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變真難料,吾痴只自嘲——《責子》·來自陶淵明的調侃

2020-12-12 寸心流水知

責 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普通人也好,達官貴人也罷,除了滿足基本需求之外,最為關注的問題恐怕就是怎樣才能活得開心了吧。古代也好、現代也罷,都有貧富之分,都有美醜之分,古人也有古人的難,古人也有古人的不開心,他們也會面對生活的艱難和苦難。當面對這些的時候他們中也會有人吼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老子不高興就不幹了這樣耍大牌的詩句。可是,不管是我們還是古人,不稱意的時候多了去了,不可能每個人都老子不高興就不幹了。大多數人還得繼續面對生活的各種艱難和苦難。自嘲,作為一種處世方式,為淡化、化解因這些艱難和苦難帶來的煩惱打開了一扇奇特的大門。

古代的詩人的作品,內容除了體諒勞動人民疾苦、批判統治者的罪惡、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外,他們也會調侃自嘲,他們也有幽默的一面。

這首《責子》,要從作者的另一篇作品說起——《命子》。(「厲夜生子,遽而求火。」估計陶淵明也不帥,加上自己頭上長了癩瘡,夜裡孩子一生下來,便很急切地找火把要去看看有沒有遺傳這些不良基因。)《命子》一詩共有十章,前六章歷述老陶家先祖功德,以激勵兒子繼承祖輩光榮的家風;後四章旨在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誡勉,希望他將來好好讀書,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全詩言辭懇切,感情厚重,表現出詩人對兒子的希冀之切。說通俗點,就是望子成龍。

陶淵明寫《命子》的時候,只有一個孩子。後來,當兒子一個又一個出生,他成為「五男兒」父親,看著一個比一個不成器的樣子,便開始有了新的煩惱。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傑作,陶淵明在《責子》這首詩中以調侃自嘲的方式將「五個傑作」逐一展示給我們。

我老了,兩鬢白髮,身體也不再結實,臉上也生出了許多皺紋。要想再生育,明顯已經不可能了。老陶家的未來,還得指望這五個寶貝兒子。雖說吧,家裡有五個小子,可是就沒有一個喜歡讀書的,都跟讀書有仇一樣。阿舒已經十六歲了,非常懶,從古至今,在懶惰這方面沒有人能與他匹敵。阿宣也快十五歲了,也是不學無術的樣子,整天沒個正行。阿雍、阿端是雙胞胎,也都十三歲了,竟然連6+7=13都不知道。(簡直就是左手六,右手七……)年齡最小的那小子也快九歲了,整天只知道吃零食。老天既然把這五個寶貝兒子給了我,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我還是喝我的酒吧!

調侃完,咚咚咚喝完瓶中酒,詩人依然對五個小子愛得要死!至此,一副操碎了心的老父親形象就這樣躍然紙上。

本文標題「世變真難料,吾痴只自嘲。」出自陸遊《自嘲解嘲》。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再睡一覺。

