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2020-12-20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有56個民族,正是這56個民族才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唯有如此,對中國服飾藝術的考察,才可能是比較全面的。

中華民族的服飾

其實,即使單單以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為主,也應當考慮到漢民族服飾藝術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一面。因為,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最終是世界的。因為「民族」或說「民族性」的存在,才標誌出了漢民族服飾藝術區別於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的服飾藝術的獨立存在價值。同樣,就是在考察中國其他民族的服飾藝術時,也主要會以其體現民族性的、特色性的方面為主要的著眼點。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國多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徵象。

漢民族服飾藝術

第一節服飾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徵象「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族差別將逐漸消失,世界上原有的各種不同民族將會融為一體。顯然,「民族」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渡階段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它還具有局限性。然而,就人類已經走過的歷史道路來看,民族的存在又是客觀的、必然的,假如沒有民族這個因素將具有許多共同特點的人們團結和集中起來,則整個社會將是散亂的、無序的。

民族服飾

每個民族都有基本一致的生活信念、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和現實創造,因為民族因素的存在,而使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生活信念、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和現實創造,由此才形成了整個世界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就表明,民族也有其積極的、合理的一面。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民族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所以辨識民族、理解並掌握其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多民族國家,其56個民族不論在人口分布、種族血緣、語言文字、歷史淵源、風俗傳統方面,還是在文化特徵、宗教信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相互差異。在如此眾多的民族中,如何積極有效地辨別和認識每一個民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事實證明,服飾藝術在處理和解決這一問題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儘管人種、語言、地域等在民族識別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有時僅僅依靠這幾點因素又不足以說明問題,必須要藉助一些其他的重要因素。於是,服飾藝術少不了要發揮它的作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說服飾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最直接的身份證,更是這個民,族最外在的文化徵象。

民族服飾

服飾藝術不僅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民族,有時還可以用來區分同一民族中間的不同群體。比如在我國貴州、雲南、廣西及海南等省區,分布著為數眾多的苗族人口,這些苗族人口因為生活地域的不同、所操方言的不同、服飾藝術的不同,而被人們區分成了不同苗族群體;有時甚至是生活地域基本相同、所操方言基本一致但服飾消費生活不盡相同,最終也被區分成了不同的群體。在這些區分和判定的因素中,服飾藝術顯示出了獨特的價值。比如,苗族有「紅苗」、「黑苗」、「花苗」、「青苗」、「白苗」「歪梳苗」等等的區分,這些稱呼和區分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服裝飾佩的不同而確定的。紅苗、花苗等就是因為她們(他們)喜愛穿著帶紅色花紋圖案及花色花紋圖案的衣服而得名。

建國初期,政府花費了相當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及精力,在全國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確認工作。儘管當時城市中也生活著為數眾多的各民族人口,但由於城市的生活相對開放開明,使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上及行為方式上出現了趨同現象,那些原本最突出的區別性特徵如服飾消費等,在這裡也變得混同化和模糊化。為了能夠準確科學地識別出未定民族、確認出已知民族,政府實際上將更多的力量投人到了鄉村邊地。因為只有在這些地區,服飾藝術等眾多方面的識別特徵才保持得最完整最充分。

黑苗

中國服飾藝術民族性的意義,並不僅僅停留於民族識別、民族確認等這些一般性的實用目 的上面,其最突出的意義在於,正是由於存在著豐富多彩、綺麗別致的各民族服飾藝術,才在整體上使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藝術有血有肉地存在、呈現於世界。拋開歷史的因素不計,僅從當代中國服飾藝術的現狀來看,中國56個民族大多仍保持著鮮明獨立的服飾藝術文化傳統,從56個民族各自具體典型的服飾穿著上,人們可以藉此了解許多屬於某個民族自身的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如宗教信仰、審美意識、價值取向、風俗習慣、文化特徵等等。

