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日來,「印象南海」2020南海區原創書畫攝影精品展人氣旺。

■「朗朗讀書聲 」2020南海區全民閱讀活動啟動。

■潮人街舞SHOW,比賽選手展現動人舞姿。

「以前一到周末就發愁帶孩子去哪兒玩,現在好了,觀展、看演出、聽繪本,內容豐富到讓我們挑都挑不過來。」10月6日下午,正在南海區文化館欣賞「印象南海」南海區原創書畫攝影精品展的桂城市民陳先生對南海公共文化服務稱讚不已。
觀賞人流絡繹不絕的「印象南海」南海區原創書畫攝影精品展,是「幸福南海·文化共享」2020年南海區藝術四季活動第三季「秋·繪」的濃墨重彩之筆。去年起,作為廣東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南海再次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創新發展公共文化活動品牌「藝術四季」,每年新增精品文化活動近20項,讓市民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文化享受。如今南海年度舉辦藝術四季、公益夏令營、群眾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超過5000場。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了讓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更精準地惠及群眾,南海區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積極打造文化名片,同時開展文化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更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南海全面小康築牢文化根基。
文化內容持續創新一年四季好戲不斷
儘管潮人街舞SHOW已經結束好多天了,從廣州趕來參賽的「SPEEDSUC-CESSOR」隊隊員仍沉浸在當天熱烈的氣氛中。「比賽高手雲集,個個都亮出殺手鐧,還有國內多位重量級街舞大咖擔任評委,這一學習機會對學員成長很有幫助!」「SPEEDSUCCESSOR」負責人說。
一連兩天的街舞狂歡盛宴吸引了數百名來自廣州、中山、湛江、珠海、深圳等地的潮友在南海集聚,當中不乏POPPIN勁旅「THED.O.G.S」、省內知名HIPHOP團隊「大魂」等。賽場設在地處南海中心、人流密集的南海印象匯。沸騰的賽場在時尚節奏律動下化身為都市至潮能量場,讓市民直觀感受到了街舞的全新魅力,將正能量的街頭HIPHOP精神廣泛傳遞開來。
在2020南海區藝術四季活動中,潮人街舞SHOW只是重要活動之一。今年夏天,「舞動南海」南海區廣場舞大賽、「炫舞南海,SHOW我風採」校園舞蹈才藝大賽等輪番上演,「高雅藝術進劇場」舞臺藝術精品展演盛大開幕,佛山全民綜藝大舞臺(南海賽區)精彩亮相,一時間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熱浪。
「今年首次引入BEAT-BOX,邀請國內知名選手現場Battle。」南海區文化館負責人介紹,希望打造一個展示舞臺,讓市民觀賞到更多「新」「潮」的精彩演出,展現南海創新時尚的文化形象。
不僅是火熱盛夏,南海市民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到豐富的文化盛宴。以「春·頌」「夏·翩」「秋·繪」「冬·萃」四大篇章為主線的特色活動接連登臺,時刻被文化氣息包裹著的南海散發出另一種不同的魅力。
眼下的金秋毫無寂寥之意,反而充滿熱鬧喜慶的豐收氣氛。9月29日,「我心向黨」群眾歌唱展演總決賽上演,22組音樂愛好者獻上一場富有南海特色的視聽盛宴;同一天,「印象南海」2020南海區原創書畫攝影精品展開幕,120件美術、書畫、攝影作品以新穎語言,展示祖國、南海發展的偉大成就。
冬天是蘊藏生機的季節,戲劇曲藝花會、新年音樂會、「非遺瑰寶·南海家珍」民俗系列活動、藝術四季閉幕式匯報展演等將陸續與市民見面,在「變與不變」中豐富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篤定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強大合力。回顧今年春季,「抗擊疫情」原創藝術作品展演、「朗朗讀書聲」全民閱讀活動、「唱響南海」原創歌曲大賽、「樂韻南海」廣佛同城器樂大賽等,歌逆行者,頌守護者,贊奮鬥者,以澎湃歌聲和慷慨詩詞堅定了戰「疫」必勝信心。
南海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活動形式多樣,立足本土,注重原創,貼近熱點,創新不斷,希望廣大藝術工作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創作更多精品力作,講好南海故事。
文化品牌推陳出新激發民間文藝活力
構建「時常有歡樂、全年都精彩」的群眾文化生活日常,南海下足了繡花功夫。2014年前,桂城堅持多年舉辦桂城休閒時尚文化節,重點打造「燈湖周末」活動品牌,從街道文化站送戲下鄉起步,發展至群眾社團包辦專場晚會,雅俗共賞的粵劇、戲劇、歌舞融合在一個舞臺上。2014年起,南海區文化部門逐步擴大活動受惠面,將「燈湖周末」升級為「文化周末」,鼓勵各鎮街邀請區文藝團隊、八大家協會下基層,每個周末至少開展一次展演活動,這正是藝術四季的前身。
西樵西岸社區幹部區燕華還記得2015年時村裡舉辦綜合性文藝晚會的盛景。「工作人員逐戶敲門告訴村民時間地點,生怕大家不來。沒想到最後好評如潮,大家都說比電視上的更好看。」區燕華說,貼近生活、不居高臨下是演出最大的特點,「從我們辦活動經驗來看,只要是貼近實際的精品,一定會大受喜愛。」
每年過百場的文化周末,多年來培育了一批鐵桿粉絲。2019年11月8日晚,「品質南海·文化周末」文化惠民生·直聯暖民心文藝晚會在西岸上演,吸引700名群眾捧場。「對一個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的社區來說,這不是個小數字,在本地的村民幾乎全來了。」區燕華說。
文化唯有創新方能彰顯生命力。也就是從去年起,南海區文化部門朝著打造「全區最高水平的文化藝術盛會」這一目標再出發,創造性地推出藝術四季項目,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文化活動和場景讓群眾參與和體驗。相比文化周末,藝術四季一方面既保留了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活動的習慣,也增加新穎活動的創意和設計,聚攏了新鮮的人氣;另一方面,兼顧全年齡段群體,公共文化活動不再是只有一老一小的兩頭人群,越來越多年輕人被時尚的文化活動所吸引。
