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多地方的習俗中,大年初五要送財神。不過,財神並不是一個,而是好幾個,其中之一一定是美須髯的關二爺。很多人都考察過關羽變成財神爺的原因,但是至今也沒有統一的答案。
學者郭松義認為,關公之所以成為財神,與明清時代的晉商有關。明清時代的晉商,各行各業都有拜祖師爺的習俗,由於關羽是名氣最響亮的山西人,所以漸漸的把他尊為很多行業的祖師爺。
隨著晉商不斷向全國各地滲透,將這種習俗變成了習慣,最終乾脆將關羽變成了財神爺。不過,這個說法還是不夠精準。畢竟,這與關羽崇拜有關,不單是商業問題。關羽崇拜一開始並非將他視為財神,而是瘟神。
關羽被尊為忠義、信義之神始於南北朝,不過影響並不大。在關羽活動頻繁的荊州地區,關羽的忠義之名得以流傳,但是不至於達到全國範圍的影響。在唐代的時候,關羽崇拜更多是將他供為瘟神。大概是因為他的勇武吧。
在宋元時代,由於中原王朝屢次遭到外族入侵,對關羽的崇拜與加封不斷加強。關羽忠義的形象也慢慢蓋過了瘟神,變成了忠義、信義之神。甚至一步一步被抬高到了三界伏魔大帝的位置。
不過,這依然無法解釋,明清時代,為何關羽變成了財神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入手。中國商品經濟在北宋時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不過北宋以及南宋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所以商品經濟的發展是畸形的。
中國的商品經濟真正的大發展是明代的事情。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大量的白銀從美洲運送到歐洲。中國對外大宗商品茶葉、絲綢、瓷器等,貿易順差很大,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了中國。中國在明代實行了銀本位的貨幣體系。
明清時代,商品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如晉商、徽商等商邦逐漸興起。中國是儒家思想佔據主導的宗法社會,而並不是以契約精神為主導的商業社會。商品交換並不存在商業倫理與商業價值觀。
所謂的商業價值觀其實是從儒家思想中提煉了一些要素,雜糅而成。其中忠義、信義便是這種商業價值的核心。中國商品經濟其實是以信義代替了西方的契約倫理,然而從宋代到明清信義的代言人就是被神化了的關羽。
放大關羽的信義一面,於是形成了傳統中國的商業價值觀,從晉商開始興起,隨著晉商的商業帝國鋪向全國,乃至東南亞,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到近代的時候,西方商業倫理從通商口岸傳入中國。
科舉廢除、帝制結束,西方的商業倫理從表面上慢慢取代了信義為基礎的傳統商業倫理。不過,關二爺,作為一個符號一直保持了下來。尤其是他的財神形象,通過明清時代的商業力量加持,已經變成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難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