民族文化

儘管在歷史上,56個民族相互之間完全實現交流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但其中漢族與其他所有民族、每個民族與其他若千個民族實現交流的情況卻是完全存在的。有交流就有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可能,因此在服飾生活上人們可以看到一些彼此相近的地方。不過,即便如此,每個民族的服飾個性也還是存在的。比如在維吾爾族及哈薩克族的服飾中可以發現,它們都有一種維吾爾語稱為「朵帕」的帽子,漢語稱之為「小花帽」。哈薩克族的小花帽與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在形制上基本相同,但花紋和飾佩等往往是有區別的,前者常常是同遊牧生活所接觸的事物相關的,後者則同農耕定居生活所接觸的事物相關。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對傳統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將有利於現代服飾設計的思路開拓,豐富其運用,使設計變得更有特色,也有利於民族間文化交流與和平發展。當今穿傳統漢服的人很少,但穿少數民族服飾、保留少數民族風俗的地區和人還相對較多,因為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對地形險惡,生活環境封閉,被侵犯、被破壞的力度小,同時它相對於漢文化保存得更完整而真實。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社會性
    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及體會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途徑。在對民族服飾的考察、了解中不難發現,服飾在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榕江地區苗族說一說民族服飾中的性別標誌,民族服飾中性別標誌的特徵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款式、裝飾、配飾等構件上,從款式上來看,少數民族服飾中男裝大多簡潔,整體性強,以寬肩、直線外輪廓造型為主,以強化男性的體型特徵和在生產、生活中的角色需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西北民族服飾與中原服飾交融
    於是,在儒家文化積澱了上千年、「鬱郁乎文哉」的中原大地上,出現了一種邊陲少數民族特有的、帶有濃厚原始遺風的服飾時尚:存自然,去雕飾。這種時尚與中原地區舊有的廣衣博帶、華冠高髻、衣冠楚楚、文質彬彬的傳統服飾風格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一種胡漢並存的著裝效果。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民族服飾傳統面料講一講對傳統圖案的研究與運用,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是表達意境與人心靈情感最細膩和最豐富的形式,是一個有豐富資源的寶庫。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代服裝
    與明代極力恢復漢民族傳統服飾相似,清代統治者用強制的手段推廣滿族服飾,並根據本民族服裝制定了完整的服飾制度。經過初期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的過渡,滿漢服裝終於在清代中晚期完全融合在一起。清代服裝以袍為主,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的共同特徵:窄長袖、寬下擺,高開衩。而馬蹄袖、缺襟袍、四開衩又是滿族服裝有別於其它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獨特之處。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百越服飾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服飾文化是民族個性的重要標誌,而服飾的傳統款式和形制則是構成這個標誌的物質基礎。因此,一個民族的穿著打扮一穿什麼,戴什麼,佩什麼;怎麼穿,怎麼戴,怎麼佩,以及梳什麼髮式,文什麼花樣等,都和他們共同的族源、文化傳統、心理素質以及生成環境有密切關聯。而不同的生境、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反映到服飾上,就勢必造成少數民族服飾的宏富多姿、型類各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千年文化,一針一線!盡顯民族特色!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服飾,千年文化,一針一線!盡顯民族特色!我們的身上衣。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麼些年來,世界獲得了這一部分的印記和腳印。中國大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那麼多的民族,看嘛我們的染坊什麼的一直都是排名很靠前,還有自己民族的小特點、特色!每一個朝代肯定都有著自己朝代的特性和習性,每個民族的文化有異跟不要說是穿衣風格了,中國這麼多的民族這麼大的土地,衣食住行,衣在首位,我們的紡織業,是世界上服飾文化最為優秀的國家也不足為奇了呀。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的變遷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貴州苗族服飾紛繁複雜,多姿多彩,尤以女裝最為突出,為其他民族少有,簡直可以看作是一個民族服飾博物館。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服飾是傳承民族文化典型的符號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今天小編跟大家說說服飾是傳承民族文化典型的符號,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從幾千年前到如今社會的現代化、信息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演變就一直沒有停歇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法服的發展
    這正是佛教在中國深入人心的原因。佛教服飾與中國文化的衝突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倫理綱常已深深植人社會各個階層的內心世界。佛教是外來宗教,它的宗旨決定了僧尼服飾、髮型有一種中國人不能理解的「僧相」, 與傳統的倫理綱常背道而馳。因此,佛教傳人中國之初,兒乎沒有人相信,漢人也不得出家。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藝術性
    這種布涼鞋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該鞋以布料手工縫製,造型亦很別致,鞋的後跟有鞋幫,鞋面形式多樣,以條帶形式為主,鞋面、鞋後跟部位繡有花卉紋樣,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少數民族刺繡一絲不苟的態度,表現了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 。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服裝的性別差異大體形成於漢代。但是,由於這些服裝在造型式樣、選料用色等方面的標新立異,使得它們只能在封建社會的某些開放時期風靡一時,卻很難在儒家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古代社會長期流傳下去,而在潛在的方面,這些都成為歷代婦女都能夠沿用不衰的服裝樣式。同時,由於多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一些遠比中原地區落後的民族也將其服飾習慣帶給了漢民族。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研究苗族服飾變遷中,青年學者楊正文指出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的變遷速度往往比僻遠的區域快,這一規律在其他非主體民族中同樣適用。換句話說,非苗族聚居中心區域的群體更能保守古老的服飾造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末民初服飾結構「十」字型
    可見華服結構的科學性,也表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學準則,至少在服飾傳統中如此。「十」字型整一性平面體的中華服裝結構的美學準則清末民初在中國服裝歷史上是個十字路口,女裝的改良旗袍和男裝的中山裝,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無論是改良旗袍還是中山裝,它們事實上都放棄了幾千年固有的「十」字型整一性平面體的傳統結構,而接納了西方的適合型多元性立體的主流服裝結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它的位置與構成
    封建王朝服飾我們可以既定的定義範圍內尋找服飾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位置,首先從廣義上看,文化幾乎是包羅萬象的,說透徹一些,凡是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屬於廣義的文化這就是「禮」的文化特徵在生活方式方面的獨特表現,從而構成中國古代服飾區別於其他國家古代服飾的一個重要特徵。在莊子看來,服飾還不僅是「德」的體現,也是「才」的標誌,《莊子》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所以說,在古代中國,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服飾,而首先是法權和道德的標誌。
  • 漢服:中國傳統服飾 民族文明的象徵
    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漢服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等,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區別於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中華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服裝結構研究包括了服裝結構及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原理,它既需要對現代服裝的結構進行研究,也需要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結構進行研究,而現有的苗族服飾研究成果無法滿足這門新興學科發展的需要。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