比如以「城鄉融合,全面小康」為主題的網紅音樂大賽徵集到超百首原創歌曲。不同年齡、各行各業的市民深入一線,通過藝術創作挖掘本土文化。歌聲中有南海鄉村振興的故事,有奮鬥者前進的足音,有描摹南海高質量發展的願景,有對這座城市的深沉熱愛。
系列活動不僅起到了讓群眾欣賞藝術的效果,更起到了為文化市場「點火」的作用。如2019年「南海農行杯」廣場舞大賽、2020年「南海農行杯」夢想星舞臺活動,連年冠名辦賽,群眾爭相報名,體現其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群眾受益的宗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海不斷讓文化市場擦出火花,吸引市場力量加入,共同參與挖掘南海巨大的文化寶藏,推動文化市場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時尚新穎的文化活動,改變了市民對公共文化的傳統認知,得到了市民的口碑讚譽,也為南海群眾文藝創作提供了有利條件。正因為有文化周末與藝術四季的傳承發展,有南海文化人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南海群眾文藝之花得以絢麗綻放,滿園飄香。
2019年,南海文藝大繁榮大發展,湧現一批有豐富內涵和地方特色的群眾文藝精品。全區文藝創作展演獲獎577項,其中國家級40項、省級324項。獲評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的《窮孩子富孩子》全國巡演,並廣受好評。
服務方式更迭換新資源配送更加精準
文化品牌推陳出新,文化內容持續創新,文化服務方式也在不斷更迭。有了精彩的文化節目,如何讓這些文化活動更讓人知曉,即可達性,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南海充分利用雲計算技術,對各類數位化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達到資源共享目的。
以往,「參與率低、設施利用率低」曾是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通病。從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到各鎮街文化站、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南海公共文化設施齊全,年度活動超過5000場;但文化場館與市民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公共文化服務與市民文化消費存在落差。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活動的知曉率,使公共文化服務切中市民消費需求?去年底,作為年度十大民生實事之一的公共文化平臺「南海文化雲」正式上線。平臺匯聚了南海區各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所有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區級文化館和各鎮街文化站、各大博物館和藝術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公共文化資源。各鎮街互聯互通,市民足不出戶,便可以知曉上述所有公共文化場館的活動。
有了「南海文化雲」,市民尋找文化服務,就像逛淘寶一樣,只要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進入視窗,看中哪項即時「下單」。想參加講座比賽和觀看演出都可在平臺預訂,也能通過平臺連結到全區所有文體場館資源,或預約古村導賞、教畫畫、講故事等專才服務。對於文藝社團而言,「南海文化雲」還是一個才藝展示的平臺,可以實現文友招募。
疫情期間,「線下關門、線上開花」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景觀,印證了南海文化雲作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總平臺」「主陣地」的意義與價值。所有線下服務停頓之後,重要公共文化機構紛紛上雲展現各自獨特的服務,安排工作人員更新內容、與市民互動,做到服務不缺位、精彩不間斷,讓市民找到了精神寄託。
南海區圖書館為廣大讀者提供多種類型的數字資源訪問,讀者在線上就可以讀書看報、收看網絡公開課、查閱科研資料,參與「來桂花樹下,我講繪本給你聽」等閱讀活動,開創了「以『讀』攻『毒』」的全民閱讀線上新風景。南海區文化館發起「疫情防控——南海文藝人在行動」公益活動,召集文藝人發揮各自所長,將面對面的藝術普及培訓課程搬到網上,深受追捧。南海區博物館利用VR技術開設「微展館」,金牌講解員帶著大家足不出戶全景式參觀博物館,出現了博物館關門、展覽卻看不完的景象。
「疫情期間公共文化服務出現的新現象,必將對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產生深遠影響。最重要的影響,是促進全社會對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疫情時期的特殊性凸顯了網上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但公共文化服務的數位化網絡化並不是因為有疫情這樣非常的時期才需要。」南海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南海將以此為契機強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
「未來,各鎮街舉辦了多少場文化活動、每場活動上座率怎樣,老百姓更喜歡什麼類型的活動,場地設施利用率如何,都可以通過數據統計進行分析。大數據能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提供依據,用以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決策能力。它決定哪些產品有資格進入全區公共文化配送系統,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端菜』向百姓『點菜』提檔升級。」該負責人表示。
文/珠江時報記者蘇綺玲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