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國發院閉門研討會: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

2020-12-18 中國網


2020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閉門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十幾位資深專家學者參會,就「美國對華戰略態勢」、「對華輿論態勢」、「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演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劉元春指出,中美關係如何演變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需要重點把握的關鍵變量,這一變量充滿不確定性。但在一系列不確定中,有很多規律性東西能夠把握。從川普時代走向拜登時代,美國政府在戰術層面有所鬆動,但在戰略層面進一步深化和收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教授認為,我們要對當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對外輿論等各層次的現實與趨勢,特別是下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本訴求和長期戰略進行準確地把握與判斷,積極引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


外交學院副校長王帆教授認為,無論誰執政,美國對華強硬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當前,中美兩國總的態勢是戰略對手而不是戰略敵手。中國應爭取與美國開展領域性的合作,增加合作的黏性。


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達巍教授指出,中美關係存在相當的不確定因素。中國應抓住短暫的戰略機遇期,與美國合作,一起穩定和改革國際秩序。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認為,美國在冷戰之後的對華政策不是完全的接觸戰略,本質上是一個包括接觸、束縛、防範、牽制、制衡的對衝策略組合。能否把中美關係從新冷戰懸崖邊緣調整回來,取決於兩國能否抓住下屆政府執政後的短暫窗口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王輝耀認為,中美智庫應進一步加強交流,美國的哈德遜研究所、傳統基金會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等智庫在川普政府對華政策形成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國處理中美關係要爭取開放合作,擴大朋友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認為,中國外宣應拒絕鬥爭哲學的原則,秉持世界主義的理念,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更要用中國視角講好世界故事;要堅持「淡色中國」的策略。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王孝松認為,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無法完全落實,這會增加中美貿易關係不確定性。未來美方對於協議執行的評估重點將側重於難度更大、雙方分歧更深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刁大明指出,拜登與川普最大的區別就是拜登更加強調意識形態。在未來四年,中國有諸多重大國家議程。中美之間剛剛告別貿易戰又一點點滑向意識形態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教授指出,如果拜登執政,中美關係短期內應不會有大變化,甚至雙邊摩擦有加劇可能。拜登政府會大力改善與盟友關係,支持多邊主義國際秩序,聯合盟友施壓中國。但與此同時,中美人文交流一定程度上能重啟,中美在全球公共產品領域也存在合作可能性。這對於中美是戰略機遇。中國應主動引領和構建中美「競合」穩定關係。


