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穀雨」得名於「雨生百穀」嗎)
「穀雨」時節播種圖(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摹繪)
左圖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上的「浴」字,與甲骨文「浴」字完全兩樣,右圖為甲骨文「浴」字。
左圖為甲骨文「谷」字,右圖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上的「穀」字,與「谷」沒一點關係。
《甲骨文字典》釋「谷」字
穀雨時「戴勝降於桑」,一女童拉弓打鳥護桑(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採桑圖》,摹繪)
倪方六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間節點在每年4月20日前後。過了穀雨,春天就與我們揮手作別了。南宋詩人楊萬裡《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絕句》詩便寫出了穀雨時節人們對春的留戀:「只餘三日便清和,盡放春歸莫恨它。落盡千花飛無絮,留春肯住欲如何?」那麼,穀雨節氣到底是怎麼得名的?真與「雨生百穀」有關嗎?
為什麼說「穀雨」得名「雨生百穀」值得商榷?
《孝經緯》:「鬥指辰,為穀雨,言雨生百穀。」
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要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即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謂:「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在農業生產上,此時則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穀雨」與「清明」的關係極為密切,在早期,這兩個節氣的時序剛好調個位置,現在有學者稱穀雨節氣這天為「古清明」,但作為節氣名的「穀雨」一直沒有改變過。
「穀雨」之名是如何來的?最有代表性也最流行的說法是「雨生百穀(物)」。這一說法見於《孝經緯》:「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後十五日,鬥指辰,為穀雨,言雨生百穀,物生清淨明潔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穀雨」條也有類似的說法:「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此記載也認為,穀雨節氣得名與雨水有關係。但不容忽視的是,《孝經緯》為漢佚書,而二十四節氣早在先秦時已出現,「雨生百穀」一說只是漢朝人的觀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人吳澄編撰,成書就更晚了。所以說,穀雨得名於「雨生百穀」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古人為什麼強調「穀雨要雨」?
《養餘月令》:「二十七日,宜沐浴,令人神清氣爽。」
那麼,「穀雨」為什麼不乾脆叫「谷風」?《詩經·邶風》中的《谷風》詩中開頭就是「習習谷風,以陰以雨。」看來,古人早知道刮谷風的時候多陰雨天,以「穀雨」名之或許更恰當?
從農業生產來講,穀雨節氣到了以後,南方開始育秧,更需要的是雨水,而非谷風。農諺「清明早,立夏遲,穀雨下秧正當時」就是這個意思。而將這個節氣定名為「穀雨」還含有先秦農人祈求雨水的用意。
從現在尚存的穀雨節氣風俗上,也可以發現古人對「雨水」的企盼比對「習習谷風」更強烈。如穀雨時節,各地桃花盛開,人們有洗「桃花水」的風俗。
所謂「桃花水」,即桃花汛,指穀雨節令桃花盛開時江河裡暴漲的水。過去民間認為,「桃花水」洗浴可消災避禍。從明戴羲《養餘月令·三月下》所記來看,古人對穀雨前後的洗浴十分重視,除了三月三河邊洗浴外,農曆三月的初六、初七、二十七等日子洗浴也都被認為有益身心健康。如《養餘月令稱:「初七日,早沐浴,招財延長」、「二十七日,宜沐浴,令人神清氣爽」。
而且,穀雨之「谷」與「浴」的關係也十分有意思。如果將「穀雨」當成猜字謎面,謎底即是「浴」字。而「浴」與「谷」在早期,讀音與意義是一樣的。宗福邦主編《古訓彙纂》中即持此觀點:「浴與谷,古聲義亦同。」也就是說,穀雨即「浴雨」。另一層解釋則是,水灌滿山谷就是一個「浴」字,此即《老子》中說的「谷得一以盈」一說。
在甲骨文中,浴是這個造型,意思是一個人在盆中洗澡。「浴」這個字形的變化是從金文開始的,推測與古人對「穀雨」、對「水」與身心健康的某種理解有關聯,可能受到當時流行的《易經》中坎卦卦義的影響。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體也若「谷」,與穀物一樣,得「水」才有生機。而在古時,春三月,人們都是親水的,被視為「沐浴之月」。從三月三的上巳節開始,人們就會去水邊洗濯汙垢,稱為「祓禊」。
到底是「雨生百穀」還是「雨生百穀」?
