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翁炫」百家號,讓你快速搞懂一本書,立即獲得應對不確定性時代的方法。
你好。我是翁炫。這次,給你介紹的書是,《窮查理寶典》。這本書是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是巴菲特特別推薦的10本書之一。
查理·芒格是誰?為何如此成功?
他是巴菲特的導師和人生合伙人,也是當今偉大的投資思想家。他和巴菲特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牛的投資記錄——他們的伯克希爾公司,51年間擁有19.2%年複合增長率。
他就是查理·芒格,這個世界上最有錢卻最低調的人。
巴菲特說:「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他為何如此成功?芒格的成功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閱讀——他通過大量的閱讀完成對各個學科的學習。本書的前言說,「芒格之所以出類拔萃,正是得益於他超越學科藩籬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
而芒格自己則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
他的「閱讀症」到了怎樣的程度?
「我手裡只要有一本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本書的序言作者李錄(芒格是李錄的投資合伙人,也是李錄的良師益友)說,芒格任何時候都會隨身攜帶一本書,即使坐在經濟艙的中間座位,他只要拿著書,就安之若素。
芒格的兒子戴維·博斯韋克則說:「夜復一夜,他總是坐在心愛的椅子上,研讀某些東西,充耳不聞身邊孩子們的打鬧、電視機的喧譁和媽媽喊他吃飯的聲音。」
芒格不在閱讀時,會做些什麼呢?思考。「父親思考時能夠抵制絕大多數的外界幹擾。如果你試圖在此時引起他的注意,你會覺得他讓人又好氣又好笑。但正是有了這種能力,他才會如此成功。」戴維·博斯韋說。
◇
他專注這件事對孩子有著怎樣的影響?
芒格的女兒莫莉·芒格說:「我是1966年上的大學,非常幸運的是,那時我已經深受爸爸的影響。在那個憤怒和激進的年代,我會穿著牛津裝,在學校門口外面的地鐵站書報亭買《華爾街日報》或者《財富》雜誌,然後把它塞到腋下,大步流星地去上經濟和商業課程。當年的學生若不是正在霸佔院長辦公室,就是在去往監獄的路上,而我則在圖書館裡學習如何閱讀財務報表。」
芒格幾十年堅持如一日的閱讀習慣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讓炫先森想起了去年公司邀請北京大學一位知名教授來蘇州做分享,這位教授跟蹤了近15年考取北京大學的狀元們的數據後發現:近15年考取北大的「貴子」中,有非常高的比例是來自醫生和教師的家庭。
這是為何?原因很簡單,一個從來都沒有閱讀習慣的家庭,卻常常要求孩子要閱讀,一個每天下班只知道打麻將或者看肥皂劇把電視機聲音開得震天響的家長,卻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可能嗎?
還有一個數據可以跟大家分享。在學前階段,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閱讀(如繪本閱讀),可以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據炫先森所在的公司一項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顯示,在學前階段,具備閱讀能力或習慣的孩子,長大後(實際上,進入小學後就顯露了出來)相較於那些從小沒有閱讀習慣或少有閱讀的孩子,他們更自信、更專注、更能獨處。
◇
他喜歡讀哪些方面的書籍?
芒格說:「我本人是個傳記愛好者。我認為當你試圖讓人們學到有用的偉大概念時,最好是將這些概念和提出它們的偉人的生活與個性聯繫起來。我想你要是能夠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經濟學肯定可以學得更好。和『已逝的偉人』交朋友,這聽起來很好玩,但如果你確實在生活中與那些有傑出思想的已逝的偉人成為朋友,那麼我認為你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這種方法比簡單地給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
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進行閱讀?
在芒格看來,世間宇宙萬物都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只有把不同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並貫穿在一個思想框架中,才能對正確的認知和決策起到幫助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這兩點:
一是,要突破學科的界限。「我是真的呼籲你們不要理會學科的法定界限。這個世界並不是按照跨學科的方法組織起來的,這個世界要求我們跳出學科的法定範圍。」芒格說。
如果只記住一些孤立的事物,那會怎樣?李錄在序言裡指出,許多一流的專家學者能夠在自己狹小的研究領域內做到相對客觀,一旦離開自己的領域,就開始變得主觀、教條、僵化,甚至乾脆就失去了自我學習的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盲人摸象的局限。
二是,要能融會貫通使用。芒格說:「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突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使用,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普世智慧」——嗯,就是這樣形成「普世智慧」的——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才能獲得「普世智慧」。
但是,或許你還是不太清晰,究竟怎樣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形成普世智慧呢?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就是普世智慧了?其實就是說,要找到事物的底層規律,因為俗話說得到好,「萬變不離其宗」。
問題又來了:哪些學科的哪些基礎知識是我們應該掌握的,是可以形成普世智慧的?