責編:申罡


相關焦點

  • 「和平演變」失敗,美國轉變遏制中國戰略
    隨著中國持續崛起,美國對華態度急轉直下。5月20日美國白宮發布一份長達16頁的《美國對華戰略報告》,直言要以全面施壓方式,遏制中國發展。但對美國來說,這份報告也說明其在過去對華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走入死胡同。
  • 拜登執政後,中美關係如何演變
    東方智庫、東南大學國際戰略智庫研究員 浦江在當下的國際關係中,中美關係既是全球熱點話題,也是充滿爭議的話題。本世紀以來,中美關係一直都在演變。2017年川普上臺以來,中美關係更是發生了重大變化,引發全球重大關注和普遍擔憂。
  • 黃亞生:美國對中美關係認知的演變
    今天這篇文章談談美國在過去40多年的對中美關係認知的演變。美國政界、商界和學界對中美關係的認識從1978年到現在可以說經歷了四個階段:地緣政治共識 (1978-1991)、「交往戰略」 共識(1991-2018)、 貿易戰共識 (2018-2019)和因為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而形成的體制衝突共識 (2020- )。這裡有兩點需要指出和強調。
  • 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戰略與利益之爭,加上中美之間在文化理念、價值標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發展道路層面的固有分歧,以美國2017年底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初的《國防戰略報告》為標誌,新冷戰思維成為美國共識,明確把中國大陸作為其第一位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這是美國對華戰略轉折的標誌。2020年5月發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這是美國對華戰略穩定的標誌。
  • 中美關係:告別「蜜月」,走向磨合
    就在布希到訪北京之前,兩場民間色彩的中美關係研討會也在北京舉行,一場是本周一開幕的「第二屆中美關係研討會」,另一場就是本周三由北京大學主持召開的「北京論壇」。與此同時,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率領的加州代表團,由於施氏的明星風採而在京城掀起了一陣小小的旋風。
  • 王帆:美國對華戰略的策略調整
    然而,中美關係既是合作的關係也是競爭的關係決定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兩種選項——合作與遏制。孰輕孰重,美國須根據其利益需求而定,因而對中國也無法做出簡單而明確的定位。通過分析冷戰以來的美國對華戰略史,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對華戰略既有連貫一致、持續性的一面,也有根據形勢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面。
  • 從制度之戰到經濟競爭:國內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
    發布時間:2019年5月10日摘要:美國對華政策演變的背後,始終存在地緣政治與國內政治兩種邏輯。冷戰後,地緣政治在美國對華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顯著下降,國內政治的影響則迅速上升。與之相應,經濟取代安全成為中美關係的首要議題。
  • 中美將有熱戰嗎?中美頂尖智庫專家展開雲對話
    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近日撰文重申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事關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福祉,也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發展。2020年8月6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一場以「中美關係路在何方:末日決戰還是可控競爭?」為主題的線上閉門研討會。
  • 韓召穎 黃釗龍:從"戰略協調"到"戰略競爭":中美關係的演進邏輯
    川普政府對華政策的急劇轉向及由此帶來的持續負面影響,使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的未來充滿了疑慮與好奇,一連串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川普政府調整對華戰略是否意味著美國對華"接觸"+"防範"的政策正在經歷根本性的轉型?如果是,美國對華戰略將如何調整?中美關係未來的方向又會走向哪裡?
  • 美國保守派智庫如何影響政府對華政策
    通過對保守派智庫影響川普政府決策機制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美國智庫的作用和影響中美關係的源流,從而更好的作出戰略判斷和積極應對。比如,在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企業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傳統基金會等傳統保守型智庫,強調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首要戰略目標是防止再次出現競爭性超級大國。這一理念就對小布希政府的大國外交政策以及對華政策提供了直接助益。儘管美國智庫一貫標榜「獨立性」,但從保守派智庫和共和黨政府的關係來看,其所謂「獨立性」也僅是相對而言。
  • 胡錫進:中國是戰略防守方,我們不會主動惡化中美關係
    關於中美,老胡梳理以下幾點認識:第一,美國比中國強大,而且強大不少,這是基本事實。中國的對美政策,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都不能脫離這個事實,否則我們一定會犯錯誤,而且可能會是戰略性的偏離。至於美國怎麼強大,不用老胡多說,它的GDP總量、領先的科技實力、絕對的軍事優勢、世界第一的國際動員能力以及輿論塑造能力都擺在那裡。第二是,美國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它不具有摧毀中國的能力。它的軍事優勢毋庸置疑,但這種優勢抵消不了它向中國軍事攤牌所要冒的無法承受的風險。中國的核威懾和近海作戰能力已經成為美國無法越過的屏障。
  • 「深度」王緝思:新冠疫情下的中美關係
    近兩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政府、智庫、媒體、民間輿論,對美國的態度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面對中美關係,其他多數國家都不願意加入中美任何一方去跟另一方對抗。」一、美國對華政策變化美國對華政策的新動向可追溯到2017年,川普執政以後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個人觀察,2009年開始中美關係就逐漸朝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在歐巴馬執政期間中美關係已經開始變化,只不過不像川普上臺後那麼顯著。
  • 國際關係學院舉辦日本動向與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楊牧 徐祥麗)10月28日,「『一帶一路』建設下日本對華戰略調整及中國的對應研究」研討會在國際關係學院召開。來自國際關係學院、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日本學會、中國人民大學等學界2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研討會由國際關係學院和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聯合主辦。
  • 美國對華網絡意識形態輸出的新變化及我們的應對
    這種攻勢具體表現為:以核心技術為支撐實施網絡滲透,以資本優勢為主導進行網絡策反,以信息強權為利器開展網絡輿論圍攻,以話語霸權為載體強化網絡宗教傳播。警惕美國對華網絡意識形態戰略輸出的新發展,重視網絡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法律規制、注重教育引導以及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不僅是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應有舉措,而且也是建設網絡強國、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題中之義。
  • 外媒:2018年中美關係有何「變與不變」?
    儘管輿論對此尚存分歧,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何繼續穩定雙邊關係,將是2018年擺在中美面前的任務與挑戰。態勢之變早有伏筆?近期,中美關係似乎暗流湧動。在戰略層面,美國陸續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兩份重磅級報告,在川普執政一周年前正式對外亮明當前美國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及自身戰略走向。
  • 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這篇文章說透了
    原標題: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這篇文章說透了《日本學刊》2017年第5期發表《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歷史考察——兼論中美日三國互動及地區影響》(全文約2.1萬字),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峰。
  • 傅瑩:疫情下的中美關係——挑戰、前景與策略
    「中美兩國關係正呈螺旋式下降,美方試圖驅動在價值觀、輿論、經濟金融、戰略安全等領域挑起競爭,加之今年美國大選因素影響,美國對華態度難有積極改變,中美形成理性「競合」關係前景暗淡。中國需對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主動提出自己的選擇和方案。兩國領導人曾經達成的構建「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的共識,應是設計兩國關係具體路徑的根本指導。
  • 美國人的對華政策大辯論——我們正在見證中美關係的歷史性時刻
    這些都讓美國認識到其對華遏制戰略的目標不可實現,隨之而來的就是在美國內部出現了反思對華戰略的大辯論,最後這場大辯論所達成的結論是同中國進行接觸,其中重要的事件是尼克森訪華和中美建交。應當指出的是,美國對華政策從遏制到接觸的轉變,只是技術性策略手段的轉變,而並不是美國對華根本態度和目標的轉變。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中美經貿摩擦的出現和深化表明,經貿合作作為兩國關係的傳統「壓艙石」,在單獨應對戰略競爭「新態勢」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為有效阻止「新態勢」向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中美亟須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彼此關係的「新範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