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布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 大力發展核能等優勢產業

2020-12-18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9月29日訊 據廣東省發改委網站29日消息,近日,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提出,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太陽能等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建設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省內差異布局的產業集聚區,助推能源清潔低碳化轉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計劃》全文如下:

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位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本行動計劃所指的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核能、風能、天然氣及其水合物、太陽能、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智能電網、儲能等領域。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省積極統籌利用新能源資源和開發條件,堅持技術引領、項目帶動,推動新能源開發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實現規模化應用,核電裝機規模、天然氣儲備能力全國領先,海上風電進入快速發展通道。截至2019年底,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5153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1614萬千瓦,氣電裝機2250萬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1289萬千瓦),較「十二五」末增長93%,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29%;建成天然氣主幹管網2200公裡,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4座,充電站約2350座,充電樁約12萬個,加氫站34座;2019年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約4100億元。二是產業技術水平加快提升。風力發電機組、逆變器、高效太陽能電池和集熱器、氫燃料電池電堆等研發製造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氫能利用、儲能技術、充電樁和智能電網建設位居全國前列,自主品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然氣水合物連創試採紀錄。三是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能產業方面產生了一批優勢特色企業,形成了骨幹企業帶動、重大項目支撐、上下遊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

(二)存在問題與面臨挑戰。存在問題:一是資源利用不夠充分。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明顯低於蘇浙魯等省份,天然氣開發利用水平還有待提高,地熱能、海洋能、天然氣水合物等資源豐富的新能源尚處於示範、試採階段,開發成本較高。二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電網建設不能滿足大規模新能源發電發展需求,粵東西北部分地市及縣區天然氣管網不完善。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國家級和省級聯合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緩慢,高級創新人才缺乏,企業研發投入不足,關鍵核心技術、設備和材料依賴進口。四是整體競爭力不強。缺少帶動力和控制力強的龍頭企業,產業配套和集聚效應不夠明顯,高端裝備製造水平落後於長三角地區,產業標準體系和產品檢測認證體系有待完善等。面臨挑戰:一是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技術封鎖加劇。二是各省份競相將新能源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越發激烈。三是石油等傳統能源價格波動加劇,省內自產氣源少、天然氣利用成本處於全國高位。四是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軍事影響等約束趨緊,國家相關補貼政策退坡等,給新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三)優勢和發展機遇。我省是經濟大省,能源消費需求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新能源產業已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較強的競爭能力,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質能資源和技術優勢突出,商業化開發應用進程有望加速;港口資源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在海上天然氣及其水合物開採和LNG接收站建設等方面發展潛力巨大;省內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和凸顯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為新能源製造業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工作目標

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太陽能等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建設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省內差異布局的產業集聚區,助推能源清潔低碳化轉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一)擴大產業規模。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約1850萬千瓦,氣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天然氣供應能力超過700億立方米,制氫規模約8萬噸,氫燃料電池約500萬千瓦,儲能規模約200萬千瓦;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300億元,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800億元。

(二)提升創新能力。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燃料電池、天然氣及其水合物、智能電網等領域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推動廣東成為國內新能源示範區、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區。

(三)完善基礎設施。到2025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體系;儲能初步實現規模化發展,形成源—網—荷—儲全面布局;天然氣主幹管網實現互聯互通,建成天然氣主幹管網2780公裡,進口LNG接收站儲氣能力達到534萬方(液態);建成充電站約3600座,充電樁約17萬個,加氫站約300座,基本建成適應珠三角需求、輻射周邊的充電、加氫設施體系。

(四)強化產業協同。通過整合或調整規劃,建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裝備和產品研發製造基地,新能源產業規劃、設計、運維等應用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資源配置和產業協同更加高效。

三、重點任務

(一)有序推動新能源開發應用。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陸上風電,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大力推進太陽能發電和集熱;推進丙烷脫氫等工業副產氫、谷電制氫及清潔能源制氫等氫源建設,擴大氫能利用規模;穩步推進生物天然氣開發;推廣地熱能與集中供熱、製冷、燃機發電等方面的應用,示範開發海洋能。推進可再生能源、氫能在5G基站、特高壓、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應用。(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著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利用好能源領域廣東省實驗室建設的契機,以企業為主體,對準系統集成、硬核技術、關鍵材料、精密工藝等方面的應用短板實施攻關。推動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支持珠海市大萬山島兆瓦級波浪能試驗、河源黃村地熱能綜合利用示範,加快前沿技術產業化進程。(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 技術攻關領域

