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後,為何民國要保留清皇室特權?你看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

2020-12-17 騰訊網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太后的名義替溥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其實溥儀說得上是極為幸運的一位亡國之君了,縱觀世界歷史,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能安然活著的亡國之君真的不多。像中國古代,有不少是被毒死的,比如說李煜,國外更狠,砍頭的、殺全家的都有。對比起來,溥儀雖然也慘,但他真的是極為幸運了。

而且他當年退位的時候還保留過一段時間的皇室特權,比如說皇帝的尊號。為什麼會保留?其實這一切只要看看溥儀的退位詔書就明白了。首先清帝退位的起因是辛亥革命,反清力量夠強大,起義之初南方的許多省份都宣布脫離清廷。然而當時的清廷依然牢牢控制著北方的數個省份,他們還有反抗能力,北洋軍隊便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說,如果清廷抵抗到底,未必不會造成分裂的局勢,一如當初的南宋朝廷。那個年代,本來就被西方列強所覬覦,這樣的情況對大勢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孫中山也不願意 看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只能選擇另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得從北洋軍說起,這支部隊實際上是袁世凱的私軍,只要他想,就能帶著北洋去抗擊起義軍。

一抗擊,清廷沒有那麼快亡 ,偏偏袁世凱不願意自己做手下,他想要當老大。這便是後來孫中山選擇的方式,跟袁世凱密約,同意將來袁成為總統,而他需要做的便是令溥儀退位。袁世凱等達成密約後,就開始想辦法讓清廷退位,光是施加壓力是不夠的。而且,袁世凱未必沒有掣肘,這掣肘便是保留皇室特權所在。

為了能順利退位,他只能跟清室談判,給出一定的優待條件。前前後後舉行了五次會議,最終定下了八條優待條件。這才有了前面所說溥儀的退位,其中優待條件分別是皇帝尊號不廢、每年給清室提供400萬兩、暫居皇宮、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沒修完的陵墓費用由北洋出、宮女太監依然可保留、私產歸他們,禁衛軍則是由北洋養著。

但在這條件前面是清室認可北洋權利的說明,那段話原文是 這樣的: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昇平。注意第二句,滿蒙回藏,這便是關鍵點。同時詔書還表明,退位後,滿蒙回藏的主權也會交給北洋。倘若沒有這一則,那收回這些地方,恐怕北洋還要費不少的功夫。

再有,這一條不在其中,那麼最後的結果不還是跟之前南北分開差不多。除了同意將滿蒙回藏主權交出外,北洋還得在保證清室優待的情況下,保證這些人的優待。比如說尊重其宗教信仰 ,維持八旗的生計,保護他們的私人財產,所有的限制也都將一起取消。有了這些優待,溥儀才於2月12日宣布了退位。

