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國旗護衛隊踏著鏗鏘的步伐,在友誼關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伴隨著國歌,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千年雄關上冉冉升起。
沉睡中的憑祥古城也開始了新的一天。作為中國最靠近東協國家的口岸城市,憑祥家家戶戶掛國旗已經成為傳統。在陽光的沐浴下,整座古城隱現在一片耀眼的「中國紅」裡。
憑祥古城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也被人們譽為「祖國的南大門」。這條分界線是中國322國道的終點和越南1號公路的起點,也叫零公裡處。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遊客來到這裡拍照留念,感受一腳跨兩國的獨特體會。
憑祥地處廣西崇左市西南端,面積650平方公裡,西、南兩面與越南接壤,有著長達97公裡的邊界線,是中越邊境最大的口岸城市。
在這裡,每天有上千輛貨車和兩萬人往返於中越兩國。匆忙過境的腳步,是憑祥每天的日常。越南的榴槤餅、橡膠拖鞋、泰國的首飾、緬甸寮國的水果,這座小小的古城,把東南亞各國的民族風情都盡攬懷中。
今天的憑祥熱鬧喧囂,但在兩千多年前,這裡卻是一片蠻荒之地。山路崎嶇,人煙稀少。秦朝時,這裡歸屬象郡管轄,西漢時期,因當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宛如一座天然關卡,朝廷開始在此修築邊防。北宋皇祐五年,宋仁宗初設「憑祥峒」,中國的版圖上第一次出現了「憑祥」這個地名。
憑祥屬於喀斯特地貌,逶迤險峻,扼守著西南門戶。希望憑藉天然屏障,消災賜福,弭難降祥,一直是當地百姓的夙願。歲月變遷,朝代更迭,雖然當年的城池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一座關樓歷經風雨洗禮,依舊屹立至今。
這裡就是友誼關關樓,這裡北高南低,從南面進入中國境內,必須要經過友誼關。始建於漢朝的邊關,是中國十大名邊關之一,也是中國現今唯一還在使用,並具有口岸功能的邊關。
歷史上,它曾七次變更關名,初名雍雞關,後改大南關、鎮夷關,明初改鎮南關,1965年易名友誼關。如今的關樓兩翼留存著明代磚石城牆1352米。分連左輔山、右輔山,與兩山炮臺構成一體,氣勢磅礴。
這裡歷來都是邊防重鎮,也是軍事要地,友誼關上至今還留存著彈孔。時光在古老斑駁的城牆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建關禦敵,憑關而祥。兩千多年來,這座雄關始終是憑祥古城的前沿哨所,也是中國西南邊境最重要的一道咽喉鎖鑰。
憑祥設有兩關一卡十九隘口,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這座友誼關。歷史上,這座關樓先後五次被侵略者佔領,兩次毀於戰火,三次重修,它的命運也始終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向人們訴說著時代更迭,古城興衰。
「群山聚秀闢連城,此地潛藏百萬兵」,這是蘇元春在修建大連城時所留下的豪邁詩句。如今這座曾經依山而建的軍事防禦工程,只留下了一些殘垣斷壁,靜靜矗立在山上,俯瞰著城中人們的喜怒哀樂。1953年,鎮南關改名睦南關,1965年又更名友誼關,曾經的戰爭之門,伴隨著歷史的腳步緩緩關閉,一座新的交流之門隨之打開。
如今憑祥古城生活著11萬人,其中80%是壯族,和平與歡樂成為這裡新的旋律。1992年,國務院批准憑祥市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古老的關樓也敞開大門,伸出友誼的雙手,迎接四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