產業為主,有相對較高的產值。同時,縣級市歸省政府直管,而原隸屬的地級市只是代管,縣級市將獲得更大的行政管理權限,更多的優惠政策,上級政府轉移支付或者專項扶持資金也有差別,政府也更容易招商引資,就業機會增加,同時,官員的級別也有所改變。
2016百強縣名單
縣級市的設立,對統籌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我國沿海地區很多縣就是靠撤縣設市,放開步子,促進了經濟發展。在2016年的百強縣名單中,絕大多數是縣級市。
撤縣設市的標準和條件
目前可以查到的我國公開的撤縣設市標準,還是1993年國務院批轉的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報告》的通知。報告中,以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劃分三大類,下分人口、經濟、基礎建設9個小類要求,達到這些要求,就可撤縣設市。不過,在那個年頭,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到30%,而到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已到57.35%,過去的標準已經嚴重過時。
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顯著,一些縣發展迅速,經濟體量不斷增大,許多縣早已達到九十年代的設市標準,於是紛紛申請撤縣設市。2016年,就有多家媒體曾公開報導,全國有165個縣的撤縣設市申報材料已報國務院排隊待審批。
在今年3月份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從中不難看出,隨著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行政區劃調整或將迎來一個密集時期。雖然目前縣改市新的標準還尚未公布,但毫無疑問,縣域經濟發達、區域內城鎮化比例較高、城市規模較大的地方,撤縣設市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
而陝西省政府第十二次常務會議也強調,「要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以撤縣設市為契機創新行政區劃管理體制,聚集優質生產要素,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陝西目前僅4個縣級市,不及全國總數2%
目前,韓城、華陰、興平、神木是陝西僅有的4個縣級市,不及全國縣級市總數的2%。「十二五」時期陝西年均實現GDP是「十一五」的2.2倍,是「十五」的5.7倍,經濟發展速度連續十年處於全國第一方陣。但縣級市和市轄區數量偏少,與陝西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局面嚴重不符。
近兩年,國家對陝西行政區劃調整給予了相應的支持,西安市高陵縣、渭南市華縣、榆林市橫山縣相繼撤縣設區,但仍然難以滿足中小城市群建設的迫切需求。從經濟發展、社會轉型需要和與之匹配的行政區劃來看,撤縣設市(區)是符合經濟發展形勢的。
這次要撤縣設市的彬縣和子長縣,在其所屬的鹹陽和延安區域內,縣域面積、人口和生產總值等方面,都是排名靠前的,彬縣更是連續六年位列「陝西十強縣」。今年五月,鹹陽市委書記嶽亮就表示,支持彬縣撤縣設市步伐,推進三原、乾縣撤縣設市前期工作。子長縣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後五年是該縣實現撤縣設市目標的機遇期,將圍繞富民強縣、撤縣設市主題,在十三五期間將爭取實現撤縣設市目標。
華陰城市文化公園(資料圖)
撤縣設市後,能有怎樣的發展?以1990年獲批撤縣設市的華陰市為例。2010年,也就是在華陰撤縣設市20周年之時,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8.75億元,是1990年的15倍,年均增長11.8%;人均GDP達到18765元,是1990年的13倍,年均增長13.6%;財政收入為15835萬元,是1990年的17.9倍。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撤縣設市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條最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道路才是上策。而這些有資格「撤縣設市」的縣,之前就是在本區域內經濟較強的縣,所以在設市之後,怎樣改革、創新,怎樣發展的更好,怎樣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才是重要的問題。(作者 王惠)
編輯: 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