◇
哪些學科的哪些基礎知識需要掌握?
首先要掌握的是數學。除了複利原理之外,還需要掌握基本的排列組合,以及決策樹理論。
這些知識,都是非常基礎的數學知識,我們都曾學習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很少使用它。為什麼會這樣?一是,我們的大腦喜歡偷懶,喜歡使用非常粗略和便捷的估算;二是,我們的決策依賴於感性、直覺以及此前的認知等。
但是,這是大腦的想法,而不是我們身為人的想法。我們身為人就必須要掌握這種非常基礎的數學知識,並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它。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正確地使用它呢?炫先森這裡有個很簡單的方法,比如,在我的部門絕對不允許出現「好像」「可能」「差不多」這樣的字詞,所有員工在匯報工作時,必須拿出具體的數據或數字。有了具體的數據或數字,實際上也就有了基本的排列組合,結果(決策)也就自然浮出水面了。
芒格說:「我一直跟巴菲特共事。他擁有許多優勢,其中之一就是他能夠自動地根據決策樹理論和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來思考問題。」
數學方面,還應該掌握會計學。芒格指出,如果對會計有足夠的理解,才能明白它的局限——因為會計雖然是(商業活動的)出發點,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估算。
芒格說,硬科學和工程學也是地球上最可靠的思維來源,生物學和生理學也是可靠的思維來源,而微觀經濟學的思維模型則並不太可靠,但是卻值得我們掌握——微觀經濟學也是構成普世智慧的基礎。
說到微觀經濟學,就得說規模優勢。一個巨大的規模優勢是成本會沿著所謂的經驗曲線下降。也就是說,你生產的商品越多,就能更好地生產這種商品。
那麼,規模優勢有哪些?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可以通過簡單的幾何學來說明的規模優勢。比如,你打算建造一個油罐,顯然隨著油罐的增大,油罐表面所需的鋼鐵將會以平方的速率增加,而油罐的容量將會以立方的速率增加。這就是說,當你擴建油罐時,你能用更少的鋼鐵得到更多的容積。
第二類是,信息優勢。比如說,你去到一個小鎮上買口香糖,一款是綠箭,一款是當地的口香糖,你買綠箭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且買綠箭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可靠的選擇。因為綠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從而獲得了規模優勢——也可以稱為信息優勢。
第三類是,來自心理學上的「社會認同」。這很好理解,就是如果大家都在買一樣東西,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東西很好。
第四類是,壓倒性的優勢。也就是說,經過長期的競爭之後,有一家企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如網約車市場,滴滴勝出。
看到這裡,千萬不要以為大就是好,規模太大也有劣勢。主要的劣勢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種劣勢是,大但不專。比如,很多綜合類的報紙和雜誌紛紛倒閉,但是這能說明紙媒不行了嗎?實際上,不少專業類的雜誌卻崛起了。芒格所服務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是美國廣播公司最大的股東,美國廣播公司旗下的很多刊物都倒閉了,但《越野摩託》——它的讀者是一群喜歡參加巡迴比賽的摩託車手——卻非常暢銷。芒格說,刊物的倒閉與崛起是因為「不專」和「專」,「縮小規模、加強專業化程度能夠給你帶來巨大的優勢。」
第二種劣勢是,規模大會導致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失靈,還會導致某種程度的腐敗,當然還有官僚作風。
所以,規模就像硬幣兩面,有優勢也有劣勢。而微觀經濟學的意義就在這裡,它能幫助我們認清,什麼時候增加規模會帶來利,哪樣的情況擴大規模則是在加速滅亡。
同樣的,微觀經濟學的意義還在於,讓我們辨別什麼時候技術會幫助我們,什麼時候技術會毀滅我們。
芒格和巴菲特曾合夥做過低端的無特性的紡織品生意。一天,一個人對巴菲特說:「有人發明了一種新的紡織機,效率是舊的紡織機的兩倍。」巴菲特意識到,如果真有這樣的紡織機,那麼關閉工廠才是明智之舉。
你可能會說,巴菲特去採購這樣的機器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關閉工廠呢?巴菲特的想法是:更好的機器能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但最終受益的是那些購買紡織品的人,而廠家卻是什麼好處也得不到。
芒格說:「有好些各色新發明雖然很棒,但只會讓你們花冤枉錢,你們的企業就算採用了它們也改變不了江河日下的命運,因為錢不會落到你手裡,改善生產帶來的所有好處都流向消費者了。」
那麼,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芒格建議,要進行第二步分析。我們往往只看到或者說只關注到了第一步:那些推銷機器的人,甚至是我們內部那些催促我們購買設備的員工,總會跟我們說使用新技術會為我們節省多少成本。但從沒有進行第二步分析:究竟有多少錢落在了我們手裡,又有多少錢落在消費者手裡。
不過,如果你的產品有唯一性,購買新技術則可以幫到你。比如,你擁有全市唯一的一張報紙,有人發明了更為有效地排版技術,你去購買這種技術,那麼錢則不會白花,節約下來的成本還是會回到你的手上。
你擁有全市唯一一張報紙,更新技術,真能立馬見效賺到錢嗎?芒格提出了一個叫競爭性毀滅的現象。比如,你擁有一家最好的馬鞭廠,突然之間,市場上出現了不用馬的汽車,那麼,更新技術還能賺到錢嗎?
