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明朝政府清丈土地,統一畝制增加了朝廷財政收入

2020-12-05 百家號

洪武年間明朝政府清丈土地,統一畝制增加了朝廷財政收入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土地和賦役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歷代開明君主,都非常重視土地和賦役方面政策的制定明朝的萬曆皇帝也不例外。當時,在明朝內部>地主官紳勳貴的兼併土地現象非常普遍。王室勳貴籌佔有太量的莊田例如,以誰禪取得皇帝信任,在內閣達二十一年的嚴嵩,在北京附近有莊田一百五十多所。這還不算,又在南京、揚州廣置良田房產,而他的原籍袁州一府四縣的土地,十分之七被他侵佔。另外像一手提拔起張居正的首輔徐階在松江佔田達六萬畝,江西安遠等地也有不少土地歸他所有。

土地兼併和賦役負擔的不平均給統治階級帶來危險——豪強兼併,民貧失所。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為了解決這個癥結性問題萬曆六年十一月,皇帝下令在福建首先試行淸丈田糧。萬曆皇帝在諭旨中說:「因為播雄田糧不均,百姓受累,命令撫按按實際情況清丈土地。」福建淸丈完畢,淸丈出隱瞞逃稅田地二千三百多頃,成效顯著。於是張居正會同閣臣申時行等決定,把福建丈量法推行到全國各地。萬曆皇帝批准了這一決定。頒發「清丈田糧八款」,對清丈的日期、清丈田畝面積的計算方法和清丈經費等方面的問題做了具體的規定。

清丈全國土地,只在洪武年間有過一次。那時,明朝政府普遍丈量土地,編制了魚鱗冊,詳細記載每鄉每戶土地的畝數和方圓四至,並且繪製成圖。明朝政府就根據黃冊和魚鱗冊來限制人民的遷徙和進行陚稅徭役的剝削,豪強富戶隱匿土地和戶口的情況也相對減少了。萬曆清丈是繼洪武清丈之後第二次全國規模的田地稅糧清理工作。淸丈全國土地,包括勳戚的莊田和軍屯地在內,阻力之大是可輯面知的。為了淸丈工作的順利實施,萬曆皇帝頒布清丈令,對敷衍塞責的地方官嚴懲不貸。松江知府閻邦寧、池州知府郭四維、安慶知府葉夢、徽州府拿印官同知李好問等。對清丈田糧持消極態度,萬曆皇帝追究下來,這些官員愛到停俸戴罪管事的處分,責令他們將功補過。建德縣豪民徐宗武等人阻撓丈量土地,萬曆皇帝立即下令通令全國,命令豪民徐宗武等將九年拖欠的錢糧追奪還官,並對包庇豪民的鐓寧兵備道程拱辰,給予停俸戴罪督責丈量的處分。

在朝廷的強大政治壓力下,從萬曆八年到萬曆十一年,清丈工作在全國各地陸續完成。清丈土地以後,由於土地有了準確的數字,賦稅也就有了固定的定額。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從前稅糧負擔不均的狀況。對有糧無地的百姓無疑是有好處的。清丈清出了不少從前豪紳富戶隱匿不報的田地。這樣一來,又使政府所控制的承擔稅糧的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以浙江衢州府西安縣為例,清丈前,田地缺額,稅糧沒有著落。清丈後,查出不少隱匿不報的田地,這樣來,不僅補足了原來的定額,還多出田地百多頃。山東通過清丈,新增民地三十六萬三千多頃、屯地二千二百多頃,較原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類似這種情況,全國還可以舉出好多例子。

清丈土地前,北方畝制混亂,在清丈過程中,首先統一了畝制,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這就徹底改變了從前那種大黹、小畝相差翁殊的十分不合理的現象。南方地區則實行官由、民田稅糧科爾一充化。一萬曆清丈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從當時各地官員向朝廷提交的清丈報告中看出,承擔賦稅的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是毋庸置疑的,很大程度上使豪強地主得到抑制,大大增加不政府的財政收入。

