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近日網上有這麼一則新聞,內容新聞不長,讀後卻讓感到心酸與無奈,極不是滋味。事情是這樣的:上海有位年輕的媽媽晚上去跳河輕生,原因竟然是在輔導作業時和孩子發生衝突,越想越惱火,最後一氣之下就想不開,連夜去跳河。被救時她還不停地說,「不要救我,我真的是太累了!」
好一個「累」字了得,真是「說也說不清楚」,其實,這也是眾多家長們的心聲。輔導孩子作業一般「累」是常態,只是這種「累」並非只純體力上的累,是心身俱疲,欲說還休的「心累」呀!這種累還往往把家長送至強弩之末,稍有風吹草動就如最後一根壓倒駱駝的稻草。所以,還有輔導孩子作業「得心梗」、血壓升高,形形色色的雞飛狗跳……
或許孩子的不滿或反抗,處處依賴別人,都會讓媽媽或爸爸滑落於崩潰之邊緣。類似的極端個例不時有之,如:生氣孩子作業不認真,爸爸一怒之下就把孩子丟在火車站;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他媽媽竟把孩子棄之門外,警察來了也不開門;還有孩子才讀一年級就不願上學,寶媽大熱裡帶其徒步走了9公裡,靠撿破爛買礦泉水……
這些極端個例中的父母,我們「哀其脆弱」,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以「非理性」的方式、極具衝突性的情節,再次將家校矛盾的難題拋了出來。
好在跳河年輕媽媽最終得救了,也無大礙,並沒有釀成什麼大禍。老師布置作業本是為了孩子好,家長輔導作業也是為孩子好,查缺補漏,夯實基腳。
在「為了你(孩子)好」這點上,家校共建共育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而且在輔導(督促)孩子複習、預習,做作業的問題上,很多時候家長不得不充當「家長、老師」的雙重角色,但又由於自身的專業能力,於是,寫作業、看書(背書)就基本成了常規導火索,父母和孩子間的學習矛盾每天都有可能觸發。
加之有學生的依賴性太強,從小沒經過多方培養,包辦過多,動手能力太差,一遇問題就高喊「媽媽(老爸)」……一天下來,當媽的耳朵都出老繭了,滿腦子給兒女「救火」,一周、一月下來,「恐輔症」就煉成了,如何不會崩潰?
無論是疫情期間的網課還是平時的作業輔導,老師也只是希望家長能幫忙監督孩子,檢查作業,以便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初心雖好,只是在具體的落實上,不少家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除了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還要分出精力去輔導孩子學習,尤其實力不夠呀。
倘若時光可以倒退,有多少父母不會這樣從小貫著孩子,怕吃學習的苦,或因小學太容易,不把好的學習習慣當一回事;也可能因小學低年級的內容簡單,動不動就全程「輔導」,手把手地教……而沒注意到,這些都是孩子懶惰、自主學習能力差的背後推手。
對待孩子的基礎學習,特別是低年級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應該在家(離開學校後),在學習習慣、查找工具書(教輔資料)等方面推一把(輔導)。而另一些課本知識的學習,則更多應來自老師的專業教導。或許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些被孩子作業「逼到崩潰」的爸爸媽媽可能就會減少一些。
還有以身示範也很重要,小時候媽媽就在一旁做針線活,我們老老實實在煤油燈下做作業;現在某些爹媽,往往只在一旁玩手機、看電視,甚至打麻將、撲克,這不是陪伴,這是帶壞樣。真正的陪伴應該在一旁看書,寫作,或檢查學生作業。
我們那個年代,父母大多數是文盲,怎麼輔導?我身邊現就有這位一位老人,帶幾個孫子(相當於留守孩子),他自己也是小學畢業,偶爾做小學二年級的題都感覺困難,還每天手把手地教孫女們,還偶爾會教錯。說過他多少遍仍改不了——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找到答案,或只輔導他們不會的,別每道題都「教(灌)」……
當然,對孩子學習成績要求高的家長,不用老師強調,他們也會在背後默默努力。但對於孩子的學習,大人事事都出手幫忙,處處都熱心輔導的,不是過度「用力」就是出招「無力」,往往會得不到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