《詩經》:「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穀雨」得名到底是不是源於「雨生百穀」?考證一下這個「谷」字的原本意思,就明白了。在甲骨卜辭中發現的「谷」字字形與現代谷字完全一樣。有一卜辭是這樣說的:「甲寅卜,王曰貞,翌乙卯,其亡災於谷。」
這裡的「谷」是什麼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稱:「泉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從谷。」意思是,源頭流水出口,一直通達川流的地方叫「谷」,由「水」顯現一半,而出現在「口」字上面。顯然,所謂「谷」就是指兩山之間有口的低地,有水經過之處。甲骨文的「谷」字字形正是上面似流水出來的樣子,但又不是水,下面是一個「口」——山川裡的溪流匯集流出山口,構成了「谷」字的全部內容。
《爾雅·釋水》稱:「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可見,早期的「谷」字是地理稱謂,與農作物穀物(糧食)之「谷」字沒有關係,既如此,「雨生百穀」只能是後人的認知。
但從農業生產來說,「雨生百穀」又是事實,這又怎麼理解?「雨生百穀」在古代寫作「雨生百穀」。這裡的「穀」才是現代意義上的「谷」字,即農作物的總稱。「五穀雜糧」中的「谷」就是這個意思,五穀原本也寫作「五穀」。將「穀」、「谷」二字弄混了或許與實行簡體字有直接關係,但從歷史上來看,古人也存在「穀」、「谷」不分的現象。如《前漢·王莽傳》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其夕穀風迅疾。」隋唐學者顏師古注稱,穀「即谷」。再如清《康熙字典》「谷」部釋「谷」時也提到:「《詩·邶風》:習習谷風。《詩詁》:風出谷中也。《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
《爾雅·釋天》「風雨」條稱:「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東風即谷風,多來自山谷,故名,谷風多刮時陰天多雨,此時農作物開始生長,「穀雨時節,麥長三節」,所以說谷風是「生長之風」。結合清明節與「清明風」有關的觀點,穀雨節氣得名無疑應與谷風有關。
穀雨與倉頡造字有關係嗎?
《淮南子》:「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關於「穀雨」,民間還有一種版本認為是因倉頡而來。倉頡,傳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左史官,當時還沒有文字,古人繩結記事。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頗受啟發,於是根據事物形狀創造出了象形文字。此即《說文解字》後序中所謂:「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倉頡的舉動感動了上蒼,知道其部落將受飢餓,上蒼在其造字成功之日灑下「穀雨」以作褒獎。黃帝知道後,便把這一天作為紀念日,稱為「穀雨節」,從此有了穀雨節氣。這個傳說在陝西白水一帶特別流行,當地還建有倉頡廟,每年到穀雨節這天舉行紀念活動。
作為一種民俗活動,「穀雨祭倉聖」是可以理解的,但「倉頡造字」卻並不可信。最早提及倉頡發明文字的是戰國時思想家荀子,《荀子·解蔽篇》稱:「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此後的韓非子、呂不韋也都提到了這點,《韓非子·五蠹》稱:「昔者倉頡之作書也」;《呂氏春秋·君守篇》稱:「倉頡作書」。
三本古籍中均不見倉頡與穀雨有任何關係,但到西漢時,劉安撰《淮南子·本經》稱:「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從前蒼(倉)頡創造了文字,蒼天擔心沒有人再種糧食而降撒粟谷,鬼怕得夜裡哭泣。倉頡發明文字,鬼怕什麼?原注稱「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
隨後的讖諱之書《春秋元命苞》更誇張地記述了倉頡的事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粟即谷,雨粟即雨谷。後來關於倉頡字成之日天下穀雨的說法越傳越神。其實,文字和節氣都是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試想連「天雨粟」本身都不可信,「穀雨節」因倉頡造字而來,自然更可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