相關焦點

  • 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但真的是這樣嗎?至於優待的條件也很簡單,一是保留皇帝的尊號不變,中華民國要以對待外國君主的禮節來對待退位下來的宣統帝溥儀;二是要保證皇帝一家的生活待遇,這一點在後來明國政府頒布的優待政策中,有專門提到,即每年提供400萬兩白銀(後來新幣出後,改為400萬元)。
  • 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雖然皇帝已宣布退位,從君主制轉向現代政治的時候,對皇權的處理也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實際上,這次退位,並不徹底。
  • 大清都亡了,頒布《清帝退位詔書》還有啥用?你看上面內容就懂了
    其實這時清朝已經滅亡了,取代它的政權也已經成立,但是袁世凱還是要等一份清帝宣布退位的詔書。在普通人眼中,才五六歲的傀儡皇帝溥儀退不退位已經沒有了意義,詔書又有什麼用呢?《清帝退位詔書》大致可分為三層意思,第一自然是清末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有了這道諭旨,才能真正證明清朝已經名義上滅亡了。
  • 清帝退位後,為什麼趕走溥儀的不是袁世凱反而是馮玉祥呢?
    看這個架勢是一定要推翻滿清的。不過由於袁世凱的北洋軍,所以無奈之下南北議和了,不過革命黨的底線是清帝退位。結果清帝是退位了,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反而沒革命黨什麼事了。不過說到清帝之所以退位,其實是有條件的。載灃辭職後,孤兒寡母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袁世凱對他們是威逼利誘,最終清廷頒布了"退位詔書"。表面上詔書裡面是冠冕堂皇,說這是人心所向,但其實袁世凱給他們的待遇並不差。
  • 末代皇帝溥儀給自己頒布了三次退位詔書,不想當皇帝也難
    愛新覺羅·溥儀,滿族,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生於醇王府邸。系宣宗皇帝之曾孫,醇親王奕譞之孫,監國攝政王載灃之子,母系攝政王嫡福晉蘇完瓜爾佳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度過他七十四歲生日後不久,即患病臥床不起,自知不久於世,突然定立溥儀為皇帝。
  • 大清都亡了,還頒布《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下內容,便能知曉
    為何中華民國不像其他朝代一樣,強勢上位,畢竟自辛亥革命的硝煙生起,清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事實上,《清帝退位詔書》的作用非常大,只是很多人不清楚。 1912年2月12日,溥儀與隆裕太后頒布了三道退位詔書,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終結。
  • 1912年,6歲的溥儀退位後受民國政府優待,他的「小朝廷」長啥樣
    「小朝廷」的主人愛新覺羅溥儀,享受著「皇帝」的尊號和待遇,擁有一千餘個太監、侍從,滿清的王公貴族、遺老遺少和內務府大臣們,將「小朝廷」視為大清依然存在的象徵。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頒布了溥儀的退位詔書。但由於南方革命黨人自身力量不足,被迫與清朝皇室籤訂了一份《關於大清皇帝辭位後優待之條件》。
  • 大清都亡了,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上面都寫了什麼
    而清朝的滅亡就有意思了,皇帝不僅有空閒頒布《退位詔書》,退位之後還能繼續生活在皇宮裡,真可謂是歷史奇觀。還要《清帝退位詔書》做什麼?袁世凱為了讓隆裕太后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甚至還許下了《清室優待條件》,只要溥儀退位,每年都能領到400萬兩銀元,而且還不廢溥儀皇帝的尊號,
  • 溥儀退位後民國政府一年給400萬兩生活費,相當於25億卻不夠
    1912年北京紫禁城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隆裕太后宣讀了清帝退位詔書,當時溥儀僅僅6歲,宣告了統治中國兩百餘年的大清朝滅亡。清朝享國268年,成為歷史記憶。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時,當時袁世凱並沒有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溥儀及一些皇室還保留皇家的待遇,但與沒退位前待遇差遠了。
  • 溥儀退位後民國支付的遜清皇室經費知多少?至少是日本皇室兩倍
    清朝皇帝退位後,民國政府對於遜清經費就按照宣統三年內務府預算的數字,規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遜清皇室的經費這個數字比退位前的皇室經費雖然大為縮減,但是對民國政府來說仍然是一筆很大的財政負擔。民國初年戰爭不斷,水旱天災導致生產力下降,財源枯竭,支付起來無疑非常困難。 本來就財政赤字百廢待興的民國政府,除了民國元年按照數目交納以外,剩餘的年份都不能按照四百萬兩交納。根據檔案記載的,遜清皇室領取實際的經費。第一年四百萬兩白銀,應領不欠。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宣統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臨朝稱制,代6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宣告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此終結,古老的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而清朝內部,八旗兵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袁世凱又集清朝軍政大權於一身,更何況袁世凱首鼠兩端,分析局勢後對清朝能不能「續命」已經持悲觀態度。可以說,此時已經到了清朝生死存亡的地步,是拼死頑抗,還是順應歷史潮流宣布退位,結束封建帝制,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清室自己。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合議談判代表經過五次的會議,最後定下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帝退位後暫居宮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以供皇室日常之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
  • 愛新覺羅-溥儀的退位詔書裡說了什麼?
    按照1908年的籌備立憲路線圖,清廷要進行九年的預備工作後方能召開國會,頒布憲法。 辛亥革命中的孫中山 清帝退位詔書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臨朝稱制。當時的退位詔書共三道。起草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張謇。
  • 退位後的溥儀在皇宮中留影:與內弟嬉戲打鬧,婉容身穿民國服飾
    1908年12月2日,年僅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即位,隆裕太后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在皇帝寶座上也就待了短短的三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年號宣統。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 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 溥儀退位後,這位清朝末帝在民國,還剩下多大的影響力?
    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存在了2000多年,清廷《退位詔書》的頒布雖然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的滅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建君主政治已經徹底在中國人民心中抹去了。溥儀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在清王朝宣告結束之日,不僅沒有離開紫禁城,反而因《優待清室條件》在紫禁城裡面享受了12年皇帝生活。
  • 溥儀當皇帝只亡了一個王朝,但他一生卻下了三份退位詔書
    三年後,果然一語成讖。大清王朝走到了窮途末路。其時,全國各地紛紛宣告獨立,敦促溥儀退位。溥儀的嗣母隆裕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得同意。1912年2月12日,溥儀正式頒布《清帝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近300年統治的壽終正寢,和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結束。這份退位詔書僅僅有300餘字,為清末狀元張謇草擬,徐世昌潤色而成。
  • 清帝退位詔書
    ,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臨朝稱制。退位詔書共三道。退位詔書起草人為清末民初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江蘇通州人張謇。
  • 清帝退位詔書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標誌
    反映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歲的皇帝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通常稱為「清帝退位詔書」或「宣統退位詔書」「溥儀退位詔書」。一在中國歷史上,以往的「退位詔書」是指權臣當朝、皇室暗弱時,處於弱勢的君王不得已把皇位禪讓給大臣而發布的告天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