1.核能。重點推進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究,加快海上小堆和鉛基快堆關鍵技術研發,推動海水淡化、制氫、餘熱再利用等綜合利用。

2.海上風電。重點開展低風速、大容量、抗颱風、防鹽霧風電機組技術攻關,加強主軸承研發製造,提升葉片設計及新材料研發應用,推進風電機組集成、遠距離輸電、新型風機基礎等技術研發。

3.天然氣及其水合物。重點推進高溫高壓深水領域氣田勘探開發技術、高精度勘查及原位探測技術、高效開採的多井型鑽完井技術、儲層改造增產技術以及運輸儲存、安全環保開採等關鍵技術攻關。

4.太陽能。加快突破PERC技術,推進高效晶體矽電池、新型納米離子電池和漿料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強CdTe等化合物半導體薄膜電池、薄膜電池集成應用技術(BIPV)以及逆變器、智能組件等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探索基於等離激元效應的光能新利用技術、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

5.氫能。開展PEM電解水制氫、太陽能光解水制氫等氫源低成本高效製備、低溫和高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材料、零部件及其系統集成的技術攻關,加快金屬板氫燃料電池電堆、新一代碳板、膜電極、催化劑、碳紙以及高壓儲罐、低壓固態儲氫、低溫液氫系統等技術研發。

6.生物質能。加強農林廢棄物二代先進生物燃料技術攻關,推動清潔焚燒、二噁英控制、中高溫發酵、乾式厭氧發酵、生物質天然氣提純、生物質液體燃料等關鍵技術和相關設備的研發。

7.地熱能。加強中高溫地熱資源(水熱、乾熱)勘查技術及梯級綜合利用技術的攻關,支持地球物理探查技術、地熱鑽探技術、地熱發電、地熱製冷、供暖烘乾等裝備的研發。

8.智能電網。重點攻關智能電網核心材料及元器件,突破智能電網重大裝備,建設電力大數據平臺、能源區塊鏈平臺系統,加強人工智慧與電力融合、能源工業網際網路、電力全域物聯網、多能互補綜合供能/供電、電力通信、電力網絡安全等裝備及系統研製。

9.儲能。研發推廣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化學儲能技術,適合南方的低溫蓄冷實用技術,以及鋰離子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飛輪儲能及混合儲能技術等,推動新型充換電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加強儲能系統集成、試驗檢測、監控運維、梯次利用技術研發應用。

(三)加快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充分整合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創新資源,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鼓勵地方科創研發平臺申報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建設一批重大科學裝置,重點支持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及分中心建設,積極支持省屬產業和科技投資平臺對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等央企技術平臺;支持國際知名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中心,鼓勵省內新能源龍頭企業與國外領軍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究。(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 重點建設產業支撐平臺

1.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重點開展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建設,開展先進核能、化石能源、多能互補、固態儲能等領域的研究。

2.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雲浮分中心、汕尾分中心、佛山分中心、陽江分中心。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開展海上風電基礎理論和共性應用技術研究,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集成技術、氫能動力系統及其關鍵零部件、制氫加氫關鍵技術研發。

3.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展生物質能、波浪能和地熱能的應用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開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研究、開採技術及資源、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等。

4.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綜合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新能源、微電網、綜合能源的監測和管理提供服務。開展海上風電等智慧能源相關核心控制器硬體在環測試。

5.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開展交直流高效輸送風電方式、深遠海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成套技術、新型儲能技術、智能微電網試驗研究。

6.廣東省智能電網新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廣東電網)。推動發輸變配用系列智能化產品基礎研究、工程化應用和產業化,實現智能產品規模化轉化應用。

7.廣東省能源網際網路創新中心。開展能源網際網路直流化、能源信息化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和關鍵設備研發,推動直流系統及直流設備產業化標準和規範建立,並建立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地。

8.高能高安全性動力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隔膜材料與製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儲能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領域,開展基礎問題研究,研發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循環穩定性及安全性等關鍵技術。

9.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南沙)。開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採、核心技術、裝備研發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控等關鍵工程技術攻關。

10.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海上風電、高溫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液氫工程化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離激元技術、四代核電與聚變堆工程化研究,智能電網與儲能系統研究。

11. 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動華南首個快中子能譜研究堆申請國家重大科學裝置,依託熱室基地開展燃料輻照後檢測、先進核能材料、燃料再生循環利用、核安全機理性、材料失效分析等研究。

