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濃,華燈初上,臺東夜市在喧囂的叫賣聲中逐漸熱鬧起來,人們三五成群的吃著烤串,喝著奶茶,或駐足挑選,或與攤主討價還價,那觸手可及的煙火氣裡蘊藏著的是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機。
正所謂「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臺東夜市不僅是青島「夜經濟」的代表,也是青島煙火氣最濃鬱的地方。6月3日晚上,青島新聞網記者走進臺東夜市,用鏡頭記錄下攤主們忙碌而樸實的生活。當這座城市繚繞起濃濃的煙火氣時,一併升騰起來的,還有人們對生活的希望。
盧姐:賣內衣褲利潤微薄 但對我來說足夠生活
晚上8點的臺東,向來是最熱鬧的地方,而這熱鬧的核心,就是臺東夜市。年近五十的盧姐站在攤位後面用挑杆整理掛在高處的女士內衣,盧姐的攤位面積不小,各式內衣褲、襪子擺得滿滿當當。
「我在夜市幹了七八年了,專賣內衣內褲。」趁沒人的空檔,盧姐隨手整理著被客人翻亂的貨品,「一個月能有個幾千塊的收入。」盧姐說,幹夜市都是小本生意,她賣的又都是些利潤微薄的東西,「我丈夫有一份工資,再加上我這邊的(收入),基本夠我倆的生活。」內衣褲雖然都是些小物件,但大批量上貨時也並不輕鬆,孩子不想讓盧姐太操勞,但她閒不住,也不想閒著。
3月底臺東夜市恢復開街後,盧姐又開始忙碌起來,雖然辛苦,但心裡踏實。「賺多賺少的是筆收入,現在就希望夜市的人氣越來越旺,最好是超過從前。」盧姐笑著說。
姚女士:現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從前的「感覺」回來了
在夜市逛上一圈,時常會看到背著書包追逐嬉戲的孩童,他們大多是夜市攤主的子女,放學後的時光都在夜市裡度過。「他們倆9歲了,上小學三年級。」在夜市經營鞋攤的姚女士有一對雙胞胎兒子,「他們倆之前都是爺爺奶奶帶,現在爺爺奶奶有事,爸爸還沒下班,(孩子)就只能跟著我了。」
今年40歲的姚女士是泰安人,2007年,她從公公婆婆的手裡接過這個鞋攤,一幹就是13年。儘管鞋攤的面積不算大,但經營起來卻並不輕鬆,姚女士需要自己去外省看貨、發物流,回來後還要理貨、賣貨,雖然辛苦但好在生意不錯,收入也相當可觀。
「別看我這個攤不大,日常收入要用來還房貸、繳社保、養孩子,作用可大著呢。」姚女士笑著說。運營一個鞋攤看起來容易,可背後的艱辛常人無法體會,「每天忙活慣了,閒下來還真不適應,剛回來那會兒還得找找『感覺』,都不會賣貨了。」
現在找到「感覺」了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姚女士不住地點頭,「現在天暖和了,人明顯多起來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我挺高興的,既找回了以前的『感覺』,也對未來充滿期望。」
王波:如果今年我能多賺點兒錢 我想在青島買房安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幹夜市擺攤算不上是個「體面」的工作,但王波卻認為,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城市的煙火氣不能沒有他們。王波今年32歲,6年前從鄆城來青島謀生,現在在臺東夜市經營手機殼攤位,「這個攤兒原來是我親戚的,後來他不幹了就轉給我了。」
與其他人不同,王波和妻子是夜市裡的「夫妻檔」,兩人的攤位挨在一起,平時妻子就坐在王波「背後」賣帽子和項鍊,兩個攤位加起來的收入不僅能維持兩人的日常開銷,還能略有盈餘。
「我媳婦不想和我異地戀,就跟我來了青島,她以前是上班族,我們倆的時間不同步,她索性辭職也跟我幹起了夜市。」王波說,夜市通常是下午3點就要推車「進場」,幹到晚上10點收攤,過的是黑白顛倒的日子。「最期待7、8月份,那個時候人多生意好,賺的也多,但也非常累。」王波說。
雖然忙碌的時候很辛苦,但王波坦言,他想多賺點錢,好在青島買房安家,「如果今年或者明年能多賺點兒錢,經濟上再好點兒就考慮這事(買房)。」說起未來,王波的臉上展露出笑顏,「走一步看一步吧,不管怎麼說生活總得有點兒希望。」
楊莉:生意好幹活就更有勁頭 為了孩子我得努力賺錢
臺東夜市諸多小吃中,烤海鮮的攤位不在少數,但要論起服務,楊莉的海鮮攤可是沒話說。「想吃點什麼過來看看吧。」面帶微笑,聲音甜美,楊莉熱情地招呼著每一位經過海鮮攤的路人,她的攤位前也因此聚集了不少食客。
今年30歲的楊莉和丈夫都在臺東夜市經營海鮮攤,這份工作油煙很大,也常會被燙傷,但楊莉對此卻習以為常。說起入行的經歷,楊莉打開了話匣子:「我老公以前在飯店當廚師,生意不好,我們倆就決定創業,幹夜市投入的成本小,只要肯吃苦就能賺到錢。」
楊莉個子高挑,皮膚白皙,說話時語速很快,很難想像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4歲,小的1歲,老人在家照顧。」楊莉說完又很快補充道,「我得出來賺錢,養家餬口,(離開孩子)也是沒辦法。」
幹了這麼久夜市有沒有想過開個飯店?楊莉搖了搖頭說:「以前想過,但房租和人工成本太高了,壓力會很大,幹夜市時間自由些,還能多陪陪孩子。」楊莉說,夜市的海鮮攤生意主要依靠外地遊客,「雖然之前受了影響,但現在好多了。」開朗的楊莉又笑起來,「5月比4月好,現在又比5月好了很多,人多生意好我幹活也更有勁頭。」楊莉從烤箱裡取出一盤烤扇貝遞給顧客,「咱靠不了父母,沒什麼學歷也找不到好工作,只有靠自己好好幹才能讓孩子以後過得好。」
孫先生:研究過轉型也想過去上班 最後還是決定繼續擺攤
「這些都是新到的貨,這兒有鏡子,喜歡就試試。」在一個賣飾品的攤位前,圍滿了挑選耳釘的女孩子,老闆孫先生賣力地介紹著自己的商品,仿若「飾品界李佳琦」。「我要是李佳琦就好了。」孫先生聞言笑了起來,他直言現如今的網絡直播賣貨對實體的衝擊很大,他們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在家閒著那倆月我也沒轉型做網店,我怕麻煩,利潤微薄的小東西,一上網就可能會有千奇百怪的售後問題。」
孫先生的妻子在青島幹婚慶行業,閒暇時就來臺東夜市幫丈夫打理生意。「她那邊也沒什麼活,就來幫我賣賣貨,倆人一起多賣點,就能多點收入。」孫先生說,「我今年30了,下半年(經濟)情況好點了,我們打算要孩子。」說完這句話,孫先生盯著他售賣的耳飾看了一會,又補充道,「我覺得能行,能好起來,沒問題的。」
記者:李倍、孫志文
攝影:孫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