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鄉是全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獨龍族是一個「直過民族」,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獨龍江鄉地處滇緬藏交界處的深山峽谷,自然條件惡劣,一直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如今,這個深度貧困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一步跨千年」,這是歷史的偉績,也是我們這一代的榮譽,在這一條脫貧致富的路上,有無數拼搏奮鬥的扶貧幹部,有無數堪稱奇蹟的扶貧故事。「直過民族」的脫貧故事顯然就是這其中的一個,搬開一座貧困的大山,打通一條山內外互通的道路,讓群眾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
蜿蜒公路,著力解決出行難的困擾,搬開群眾致富道路絆腳石。要致富,先修路。要把埋在深山的村莊顯露於人前,就需要一條能夠通往村莊的公路。為了改變閉塞、貧窮的局面,上世紀末,一條耗資超過1億元的公路動工了,這條路不僅僅意味著人背馬馱的歷史終結了,也意味著獨龍族人與外界聯繫的生命線暢通了,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更方便了,橫在群眾脫貧致富道路上的「絆腳石」搬開了,讓獨龍族人期盼的美好生活有了實現的可能。
無形網路,是零距離聯繫的通話線,也是特色農產品銷售舞臺。「看天一條縫,看地一條溝」「巖羊無路走,猴子也發愁」……這些都是獨龍江鄉的真實寫照。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了交流靠「放炮傳信」,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聯繫方式,在這裡卻是常態,也說明了他們的交流非常困難。為了讓獨龍族人通訊聯繫零距離,從建立水電點到開通4G基站建設,讓「網際網路+」成為了深山裡的「新標配」,實現溝通交流零距離,也讓山間的農產品與世界零距離。
政策出路,既解決當下的貧困難題,也破解長遠致富增收問題。要幫助獨龍族群眾擺脫貧困,既要「授人以魚」的幫扶,也要「授人以漁」的幫扶,這就需要加大政策的幫扶力度。千百年來,獨龍族群眾與世隔絕,莊稼靠點種、過江靠溜索、穿衣靠紡麻、看病靠佔卜,過著結繩計數、刻木記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艱難生活。這些「標籤」讓我們看到的是獨龍族教育、醫療衛生的落後,要讓他們改變落後面貌,就需要把這些短板弱項補起來,構建從學前到初中的教育體系,改善醫療條件,讓獨龍族人既解決了當前的生存難題,也解決了未來的發展問題,能夠更快地追上「小康」目標。
興旺之路,在穩脫貧促增收上用功,確保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產業興,百姓富。要擺脫貧困,就要抓好「種養殖業」,讓群眾能鼓起「錢袋子」,才能讓他們生活能改變,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更有信心。從草果種植到「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再到開辦農家樂、民宿、客棧,這個大山中的「深閨」山村以旅遊業的方式走向了大家的視野,也吸引了無數人去探尋它的神秘,讓深山熱鬧起來,也讓群眾的收入多起來,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獨龍族人擺脫貧困是脫貧攻堅的優異成績單,要讓人民群眾後面的日子更好,就需要提振精神,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努力,振興產業發展,讓群眾看到鄉村振興的路徑和希望,才能充分激發鄉村的潛力,帶領群眾奔向幸福的未來。(四川新聞網特約評論員 婧藍)
原標題:【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暢通「四條」扶貧路,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