(四)大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發揮龍頭骨幹企業帶動作用,重點扶持根植於廣東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能、智能電網、儲能等領域具有優勢和潛力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實行EPC總承包模式,引進上下遊供應鏈企業,促進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相關配套企業聚集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集群。(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產業集聚區發展重點

1.核能。廣州重點發展三代核電裝備製造,四代核電、核聚變裝置設計研發與先進位造;深圳、陽江、東莞、江門重點發展核電運行維護、先進燃料研製、核材料研發與檢測、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等產業;惠州、江門、湛江重點發展核電工程施工調試、核能綜合利用等產業。

2海上風電。重點建設陽江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加快粵東海上風電海工、運維、科研及整機組裝基地建設。

3.天然氣及其水合物。依託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構建覆蓋設計、研發、總裝、建造和應用等上中下遊環節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產業鏈。推進深圳、惠州、潮州、揭陽、茂名等地LNG接收站建設,優化省內天然氣基礎設施布局。

4.太陽能。依託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重點建設光伏生產設備、輔料、逆變器和高效PERC電池生產基地。

5.氫能。推進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園、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和高明區等氫燃料電池產業園建設,建立廣深高溫燃料電池及系統研發製造基地,建立廣州、佛山、東莞、雲浮氫能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和惠州、茂名、東莞、湛江氫能制儲運產業集聚區。

6.生物質能。依託廣州、深圳、佛山,結合循環經濟產業園、先進位造業產業建設,擴大生物質能應用,帶動相關設備研發製造。

7.智能電網。依託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重點發展電力專用晶片、智能傳感、通信與物聯、智能終端、電力大數據、智能輸變配工程集成等產業。依託惠州重點發展多能互補能源系統監測、控制和保護裝備的研發、製造。

