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寒門再難出貴子?階級固化已是常態?
每個人都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生在窮困人家,也有人不向命運低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突破固有階級,那麼現在這個時代作為貧苦人家突破階層到底有多難呢?
從奮鬥即可成功的「美國夢」到階層固化,其實並沒用多久。
1959年,帕特南即將高中畢業,那時的美國還是一片機遇的樂土。
家鄉小鎮上,富人、律師、碼頭工人、餐廳服務員都住在同一條街。居民把所有孩子看作「我們的孩子」。孩子們上著同樣的學校,一樣得到大人們「去考大學」的鼓勵。要是哪家孩子遇到困難,也能在社區內找到援手。
可現在呢?小鎮的湖岸被開發為別墅,成了富人區,而窮人則慢慢聚集在另外的區域,「我們的孩子」變成了「你的孩子,我的孩子」,再也沒了相親相愛的氛圍,兩撥人交流漸少。
也就是說,在帕特南從年輕到年老的半個世紀,階層固化的過程已經完成。
如果從更大的經濟背景來看,1959年,美國剛經歷二戰和三年經濟大蕭條,富人也好,窮人也罷,都處在重新積累財富的過程中,貧富差距並不大。
這有點像我們剛改革開放那會兒,大家的財富值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線上。
帕特南還記得他們班裡只有一個富二代,平時也是和大家打成一片,不顯山不露水,不搞特殊。有一次,富二代的爸媽請老師到家裡吃飯,富二代氣得直發火,跟爸媽說,「你們這是讓我在全班面前難堪!」
班上的窮孩子,也都不覺得自己窮,甚至很多窮人學生後來比富家子弟還要混得好。
但到了帕特南的下一代,事情就開始變了:
我那一屆同學的孩子,並沒有取得超越他們父輩的任何教育進步。這就好像曾有一道自動扶梯帶著1959屆的大多數學生向高處走,但就在我們自己的子女將踏上之際,這扶梯卻戛然而止。
而到了現在,差不多就是帕特南的孫輩,決定一個人在教育之路上能走多遠主要因素,已不再是成績,而是家庭出身。
也就是說,差不多三代人的時間,一個原本有著健康階層流動的社會就能完成階層固化。
這樣算起來,留給我們的時間也不多了。
試想,改革開放後,中國也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我們爸媽算是享受時代紅利的第一代人,我們算第二代,那麼,到我們孩子這一代,社會的向上通道可能就會關閉了。
其實看看這兩年的新聞,就會發現這一切已有預兆:
北京五道口學區房單價破10萬元;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快樂就好」的同時,清華附小的學生已開始試著用大數據研究蘇軾;甚至中產內部都出現了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做朋友,也不允許學費五萬的幼兒園招收學費三萬的學生 ……
這一切的一切都顯示著階級突破已是難上加難,話雖如此,我們只要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哪怕沒有我們預期得那麼好,但也絕不會差,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