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乞丐,一邊乞討一邊唱著興辦義學的歌謠,路人只當做笑話看,這怎麼可能?讓人免費上學,這個人是傻子吧?這個乞丐歷經艱辛,「瘋瘋癲癲」,三十年後,辦成了三所義學校。他就是千古乞丐——武訓。
馮玉祥曾親自收集資料,撰寫了《武訓傳》。在我年齡不大的時候,曾在一本舊雜誌上看過介紹武訓的文章,可謂感人至深。
民國時期,武訓成為一個楷模,他的影響力可謂至深:
辛亥革命以後,人們對武訓先生的行動及精神推崇備至,武訓獲得了更為廣泛的讚譽,他被譽為普及教育之先導,私人興學之表率,中國教育事業的楷模。蔡元培、黃炎培、鄧初民、李公樸等民主人士,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馮玉祥、張學良、楊虎城、段繩武、張自忠等軍界人物,陶行知、鬱達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讚頌,或題辭紀念,或為以武訓為名的義學捐款。
據說:民國時期某中學的一次歷史考卷中有這麼一道題目:說出你最崇拜的歷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有不少學生答武訓是他(她)最崇拜的人。
武訓為了興辦義學,可謂是進入一種「道」的境界。
為了興辦義學不被家室所累,武訓終身未娶,是被載入正史的乞丐第一人,青史留名。
武訓的生平簡單來說,也就這麼寥寥幾句。
可是,故事並沒有完。
1951年,借著電影《武訓傳》的由頭,周揚、江青等人對武訓的事跡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查,將武訓貼上政治標籤:「政治上反人民,思想上反歷史,文學上反現實主義。」
……
武訓最終被「平反」,他依然是青史留名的千古奇丐。事實是磨滅不了,抹殺不了的。
今天,我將《武訓傳》的電影找了出來,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我只是看了一個開頭。
開頭中,一個女老師說:我們的時代進步了,窮人解放了,大家都能上得起學了。
這是事實。
想到這部電影之後的遭遇以及武訓的遭遇,有種別樣的感覺。
總之,時代在進步,我們在當下享受著前人沒有享受過的幸福。
多一份珍惜,多一份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