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把關羽推上聖人的神壇呢?

2020-12-14 鑫鑫音悅臺

在眾多三國人物當中,要說誰的民間形象最為明顯,小編認為此人就是關羽,在民間文化當中,關羽不僅是忠義的化身,還被奉為財神,與孔子並列為文木聖人。祭祀關公的關帝廟在新中國成立前遍地開花,香火旺盛。其數量和龍王廟、孔子廟不相上下。到底是什麼將關羽推上聖人的神壇呢?小編認為應是在曹營那段不凡的經歷,按道理來說投降後帶來的是屈辱,但曹營的這段經歷,最終成就了關羽忠義雙全的武聖人形象。

劉備因為衣帶詔事件,遭到曹軍的圍攻,結果寡不敵眾孤身而逃,投奔袁紹。曹操用計把關羽圍困在土山之上,在既無救兵又無糧草無法突圍的情況下,一個選擇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擺在了關羽面前。當時關羽故交在曹操帳下為將的張遼勸降了,先是列出三罪:負盟、負託、負義。後又列出投降後的三辯:保嫂、守約、留身。為關羽的投降找足了理由。但關羽在借坡下驢期間提出三誓: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要確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劉備消息要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這三個條件,直接就把關羽投降曹操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大半,並在關羽身上塗上第一忠義的光輝。

關羽降曹後,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當時曹操看關羽身上戰袍已破,就用稀有錦緞為關羽製作了一身新的戰衣,結果關羽卻把舊袍穿在了新袍外面。舊袍乃劉皇叔所賜,穿之如見兄面。不敢因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曹操為了得到關羽之心,甚至忍痛割愛贈與關羽赤兔馬。但當時關羽說了一句話,曹操估計腸子都悔青了:「吾知此馬日行千裡,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此處為關羽塗上第二層忠義形象。

為了報答曹操的厚待之恩,關羽在白馬坡與萬馬軍中如探囊取物般的取了顏良、文丑之性命。不就關羽得到劉備在河北袁紹處的消息,便最後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歷經千難萬險最終與劉備、張飛相聚。此為關羽的第三層光輝形象。

把關羽義氣升華到最高處的則是在華容道上的舉動,回到劉備身邊後,關羽還是像從前一樣,捨生忘死的為大哥上陣殺敵。後來曹操領兵八十萬下江南,企圖一舉掃滅荊州和江東,卻在赤壁敗與孫劉聯軍,大敗而逃。當曹操逃到華容道時,與埋伏在這的關羽相遇了,雖然關羽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但義重如山的關二爺最後還是以私廢公放走了劉備勁敵但對他恩重情深的曹操,從而把自己推上了義氣的最高峰。

關羽的忠義不一定勝得過趙雲、張飛,但他的忠比趙雲要烈,他的義要比張飛更濃。這全應歸功與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那段特殊經歷,換句話說正是降曹的前因後果成就了關羽千秋萬代的忠義美名。

