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天,我關上微信,打開品途商業評論,思考這將會是怎樣的一年,會出現怎樣的熱潮?其實過去幾個月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想來想去都只有一個觀點:不會有瘋狂的熱點,只會有瘋狂的倒閉。
什麼是瘋狂的熱點?
O2O就是。如果把O2O看作是一個符號,它很簡單,就是代表線上線下融合;如果要說清楚O2O是什麼,它就很複雜,不同行業、不同定位的O2O會很不一樣,有的模式就是走不通,有的模式並沒有描繪的那麼前景光明。如我在《O2O來了》一書的前言裡所說,「因為同時存在線下企業往線上走,和線上企業往線下走的情況,在討論的O2O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混亂。
對線下企業而言,其面對的是如何用多個網際網路渠道和手段將經營效益最大化。O2O 的意思是每一個經營環節的線上、線下融合,在線下實體和線上用戶之間建立系統連接,通過對用戶行為的衡量、跟蹤、預測,持續提高營銷效果,降低營銷成本。
對O2O平臺而言,其面對的是如何為平臺上的商家把流量從線上往線下帶,通過幫助線下商家吸引用戶,幫助用戶篩選商家,把用戶帶到線下完成交易,通過在線結算衡量線上平臺的有效性。
對O2O服務商而言,其面對的則是如何讓線上和線下之間的對接更便捷,體驗更暢順,如何讓網際網路平臺和工具有效地為傳統企業服務。
無論是從哪一個角度看,做O2O的目的都是為了幫助線下企業利用網際網路讓更多的用戶知道,讓用戶獲取更好的體驗,同時讓企業服務好他們的用戶並獲取相應的數據。」
在過去兩年裡,企業們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其核心目的是對線下服務業進行升級改造,多少都有點進展,然而也有的人是為了O2O而O2O,甚至有人走火入魔。我昨天在廣州(區號O2O)的大街上看到「O2O美髮店」,都不知道它該被念ling er ling,還是ou tu ou;在山西,也看到有O2O母嬰店,那估計就是ou tu ou了。其實,人民群眾不會因為這個新概念而買單的,他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性價比高的服務,跟消費者說O2O,人家也不知道你說什麼,顯然沒有太顧及消費者的感受。
O2O的出發點,本該是利用網際網路等技術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讓企業有更多的盈利,只要做到了,消費者應該記住的是你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你做沒做O2O,或者你的「網際網路+」。容我冒昧地說,對外高調宣稱自己在做O2O的都是說給投資人看的,這是過去兩年O2O火起來的更為主要的原因,也是這把火滅下去的原因,因為你真正要討好的其實應該消費者,但凡一個商業模式對消費者的認知不夠,便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基礎。
2016的主題詞是什麼?
是清理。不符合商業邏輯的模式,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再也撐不下去了。
O2O方面的瘋狂創業和投資到2015年嘎然而止,投資人不會為不符合商業邏輯的模式繼續買單,他們會讓你去嘗試,在你證明不了這個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時候,該斷就斷了。經過這兩年對O2O、C2C、B2B、共享經濟、鄰裡經濟等模式的試錯和探討,投資人越看越明白,加上二級市場的影響,投資變得越來越冷靜,與其說是資本寒冬期,不如說是資本冷靜期。2016年裡,這種冷靜會繼續,那種能圈用戶就去投,指望項目能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移動網際網路讓大家都離不開手機,然而離不開手機不表示離不開手機裡的各個應用,絕大部分的應用都有好幾個替代品,讓用戶忠誠這件事越來越難了。因此,做流量入口也變得越來越骨感,通過洗衣服做生活服務的入口,通過洗車做汽車服務的入口,通過給狗洗澡做寵物服務的入口,通過手機硬體做所有事情的入口,這些想法被現實照進理想之後都變得飄渺起來。先「免費」做用戶再考慮如何變現是網際網路流量平臺的發展邏輯,並不適用於商品及服務領域。
