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這貼狗皮膏藥為何靈
葉匡政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6-25 [
列印] [
關閉]
因作家那多出版的《甲骨碎》一書腰封上,出現了諸如鐵凝、蘇童、餘華、阿來、嚴歌苓、張悅然、韓寒等多位知名作家推薦字樣,引來熱議。作家陳村也名列其中,他對記者直言並未看完全書,「名人推薦都是狗皮膏藥!」記者稱,那多是《萌芽》主編趙長天之子,才會引來諸多推薦,行內人知道那是出版商的手腕。
陳村講了一個簡單事實,卻成了一張更大的狗皮膏藥,一下讓大家注意到了這本書。若無這句廣告語,書腰上就是打上「孔子和孟子聯名推薦」,恐怕也難吸引讀者的目光,因為名人推薦在書市早臭大街了。這說明狗皮膏藥也需與時俱進,有些名人深諳此道,所以話語常被媒體當做「警世之言」收藏。
今人說起狗皮膏藥,大多以為是騙人的玩意兒。其實它在傳統中國,是醫藥行的一個大項,它講求內病外治,把藥物外敷在患病處。為何叫狗皮膏藥,說法多樣,有說將藥膏敷在狗皮上的,有說是用狗皮煉膠加入藥膏的,狗皮膠有粘性,不會變硬,既可粘住皮膚,又容易撕揭。狗皮膏藥這種給藥方式,如今在歐洲很流行,因它毒副作用小。狗皮膏藥也因此有了個很學術的名字,叫「透皮緩釋技術」,是近年醫學研究的熱門。
把名人效應比作透皮緩釋技術,大致沒錯。因為與神、聖人、君王或偉大領袖比起來,名人的毒副作用要小得多。它和需要「內服」的宗教或政治的偶像崇拜有很大分別,因此離奴役和邪惡也遠得多。名人好歹還是人,只要是人,就有丟醜跌份的時候,影響力也有限。名人不可怕,怕的是名人把自己當成了「神」,總想顯出超然眾生的姿態。一旦動了這個念頭,往往預示著名人光環的行將破滅。
因為神、君王、「救星」的衰落,才有了名人的繁榮,它是社會走向民主化與多元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越來越廣闊的公共生活呼喚各類名人,對於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來說,它就是一貼能解毒去魅的狗皮膏藥。名人總是與民眾連在一起的,沒有民眾追捧,名人便喪失了地位。但民眾情緒的變幻無常,註定名人的影響力只是一時的。一個名人最初可能因卓爾不群的個性或表現力,吸引民眾注意力,但這種吸引終究是一種情感的吸引。哪怕是真正的追星族,也不過是通過想像與名人的關係,來彌補自己在現實中情感的失落。
大多數民眾不可能接觸到名人的身體或生活,媒體起了中介作用。民眾通過媒體披露的有關名人的八卦、生活花絮、訪談,感到自己仿佛與某個名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名人的身體或生活,絕不是指他實際擁有的,而是他在媒體中存留下來的那些影像或傳聞。他真實的身體或生活,反而被隱藏起來,這使得名人天然有兩副面孔,是名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名人需要警醒的是別被那個虛構的自我奴役,一旦他信以為真,便會喪失真的自我。
名人這貼狗皮膏藥之所以靈,還取決於媒體對民眾的情緒調動,它們懂得如何讓名人以最戲劇化的方式出場。名人喜歡抱怨媒體不尊重他們的隱私,其實這不僅是他們存在的方式,更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名人隱私永遠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一旦不是,他們也就退出了名人之列。
市場當然願意將名人的名字和面孔,變成商品的一部分,這能讓商品消費顯得更人性化一些。民眾在消費商品時,也需要消費情感,這便是名人與商品捆綁在一起的終極原因。無論你願不願意,名人這貼狗皮膏藥在現代社會還會一直貼下去。不過,名人使政治和文化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倒是一個顯著的事實。一本書的腰封上,標著20多個各類來路的作家名字,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