相關焦點

  •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關羽,蜀漢資格最老的將領。年輕時殺了人流亡,最後到涿郡遇見後來追隨一生的主公劉備與同僚張飛,《三國演義》描繪桃園三結義,關羽義氣的神話也就在這片桃園中開始。歷史上記載劉備與關羽張飛恩若兄弟,睡在一個床上,平時關羽張飛則侍立在劉備左右。
  •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有哪些人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呢?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你知道這句話最開始講的是誰嗎?其實,三國時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共有三人,最有名的就屬關二爺關羽。對於關羽的加入,曹操是高興萬分,他格外禮遇關羽,可謂是「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但關羽始終心系劉備,他還公然提醒曹操,說他哪一日得到劉備的消息就會去投奔劉備。最後,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於是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
  • 《身在曹營心在漢》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你知道這句話最開始講的是誰嗎?
  • 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問他為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典故】《三國演義》第二五回至十二七回【釋義】漢:漢朝。
  • 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初並不是指關羽,而是被譽為「王佐之才」的他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不少人聽到這句話之後的第一反應是覺得這句話是在說關羽,但其實關羽官拜漢壽亭侯的時候,漢獻帝就在許昌,所以關羽並不算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心中的漢室正統不是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而是流亡在外的劉備。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並非只有關羽?還有他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成語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它出自於《三國演義》中關羽投降曹操的故事。當時關羽雖然表面投降了曹操,但是心裡一直掛念的都是蜀漢和劉備,無論曹操如何厚待,他的衷心也未曾的發生過改變。
  • 三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人:關羽徐庶荀彧,他們的結局如何
    有一成語,是為身在曹營心在漢。而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曹營指的是曹操勢力自不用多說,而「漢」之一字,對於關羽等三人來說,卻又有不一樣的意義。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指的是東漢王朝,而秉忠於此漢的,三人中莫過於荀彧。而另一部分指的是蜀漢的劉備,最突出的是關羽。至於剩下的徐庶,對此二漢則較於平淡。
  • 盤點史上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 看看你認識幾個
    盤點史上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 看看你認識幾個時間:2017-07-18 15:1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盤點史上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 看看你認識幾個 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指當年三國時期的關羽在未知劉備的生死之前,答應留在曹操的身邊,但是一但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就馬上想回到劉備身邊
  • 三國時期有三個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一個你們想像不到!
    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句話: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可是你們知道原由嗎?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曹操徵伐劉備,劉備打敗。在關羽和劉備失散後,不是有意投降於曹操。而曹操對關羽可是禮貌有佳,吃肯定吃最好的,封侯賞賜爵位,但關羽都不會動搖,後來知道自己哥哥的消息,便告辭於曹操,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最終和哥哥弟弟相聚。因此被後人稱「心在曹營身在漢」。在後來現代通常比喻某個地方的你,不是太樂意待,急切的想去你自己想去的地方,心在那裡!將關羽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令無數後人敬仰!
  • 我們為什麼說,有膽有識的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我們為什麼說,有膽有識的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劉備在冀州整日煩悶,茶飯不思,袁紹詢問原因,劉備答道:「沒有二位賢弟的音訊,妻兒又落入曹操之手,因此煩惱不已。」袁紹說道:「我早有攻打曹操的主意,現在氣候轉暖,正好出兵,為你報仇。」
  • 成語故事天天講——身在曹營心在漢
    為什麼要讀成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 【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拼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解釋】: 漢:關羽在和劉備走散後,被迫進了曹營。
  • 中國古代被奉為「聖人」的幾個人物,哪個名不副實?
    在中國古代有一些人物因為有著卓越的建樹而被捧為聖人,可是在這些聖人中也不是每一位都符合聖人的標準的。就像下面幾位,你感覺哪個名不副實呢?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各個諸侯國都不能接受他的學說,不過後人推崇他的越來越多,逐漸被捧為聖人。關羽關雲長被稱為武聖,按理說論武藝,別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即使是三國時期他也排不上第一,可是為什麼會被後人推為武聖呢?其實人們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仁義和忠貞,關羽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主兒。
  • 「身在曹營心在漢」講的誰
    這個典故講的是「關羽」,正如一句歇後語: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三國裡關羽與曹操之間的一段故事。話說三國時期,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營。曹操高興萬分,為了讓關羽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對關羽十分優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始終心系劉備,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
  • 三國殺:身在曹營心在漢,除了荀彧、徐庶你還知道誰?還有我
    所以我現在的近況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內心想著我們可愛的三國殺,身體被學習捆綁得死死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看看誰和我一樣那麼慘。我第一次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詞是因為徐庶,因為當時我們老師交給我們一句話「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 為何曹操對關羽極好,他卻在曹營心在漢,僅僅是因為重義氣嗎?
    三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其中的經典歷史典故,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就是說的關羽的故事。關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關羽又稱關二爺,俠肝義膽著稱,非常講義氣,對兄弟比較仗義。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桃花園結下兄弟情誼,這也註定了身在曹營心在漢故事的發生。公元200年,曹操獲得一個寶物,這個可是無價之寶,關羽。關羽進營,就相當於帶著千萬斤重的黃金,還有美若天仙的宮女進營。
  • 三國經典再回首:身在曹營心在漢到底是咋來的?
    呂海峰話說,當關羽以權宜之計投降了曹操之後,就開始上演了一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好戲。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於是,有一次,他就笑問關羽道,「雲長為何如此節儉呢?」關羽說,「不是我節儉,而是這件舊袍子是我大哥劉皇叔送的,我穿在身上就像他在我身邊一樣。」對此,曹操不禁由衷讚嘆,「雲長真是義氣之人啊!」當然,曹操此時的內心其實是非常不高興。又過了幾天,曹操在一次宴請關羽之後,出來送行,恰好看見了關羽的馬說:「將軍此馬為何如此瘦小?」
  • 歷史上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功勞和忠誠度都比關羽強
    成語典故"身在曹營心在漢",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這個出自於《三國演義》的故事講的是棲身在曹操陣營中的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心裡卻是依然思念忠於劉備(或是漢朝)。不過演義的真實性一直讓人懷疑,關於在曹操陣營中還是有點私人恩怨的。至少他有報答曹操之恩的想法。
  • 三國有兩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除了關羽,你知道另一個是誰嗎?
    三國演義中,大家都十分佩服關羽的忠義,因為他雖然表面投降曹操,但是心中一直掛念著劉備,無論曹操如何厚待,他對劉備的忠心始終未成變動,最終他保護嫂子千裡尋兄,留給後人一片讚譽。然而,其實除了關羽,還有一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你知道是誰嗎?
  • 「身在曹營心在漢」真相:這其實是失敗者的一塊遮羞布
    作者:蕭家老大「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東漢未年,群雄逐鹿,曹操擊敗劉備,劉之義弟關羽在下邳土山被圍,投降曹操後;雖身在曹營,卻心系義兄漢皇叔劉備的故事。這齣關公戲的主要矛盾就是因為關羽降過曹操,雖然最終反水,脫離曹營,但與在芒碭山落草的義弟張飛見面時,仍受到拜把子兄弟的質疑,非要宰了這個叛徒不可。即使有劉大嫂在旁說明降曹原委;即使打出「降漢不降曹」的「曲線救國」理論;即使有封金掛印、過關斬將的經歷;張飛仍不依不饒,非殺他不可。關羽無法辯白,苦惱萬分,他確是未能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是豎起白旗,真正投降了。怎麼辦?
  • 有人質疑關羽不是真忠義,說他被劉備蓄意害死的,並擺出如下證據
    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沒那麼神,否則曹操早被打敗了。而三國那個時代,馬鐙還沒出現,關羽怎麼可能使用青龍偃月刀這種要雙手才能使用的古代重型武器呢?儘管關羽真的殺了顏良,但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走單騎這些都是明清的說書人不斷演義出來的。而關羽斬顏良,也是在人家撤軍時趁亂偷襲的。說完了正史,咱們就以書說書,就按三國演義來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