關於這個,陳春花教授說得很到位:「免費服務模式是錯誤的,如果你不對自己的服務收費,就沒有壓力迫使企業明確自己的承諾,也絕不會有人關心客戶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 我只管做那些我想到的事就好了。」 為顧客創造價值,從而獲取利潤,這是商業的基本邏輯,這表示人們用鈔票對你的存在投贊成票。「需要項目離錢近」是我過去一年聽到最多的來自投資人的聲音,所以,2016年對創業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把能賺錢的商業模式跑出來。
而對於有現金流的傳統企業主來說,2016年也是不好過的一年。現在的經濟環境如何,除了看政府公布的數據以及經濟磚家們的分析之外,自己其實可以切實感受到的,特別是做生意的朋友,沒有不憂慮的。因為中國人民已經從缺乏走向了富足,該買的東西絕大部分已經買了,接下來只是斷斷續續的升級,對商品不再會有爆炸性需求。而商品的流通渠道經過從商業房地產到電商平臺的充分發展,也已經讓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能輕易地買到任何東西。在人們的購買力持續往下走的同時,由計劃生育造成的人口增量下降,也不是放開二胎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從受精卵變成消費者還是需要不少時間的,這個過程裡,會有相當一大批的企業因為扛不住而倒閉。
傳統企業當中有很多是基於人口紅利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在商品或者服務還不能滿足那麼多消費者需要的時候,他們的供應自然就有市場,到了競爭白熱化、成本持續高漲的今天,既沒有成本優勢,也沒有差異化優勢,還能靠什麼,靠資源嗎?資源會改變、會被消耗掉,外部的因素看上去再美,只要是不可控,都不能成為企業賴以發展的核心因素。
真正可以拯救商業的是什麼?
是「創新」。「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確是中國發展的核心所在。在傳統企業裡,品途商業評論去訪談的時候,鮮有創新方面的發現。這其實不奇怪,中國本不是一個鼓勵和促使孩子創新的國家,要一個人在形成思考能力最重要的16年裡都不去想怎麼創新,而是花所有的時間去背書和準備考試,到了社會之後要求他「你去創新吧」,要做到的難度也實在太高了。可以促使人們去創新的動力在於主觀能動性,在這個缺乏創新的土壤上,要激發一個人全部能量,要激發創新的最大動力來自於「自己幹,要生存」。不具備創新能力就很難創業成功,就很難讓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創業是創新的動力,這不僅僅存在於創業企業,對老企業來說也可以通過內部創業來形成這種氛圍。
在我看來,2016年裡所有企業必須做到三個方面的準備:
1、儲備餘糧,保持健康的現金流。
2、及早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防微杜漸,憂在未萌,致力於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無論是微創新、重創新、顛覆式創新,還是漸進式創新,總之要把創新放到企業的戰略高度去抓。
3、企業競爭力源自於每個人的競爭力,無論是自己創業,在原有公司內部創業,還是獲得公司股權,都是讓每個有能力有貢獻的人以擁有公司股權的方式成為公司主人的途徑。
在創辦品途商業評論的這兩年裡,我和老李(小編註:品途網CSO李小蟲)走訪了上百位企業家,包括傳統企業主和創業者,結合我們自己加在一起近50年的企業工作經驗,形成了一套方法論,然而,這也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論,根據不同的行業不同定位的企業要做調整。來找我們探討的朋友多了,我們就搞了一個「不惑茶館」,定期一起交流經濟形勢及企業生存發展之道。這是一個四海為家的茶館,場地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裡面聊什麼,怎麼聊。話說我在寫《四十歲女人的創業感想》時已經提到這個不惑茶館,一直潛水在做,現在探索完畢,可以浮出水面了,我們更看重的是真實的面對的交流,這也是不惑茶館存在的核心出發點,我們希望回歸到商務社交的本質。「回歸本質」是這個概念滿天飛,噓頭天天有的時代裡在每件事上都該深入思考的重點。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作者:劉宛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