自嘲,是最善良、最高級的幽默,但若只嘲別人不嘲自己,就成了尖酸刻薄。

相關焦點

  • 一首《責子》,看出陶淵明最高級的幽默和自嘲
    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可謂是古代文壇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飲酒》、《雜詩》系列成為人們競相傳頌的經典之作,連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都是他的鐵桿粉絲,他的作品看似文樸實無華,文字不經雕琢,字裡行間卻透露著一種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
  • 由陶淵明《責子詩》中的嘆氣想開去
    可這些孩子也個個不好學,於是陶淵明四十多歲時又寫了一首《責子》。《責子詩》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 古詩詞:「罵」兒子「罵」出哲理,舍陶淵明外還有誰
    我們來看一首陶淵明趣味盎然的「罵」兒子的詩——《責子》。《責子》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而快九歲的阿通,整天只想著去找梨子與慄子。如果真是天意如此,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還是喝酒吧。都說「子不教,父之過。」自古以來,掛慮於兒女前程是人之常情。作為大詩人、大文人的陶淵明,自然免不得從「紙筆」的角度來訓教一番自己的子嗣。
  • 陶淵明最幽默的一首詩,把五個兒子罵了個遍
    雖然他傳世的詞都是殘句,但於幽默搞笑間調侃諷刺,可謂世無二人了!其實古代很多文人騷客都或多或少有些幽默的天性,如蘇東坡逢人必調侃一二,甚至連李白都有調侃杜甫的幽默之作:「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可見文人天性爛漫!而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一首幽默之作。
  • 小毛每日讀詩詞之陶淵明篇
    責子 陶淵明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有時,人生就需要像陶淵明一樣自嘲的人,看清生活以後依然熱愛,「雲消雨霽,彩徹區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芳飲露。」快意,暢然,逍遙,了無羈絆和牽掛。一卷《述異記》看完,方知世上千奇百怪者如斯有趣,其間不少記錄與晉人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抵世上人皆有織夢之心,只無圓夢之力,因而反覆感慨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澄懷園語解說(89)責子貴慈祥 期望休甚切
    二兒陶宣俟,小名阿宣,正處在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十五歲,而不喜愛文章學術。三子四子雙胞胎,三子陶雍份,小名阿雍,四子陶端佚,小名阿端,已經十三歲了,竟然不知道數字六與七的算法。小兒陶通佟,小名阿通,接近九歲,只知道尋找梨果與板慄來吃。天生命運如果就是這樣,那就喝光面前這杯酒吧!
  • 3首「責子」詩,滿滿是老父親的愛
    【臨其詩境】三首詩的一個共同點是他們的模仿對象,模仿的都是陶淵明的一首《責子》。關於《責子》的賞析我也會在最近兩天裡更新,可以算是「罵兒子」詩篇的鼻祖了,更何況又出自陶淵明這種傳奇性的詩人,感興趣的朋友請可以多多關注呀。
  • 詩詞界的兩位極品老爸——陶淵明的《責子》與李商隱的《驕兒詩》
    面對自己不爭氣的兒子,生出層層擔憂的,比如陶淵明,於是,他把對兒子的不滿,化作一篇《責子》: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 讀完這首詩,你會發現陶淵明竟然是這樣的人!
    讀完這首詩,你會發現陶淵明竟然是這樣的人!今天我們來讀一讀陶淵明的詩,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東晉詩人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鼻祖,是隱士詩宗,他流傳下來的作品有陶淵明和李白兩位都是大師級詩宗,也都喜歡喝酒作詩。與李白不同的是,風格不同,陶淵明借酒不顯狂傲,而是詼諧幽默。且先欣賞陶淵明所作的一首詩。責子晉·陶淵明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 陶淵明一首《責子》詩,沒太多責備,更像給自己找理由多喝點酒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聲名顯赫的詩人,當官雖然沒有當出名堂,但他的詩文在當時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歸隱田園後,更是每日裡與酒為伴,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田園詩篇。他在田園詩上的成就,即使是對於陶淵明的評價有欠妥當的南朝梁詩評家鍾嶸,也給他作了一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定論。
  • 楊焄:陶淵明的孩子們
    作者:楊 焄陶淵明寫過一首饒有趣味的《責子》詩,歷數膝下幾個孩子的種種不肖,「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看來平日裡個個都好吃懶做而無心向學。
  • 陶淵明將拳拳父愛寄托在《責子》上,表達了對兒子們的殷殷期望
    世人只知陶淵明的超然脫俗,歸隱田園悠然自得這種曠達心境,而不知其實他也是一位父親,對著自己的孩子有著殷切的希望,今天我們來,品讀一篇,陶淵明的作品《責子》。 這部作品應該是在陶淵明,當時是44歲的時候做的。
  • 陶淵明和他的5個兒子
    陶淵明曾經有過短暫的官場生涯,但是終究因為適應不了官場,不願意為五鬥米折腰而棄官歸隱田園,終日飲酒作詩,終成一代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自小就開始學習陶淵明的詩篇,即使是如此很多人對於陶淵明的了解也僅僅只是限於書本上關於陶淵明的人物簡介,那麼大家知道日常生活中的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嗎,知道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樣的嗎?
  • 陶淵明很有趣的一首詩,將5個兒子罵了個遍,令人從頭笑到尾
    而在這些詩詞中,我覺得最有趣的當屬陶淵明的《責子》,將5個兒子罵了個遍,令人從頭笑到尾。《責子》東晉·陶淵明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從陶淵明的詩來看,這些兒子是又笨又懶又貪吃還不愛看書,可以說作為老父親的他是操碎了心。此時的陶淵明已經是40多歲了,大半生已過,五個兒子都不成器,他的心中不可能不著急,所以才會有這麼一首《責子詩》。
  • 國學講堂:陶淵明是如何做爹的(原創作品)
    小兒子九歲,只知道貪玩戲耍,打棗找慄。陶淵明感慨自嘲地說,我大概只有這樣的命運,還是飲酒一杯聊以寬懷吧。不知道這首詩是陶淵明面對兒女,自斟自飲時有感而發,還是家中來客人,談到子女情況時的真情流露。單從「責子」為題看,大有子女不成器、恨鐵不成鋼的責備求全之意。
  • 5個兒子不讀書不爭氣,看陶淵明是怎麼對待的?
    一、5個兒子,一聲嘆息陶淵明快30歲時,沒有兒子,很焦慮。誰料很快天遂人願,他的老婆接二連三地,生下4個兒子,其中一對還是雙胞胎。第一任老婆去世後,陶淵明續弦,第二任老婆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陶淵明很欣慰,無後的擔憂算是徹底解決了。可很快,新的煩惱又來了。隨著5個兒子慢慢長大,最小的一個都9歲了,陶淵明也是近半百之人,他每日盯著這5個兒子左看右看,最後一聲長嘆,因為他終於無奈地發現,這5個娃,竟然沒有一個是讀書的料!堂堂大才子啊!5個兒子啊!
  • 陶淵明的兒子為何都智力低下
    陶淵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是一位既有才氣又有性格的文人,可是,他的五個兒子都是平庸之輩,且智力低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陶淵明平生淡泊名利,因恥於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他不滿現實,又無可奈何便常借酒澆愁,以致嗜酒成癖。
  • 陶淵明是否真的不為世俗所累
    杜甫舉例說其「責子」詩,指出陶淵明對五子之成器與否是非常掛慮的。可見,他雖然想不受世事牽累,卻仍然少不了舐犢深情,為五子不能出息而煩惱。清人楊夔生在《匏園掌錄》中說:「陶公終日為兒子慮,慮及僮僕、衣食、詩書,何其真也;將兒子貧苦、愚拙種種煩惱都作下酒物,何其達也。近情之至,忘情之至。」楊氏認為,唯其真,才有「終日為兒子慮」,也才有「責子」。
  • 陶淵明一首詩把五個兒子罵個遍,實則飽含父愛
    只可惜,這五個兒子不太成器,與陶淵明的期許相差太大。 一氣之下,陶淵明作詩一一批評,是為《責子》: 責子 晉·陶淵明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