說到這裡,不難看出,這就是投資者尋找良機的策略。芒格說:「在漫長的人生中,只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抓住一兩次這樣的好機會,就能夠賺許許多多的錢。」
但是,即便某個領域有商機,芒格也不會輕易涉入。比如高科技行業。不僅不會涉入,還會避開。因為他正視自己的知識缺陷。
芒格指出,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你們必須要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而你們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們註定會一敗塗地。」「你們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競爭。」
微觀經濟學模型,加上一點心理學,再加上一點數學,將它們融會貫通使用,就可以形成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了。
特別連結:芒格私人書單
自然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頓說:「圓滑是一門表達觀點而又不樹敵的藝術」,「我們造的牆太多,而修的橋太少」
●約翰·葛瑞本《深奧的簡潔》
查理·芒格說:「想要理解萬物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你無法理解它,你可以把問題交給一位比你聰明的朋友呀。」
●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達爾文《物種起源》
達爾文說:「敢於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
人類
●賈雷德·戴蒙德《第三種黑猩猩》
●史蒂芬·平克《語言本能》
●馬特·裡德利《基因組》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極限之內》
●阿瑟·赫爾曼《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
經濟
●戴維·S.蘭德斯《國富國窮》
這本書回答了今天人們最感興趣同時也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國家成功實現了經濟發展,而另一些國家卻深陷貧窮的泥淖?
●伯納德·曼德維爾《蜂蜜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班傑明·M.弗裡德曼《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格裡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第7版)
格裡高利·曼昆說:「社會上的每個人不能達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恩《富裕社會》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投資
●菲利普·A.費舍《怎樣選擇成長股》
菲利普·A.費舍說:「投資人五不原則: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不要因為一隻好股票在『店頭市場』交易,就棄之不顧;不要因為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就去買該公司的股票;不要以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來的盈餘成長已大致反映在價格上;不要錙銖必較。」
●勞倫斯·A.克尼厄姆《向格雷厄姆學思考,向巴菲特學投資》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巴菲特的投資組合》
●班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
班傑明·格雷厄姆說:「聰明的定義是:要有耐心,要有約束,並渴望學習;此外,還必須能夠駕馭你的情緒,並能夠進行自我反思。」
●羅傑·洛溫斯坦《拯救華爾街》
●弗蘭克·帕特諾伊《誠信的背後》
人生
芒格說:「我想我自己不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典範,我是通過閱讀而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我一生中常常如此。」
●狄更斯《聖誕歡歌》
●毛姆《人生的枷鎖》
●歐文·斯通《篳路藍縷的先行者》
歐文·斯通說:「人的童年過得十分緩慢,好像滿載的火車;老年的歲月轉瞬即逝,猶如夜空的流星」,「你受到的磨難越多,你就越應該感到高興。一流的畫家就是這樣造就出來的。空著肚子比腦滿肥腸要強。一顆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滿的幸福對你更有好處。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富蘭克林《富蘭克林自傳》
富蘭克林說:「對所有的人以誠相待,同多數人和睦相處,和少數人常來常往,只跟一個人親密無間」,「人生的悲劇就在於我們衰老得太早而聰明得太晚」
●赫爾伯特·A.西蒙《我生活的種種模式》
●榮·切爾諾《洛克菲勒傳:全球首富的創富秘訣》
榮·切爾諾說:「記住別人告訴你的東西很重要,比你自己早已知道的東西更重要」,「洛克菲勒認為沉默代表著力量:只有內心虛弱的人才會隨口亂講,對著記者喋喋不休,而謹慎的商人則守口如瓶。『成功來自多聽少說』和『只說不做的人就像是長滿荒草的花園』是洛克菲勒最喜歡的兩則箴言。」
●查理德·費曼《別鬧了,費曼先生!》
●約翰·班揚《天路歷程》
處世
●羅傑·費希爾等《談判力》
●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
●傑克·韋爾奇《贏》
●安迪·希爾《要快,但別趕!》
●安迪·格魯夫《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安迪·格魯夫說:「應該堅持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當然不能是非法和違背基本倫理道德的)做下去,除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你也會收穫意外的驚喜。」
●西塞羅《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孔子《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