清丈田糧,是萬曆新政經濟方面最重大的改革之一,張唐正的開源節流雙管齊下的理財思想的宗旨在這裡又一次得到最好的體現。清丈田糧是以萬曆皇帝的名義進行的,然而瘢麇芷的勸績卻是不可抹煞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萬曆皇帝的思想是多麼前衛的。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財政收入是怎麼壓垮明朝的?
    從財政角度講,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業稅收足夠維持帝國運轉,不再需要對外擴張,維持穩定成為王朝的統治目標。僵化的明朝財政明朝的財政制度足夠僵化,但也足夠穩定。收入基本只依靠農業稅,沒有多大上升空間。
  • 「一條鞭法」究竟是如何增加大明實力的?
    前言明朝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執行的「一條鞭法」究竟是如何增加大明朝的實力的?什麼又是「一條鞭法」,都說張居正當權十年,使得明朝萬曆年間推行萬曆新政從而使岌岌可危明王朝得以實現萬曆中興。一條鞭法先說一下「一條鞭法」的具體內容,概括為四條:1、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賦相對均平。針對當時存在的佔地多者田增而稅減的情況,只有從清丈土地入手,才能做到賦役均平。
  • 「兩稅法」到「一條鞭法」看明朝財政與稅制變遷,為省錢絞盡腦汁
    據記載,洪武時期全國的耕地面積約為9萬畝,而田賦收入約為3228萬石,到了明成祖時,每年的收入預算更是只有不到2800萬石,據此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運算得知,明初的農稅只有3%上下,「三十稅一」。說完了農業稅,我們再來說說商稅。早在宋朝,我國便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活動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閒話經濟史之明朝數據之謎(耕地篇)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過一次全面的戶籍普查,編制了《賦役黃冊》,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其中包括家庭的土地信息。由於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洪武24年(1391年)又進行了一次戶籍普查,雖然人口數據並不靠譜,但土地數量的仍有參考意義,3.9億畝,較1381年增加了2000萬畝,邏輯上可以理解。
  • 土地財政是明治政府一塊巨大的收入
    引言: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地稅改革法令,以土地價格為標準,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徵收土地稅,以貨幣稅取代了原來使用的實物稅。地稅改革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明治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財政上的保障。
  • 「人文常山」從雍正推行「攤丁入畝」, 淺談兩千年的「人頭稅」歷史
    據《常山縣誌》記載:雍正六年,巡撫李衛命知縣王瑋協同縣丞董懿,清丈全縣田、地、山。計有熟田164873畝,熟地35637畝,熟山43191畝,熟塘4281畝,熟麻山9922畝,官田109畝,官地13畝。
  • 都知道唐朝很強大,可你知道它的財政收入是多少嗎?
    稅收得國家財政的基礎,唐朝繼承了北魏至隋朝的政治和稅收制度並加以完善,最終在武德7年(624年)頒布「租庸調」制。租庸調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每戶授田100畝(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其徵收標準是:租:按南方農作物不同區分,北方繳納粟米,每丁2石;南方交稻穀,每丁3石,稻穀碾成米大約2石。
  • 明朝宗室和滿清八旗,哪個對朝廷財政造成的負擔更為嚴重?
    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到了後期可以說完全成為了依賴朝廷養活的社會「蛀蟲」,而且他們所耗費的錢糧可以說在兩朝財政支出中的份額絕對不小,那麼哪個對於朝廷來說負擔更重呢?明朝宗室早在明朝初年,為了管理皇族宗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便設立了大宗正院。
  • 明朝的財政狀況如何?財政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麼?
    屯田主要是軍屯,但永樂以後大量屯地被私人佔據,軍屯的收入也就急劇減少。民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但邊關一帶的土地也比較貧瘠,民運一般是將糧食從數百裡之外運到邊地去。後來這些負責民運的人也嫌麻煩了,或者是跑掉了或者是僱傭專門的商人處理這件事情。再到後來民運也行不通了,就不得不依靠中央財政撥款,拿著銀子到邊關附近買糧食再供應當地的軍隊。中央的財政撥款到最後佔了很大比例。那麼銀子從哪裡來呢?
  • 看王安石等四大土地改革家之土改史鑑
    綜述:從開闢阡陌封疆的增加田地供應,到遷都鹹陽的促進區域發展,再到分給田地的外來人口導入,統一度量衡的市場化做法……商鞅變法,時至今日也不過時。其中,方田均稅法: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其作用在於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
  • 分稅制改革降低地方財政收入 "土地財政"成首選
    在財政收入下降的同時,地方政府所要承擔的事權並沒有相應減少,這直接導致了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的不一致。  在現行的政績考核體系—以當地的經濟發展或GDP增長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之下,地方政府為了贏得一個好的政績,他們必然會千方百計去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增長。而在目前體制下,擴大地方政府收入的最好辦法就是「土地財政」。
  • 從馬爾薩斯陷阱的啟示上看明朝宗室對明朝滅亡的影響
    宗室對明朝財政的負擔洪武年間山西只有一位晉王,歲祿一萬石,但是到了嘉靖八年時晉王府中的郡王、鎮國、奉國、將軍、中尉共計2851位,歲祿八十七萬多。這只是晉王府的開支,其他王府(明朝實封秦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為)的成員更多。龐大的宗室歲祿是明朝財政的主要負擔,因此朝廷開始削減歲祿。
  • 張居正改革,加強了明朝的中央統治,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孔子64代孫孔尚賢每年進京朝貢時,騷擾驛站,強徵濫索,張居正聽後指出:即令是孔子在世,也必須守朝廷之法。如今後再敢騷擾,按律查處,並規定以後令他三年進京朝貢一次。經過整頓,取消了官僚們藉以拉幫結夥、強徵濫索的特權,減輕了交通沿線百姓的負擔,安定了民心,增強了朝廷吏治的威嚴,加強了明朝廷的集中統治權力。清丈土地是張居正抑制豪強地主,緩和階級矛盾的又一項改革措施。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強勢洋人的崛起(軍費開支,通常是王朝財政支出最大的一筆),如北宋遼金,或是內亂,如黃巾、安石之亂,帝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基本可以維持支出。不是說到財富和財富,要衣食都不是問題。但是這是明朝以來,整個國家的財政從中期開始就得到了硬支撐-期限。偶數如果軍費不算大(晚明另有所指),明朝的官俸王朝已經是歷代最低的朝廷,朝廷仍然經常不發薪水,經常用打折代替。這是什麼顏色?它是用來代替白銀送給官員的實物。最著名的是張居正元年領導的花椒蘇木哲人事件萬裡。
  • 同樣是民間經濟發達,為何宋朝遠比明朝財政充裕?
    宋朝的一年財政收入大概是多少呢?北宋仁宗年間,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在8000萬貫銅錢左右,神宗年間經過王安石的改革,朝廷收入增長迅速,達到了驚人的一億六千萬貫,按照當時一貫銅錢可以兌換一兩白銀計算,當時宋朝的財政收入是一億六千萬兩白銀。
  • 百城土地財政調查:溫州合肥土地收入為預算收入1.7倍
    01、「土地財政」的起源與運行機制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財政」幫助城市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是特殊環境下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但過度依賴模式不可持續關於「土地財政」的定義,學術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綜合各方表述,大體可以概括為:地方政府依託其對土地的壟斷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