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德經》「以下為基」「大象無形」「福禍相依」等核心思想,力求深入淺出,讓讀者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感受中華文化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採,引領讀者感受國學文化的智慧。
此版本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以經解經是最大的收穫。前面的內容用後面的解讀,後面的內容用前面的內容強化。彼此關聯,互成體系。
開篇韓教授就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讀哪一本經典,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書的基本情況,以及書裡的智慧精要:
其人:老子的職業背景,老子曾是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檔案館館長。因為掌管天下圖書和前朝、本朝的檔案,老子比常人知識淵博且見多識廣。
其次是本書的寫作背景。相傳周朝不斷衰落,老子打算出關隱居,卻被函谷關總兵扣留。說是要讓老子留下「道」的思想,才讓他過關。於是,便有了這本著作。
其書:這本書最初既無書名,也無分章,所以就將「老子」加了書名號,名為《老子》。後來,它才名為《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
其道:本書原是老子寫給特定對象的。包括三類人:士、王、聖。所謂士,即基層領導者;王,即地方行政長官;聖,即好的領導者。可以說它是一本領導學經典。但其智慧和思想,在當代不僅可應用於管理,還適用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於個人修養領域。
《道德經》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章,以第三十八章為界,第三十八章以前就叫做《道經》,第三十八章開始以後就叫做《德經》。
道,是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向、目標、規則、境界、邊界、底線。德,德字拆為"彳"雙人旁意為大家一起走,"十"意為走到十字路口,面臨有岔路、歧路,"罒"意為"橫波目",眼睛要盯著前邊的道,"一心"意為一心要遵循那個道。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就是有德。
《道德經》裡邊蘊含著古往今來的大道,對我們的思維方式、人生格局、精神境界都會有很大的啟發和啟迪。它是一部哲學著作,蘊含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命題「道」;也是一部管理著作,教導士和王如何成為聖;也是一部傳統文化著作,裡面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我們頻頻引用的成語典故;也是一部育兒書,老子把一切高尚神聖的詞彙與「母性」相連接,譬如「萬物之母」「天下母」「國之母」「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可以啟發教導小孩熱愛母親;也有人把它當作烹飪書籍,「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兵書,「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可見這本書包羅萬象,內涵深厚。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管理和經營天下的書,主要是針對士,王,聖講的,目的就是把士、王培養成好士、好王,也就是把小領導、大領導培養成好領導,也包括把家長培養成好家長,我們用於自身修養,也是一樣受益。
《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以哲學意義之「道和德」為大綱,道指的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德則是特指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規律,它在道的範疇內,是道在人類關係上的體現,所以又有「道乃德之本,德乃道之用的說法」。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主題,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可見,道德經在全球文化潮流中的佔據重要的地位,是我們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之一。
讀過了十幾個不同作者與不同版本的《道德經》,認為韓教授解讀的版本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接近老子的原意,若是只選擇一個版本來讀,非此不可。
這本《道德經說什麼》韓教授以更普世的解讀方式,讓我們有機會親近經典,親近老子與《道德經》,汲取其中的營養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