(五)加快能源新基建。健全全省電網主幹網架,加快推進智能變電站、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網絡建設,構建適應大規模新能源接入並滿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全省智能化電網。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縣縣通工程」和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形成全省多氣源、多主體天然氣供應格局。探索削峰填谷的氫電綜合調峰站建設。強化充電保障能力,優化完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實現車、樁與智能電網靈活互動。穩步推進加氫站、氫油綜合能源補給站和液氫站建設,初步建成與氫能應用相適應的供氫網絡。(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應急管理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海上風電領跑工程。充分利用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基本建成現已規劃的淺水區項目,開展省域深水區示範項目,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我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以省內風機骨幹企業為引領,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製造業,推進海上風電機組向大容量、智能化、抗颱風方向發展,加快形成集整機製造與葉片、電機、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零部件製造,以及大型鋼結構、海底電纜等加工為一體的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風電運維基地,配套相關基礎設施,組織開展運維技術設備研發製造和專業隊伍建設。支持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集中送出示範工程、漂浮式海上風電與海洋牧 ⒑I現魄庾酆峽發示範工程。建立健全海上風電相關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先進核能推進工程。堅持有序開發核電,推動惠州太平嶺在建核電工程建成投產,開工建設汕尾陸豐、湛江廉江等地核電項目約1200萬千瓦。重點開展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建設,加強核能先進燃料技術研究,提前布局低溫超導、超強磁能、超高溫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支持中廣核研究院申報高通量研究堆大科學裝置,推動國產三代核電技術通過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及歐洲用戶要求(EUR)認證,加快研發四代核電產品,促進示範項目落地。加快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核燃料組件以及事故容錯燃料(ATF)的工程示範研究。按照集中建園為主、分散布局為輔的模式優化產業布局,重點推動廣州南沙產業園和中廣核陽江熱室基地建設。(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天然氣發展利用提升工程。積極落實國家油氣體制改革,促進廣東形成上遊資源多渠道供應、中間管網統一高效集輸、下遊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全省天然氣市場體系。優化省內天然氣基礎設施布局,進一步提高天然氣接收和儲備能力,大力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工程,加快推進省內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開放。推動建立廣東天然氣交易中心,完善全省天然氣市場運行機制和監管體系。推進重點用氣企業和園區實現天然氣直供(或準直供),推進廣東內河船舶LNG動力改造和船用LNG加注站建設。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內現有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構建功能清晰、核心突出、輻射帶動、協同互補的大灣區天然氣裝備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包含天然氣開發利用及深海天然氣裝備、LNG裝備等高端裝備研製和服務的產業體系。(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應急管理廳、能源局,廣東海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開採加速工程。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基本查清先導試驗區等南海北部重點海域資源儲量,完善開採理論,攻克深水未固結儲層多井型開採的鑽完井關鍵技術與裝備。推動建立大科學裝置「冷泉系統實驗裝置」,加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基地建設,初步建成世界領先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技術及裝備的工程化開發平臺。研發近海底高精度探測和隨鑽測井等勘查技術裝備、高效產能模擬實驗裝置、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海底沉降等環境監測設備,形成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產能模擬、開發和環境保護於一體的系列裝備。支持成立涵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儲運、服務等環節為一體的工程公司,加快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能源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太陽能產業壯大工程。推進千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建設,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大力推廣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應用。支持太陽能集熱器、光伏設備、逆變器、封裝、漿料等省內細分龍頭企業,通過併購重組打造品牌、做強做大。重點支持高效晶矽太陽能電池片、CdTe(碲化鎘)光伏發電玻璃的生產和相關設備製造,推動HJT(異質結)電池、TOPCon(鈍化接觸)電池關鍵製造設備實現自主生產。爭取千噸級太陽能等離激元利用示範項目落戶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氫能產業鏈培育工程。聚焦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設備製造,加快培育從氫氣制儲、加運、燃料電池電堆、關鍵零部件和動力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利用低溫氫燃料電池產業區域先發優勢,形成廣州-深圳-佛山-環大灣區核心區車用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基於在SO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解質隔膜片等核心零部件製造方面全球領先的優勢,布局建設以SOFC為核心的清潔高效發電產業集群。結合省內煉廠分布,合理規劃沿海城市加氫站布局。整合利用省內大型化工氫源,提升低成本氫源供給規模化水平。積極推進富餘核電和可再生能源制氫,拓寬氫源渠道。依託中廣核和中集集團推進低溫液氫設備、高壓儲運、低壓固態儲氫產業建設。推廣高溫燃料電池冷熱電三聯供應用示範,支持建設大型民用液氫示範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應急管理廳、國資委、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統籌規劃垃圾焚燒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項目開發,健全城鄉生活垃圾、農林廢棄物、畜禽糞汙收儲運集體系。加快全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推進生物天然氣開發,推動實施珠三角大型餐廚垃圾制氣-有機肥多聯產示範項目、農村種養基地生物天然氣和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支持生物天然氣併入城鎮燃氣管網。依託省內研究機構著力突破多種原料混合高產發酵、幹法厭氧發酵等關鍵技術,支持生物質預處理、氣化、制氣、提純等相關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智能電網和先進儲能應用工程。實施大灣區智能電網重點工程和示範項目,推進人工智慧與電力領域深度融合,擴大輸電線路新材料新技術應用,提高全省電網側、用電側的智能化水平。依託廣州、深圳、珠海等產業平臺和研究中心,重點發展智能電網基礎裝備、電力專用晶片、智能傳感、電力機器人、輸變配工程集成、儲能及智慧能源系統等產業。推動電網側儲能布局,推進電源側火電聯合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儲能」發電系統建設,鼓勵用戶側儲能電站和智慧樓宇建設。支持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加強電力大數據、能源工業網際網路、電力全域物聯網、電力網絡安全等裝備及系統研製;推進智能電網關鍵材料、核心部件、設備集成,以及先進儲能中的充放電、通信裝置、系統管理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製造。(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充分發揮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行動計劃的部署,明確本地區、本部門目標任務和實施路線圖,強化責任落實,做好跟蹤服務,推動行動計劃順利實施。(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規劃銜接。將行動計劃內容納入正在編制的「十四五」全省能源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能源基礎設施規劃等,加強規劃引領和統一布局,儲備落實新能源開發和產業項目。同時做好與「十四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國土空間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及其他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配套落實地林海等資源。(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林業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政策扶持。落實國家有關新能源開發的稅收優惠、補貼等扶持政策。對新能源項目審批建立綠色通道,優先安排海上風電、地面光伏發電以及垃圾等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用地用林用海。統籌好現有財政資金支持省能源實驗室等公共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製、支持企業對硬核「空白」技術的研發。研究完善綠電交易機制。鼓勵金融創新,推廣綠色金融,積極發揮省產業發展基金、省創新創業基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通過重大人才工程廣納新能源創新人才,支持省內高校加強新能源關鍵領域學科建設,支持新能源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建實訓基地。(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地方金融監管局、能源局,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做好跟蹤評估。積極跟蹤新能源產業發展情況,定期對行動計劃推進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檢查行動計劃落實情況,分析行動計劃實施效果,及時查找和解決問題。對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實施動態管理,及時建立和更新名錄清單,完善推進機制,保證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順利實施。(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能源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相關焦點

  •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力量,對我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實現跨越發展至關重要。《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大戰略部署。
  • 新能源裝機超102GW!廣東發布新能源發展5年行動計劃!(一圖+原文)
    《行動計劃》目標:  1、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太陽能等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建設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省內差異布局的產業集聚區,助推能源清潔低碳化轉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 王志軍副部長《經濟日報》撰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力量,對我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實現跨越發展至關重要。《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大戰略部署。
  • 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經濟日報》撰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建議》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指明了「十四五」時期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方向和重點領域,既要優化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的產業,也要前瞻性謀劃布局一批新產業。
  • 連雲港市「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本規劃主要闡明連雲港市「十三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總體要求、發展重點、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市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堅持集約集聚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要素、資源、人才等有效集聚和供給,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加快形成創新經濟集群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促進全市範圍內重點產業的聚集發展。
  • 廣東省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數字經濟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搶抓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提速建設的發展機遇,促進數位技術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 《廣東省發展現代輕工紡織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
    《廣東省發展現代輕工紡織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政策解讀 http://www.texnet.com.cn/ 2020-10-10 09:45:40 來源: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網站
  • 「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浮現,後續機會在哪兒?
    二是主要發達國家均極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國需直面國際競爭。在全球共同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過程中,所有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都在加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此同時,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發達國家為維護現存的產業鏈優勢,並保證其未來的競爭優勢,必然會加大對技術轉移、跨國投資等方面的規制性措施的調整力度,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發展環境將會趨於不利。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要以科技創新為源頭,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形成創新經濟集聚發展新格局。堅持人才興業。人才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資源。
  • 我國將擴大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林露)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旨在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擴大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政策包」效應幾何?
    此次《指導意見》將包括推動關鍵晶片技術攻關等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與創新疫苗等在內的生物產業、支持工業機器人生產等在內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加快大尺寸矽片突破等在內的新材料產業、加快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研發等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加快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建設等在內的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智慧農業等在內的節能環保產業、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視頻基地等在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 《2021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在深發布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31...
    原標題:《2021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在深發布中國數字經濟規模31萬億元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11日訊(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記者 袁靜嫻)11月10日,《2021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在深圳正式發布
  • 為戰略性產業集群「換擋提速」
    製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之一在於提升其在產業價值鏈的地位。在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價值鏈中,廣東製造的新坐標在哪裡?答案愈發清晰:中高端。  「十三五」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產業層次不斷提升,日益成為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領域。
  • 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齊頭並進 徐州賈汪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
    記者 蔣新會在今年4月,徐州賈汪區委、區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構建具有賈汪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培育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電子與ICT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形成具有賈汪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更深層次融入淮海經濟區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
  • 江蘇智慧財產權保護聚焦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
    江蘇聚焦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推進智慧財產權強企行動計劃,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訓工程,築牢保護機制,厚植智慧財產權沃土,為產業及企業創新賦能。近年來,針對智慧財產權產出質量不高、企業主體意識和能力不強等問題,江蘇積極推進智慧財產權強企行動計劃,支持一批企業和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價值專利培育示範中心」,打造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去年,全省新增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57家、優勢企業174家,高價值專利培育等3項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 謀劃製造業提質增效 廣東推動產業集群再升級
    2019年11月,廣東召開全省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實施《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啟動實施「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六大工程,培育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全國率先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和產業保護區塊。
  • 長春經開區搶佔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
    近年來,長春經開區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將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瞄準了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招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與此同時,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大數據產業發展也取得順利進展,幾個項目即將落地。立足傳統優勢瞄準新能源汽車力促轉型升級「比克(長春)項目計劃在興隆綜保區建設以動力電池為、主涵蓋新能源整車生產的產業園區,建成後可實現產值270億元。」
  • 我省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要「來電」
    會上介紹,這是我省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促進全省經濟轉型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侯秉讓介紹,山西是我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長期以來為國家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山西作為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努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 廣東吹響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集」結號
    近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農業農村廳、能源局,陸續發布了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為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等20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於產業集群培育的總路線圖早已繪製。
  • 廣東陽江市:產業集群發展駛入快車道
    6月6日,廣東陽江市舉行了2020年招商推介大會暨重大項目集中動工、竣工活動,重點項目涉及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生態旅遊、新基建等領域。  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來,陽江緊緊圍繞打造千億元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和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的產業布局,以及五金刀剪、紡織服裝、旅遊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本次籤約動工和竣工的188個項目中,產業項目佔比在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