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市官渡鎮竹聯村,「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村民幸福指數節節高。(瀏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王 晗 易萬裡 劉 帥 李 俊
入戶村道平坦乾淨,池塘溪水清澈見底,田疇阡陌瓜果飄香,農舍庭院花香四溢,鄉風民情和諧淳樸……冬雨初霽,隨意打卡長沙任何一個村莊,瀰漫的是靈魂,行走的是詩意,流淌的是鄉愁。
既有「顏值」,又有「氣質」。近年來,長沙市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政府、集體、農民同頻共振,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春天,也在這裡駐足。
尤其是今年4月以來,在這方美麗鄉村的巨大捲軸上,「美麗屋場」的點睛之作,再次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129個「美麗屋場」的創建,激發了鄉村發展基因,澎湃著田野內生動能,一幅幅水清、村淨、景美、民富的鄉村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政府主「導」:謀篇布局引春風
環境也是生產力。望城區白箬鋪鎮的實踐,展示了美麗鄉村的「美」和「力」。
俯瞰望城區白箬鋪鎮光明村夏家灣美麗屋場。範遠志 攝
屋舍儼然、炊煙嫋嫋、雞鳴犬吠、石橋垂柳……高標準規劃、連片式建設,白箬鋪鎮在光明、黃泥鋪、金峙、大塘、勝和五個村範圍內集中打造了以新農村建設為核心、以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為兩翼的「光明大觀園」。
弘揚家風的闋家灣、紅色教育的趙家新屋、友義仁愛的長塘屋場……千姿百態的大觀園裡,處處皆畫,步步皆景。
美麗屋場的「美麗磁場」,引來發展的「源頭活水」。貝拉小鎮、松鼠谷、雲開生態莊園等18家旅遊休閒企業投資落戶,親子旅遊、研學教育、勞動實踐走進田野,景區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相輔相成。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黨的十九大報告勾畫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諸如白箬鋪鎮的長沙鄉野間燎原般蔓延。
在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蔚看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修課」,更是關乎400多萬農業人口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答題」。
為此,長沙結合實際推出了特色「選修課」,祭出了治廁、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風的「五治」組合拳,打造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沙樣板」。
高站位帶來高立意。三年來,長沙市密集發文,從頂層設計的高度謀篇布局、排兵布陣。
2018年,意氣風發開新局。《關於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接連出招,以關鍵少數為突破口,抓機制理順、抓示範建設,夯實工作基礎。
2019年,鬥志昂揚攻堡壘。《關於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2019—2020年全市農村戶用無害化廁所改(新)建工作方案》《2019年全市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方案》步步推進,以點帶面,農村「五治」深入推進、全面開花。
2020年,信心百倍展新顏。以「生態優、村莊美」為主題,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長沙市紮實推進「美麗屋場」創建工作,構建起了適應不同類型農村需要、運行穩定可靠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體系。
「長沙是省會城市,也是全省唯一一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示範市。」長沙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鄒春林認為,長沙農村「五治」工作的坐標是「對標浙江、示範全省」,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清潔村莊,力爭創建3個以上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市區)、1個全國農村住房建設試點縣(市區)。
於是,長沙形成了市級高位謀劃、縣級統籌組織、部門聯動支持、鎮村主抓落實、村民廣泛參與的「美麗屋場」創建工作格局。
望城區組織區領導辦點、街鎮黨委書記蹲點,黨委書記擔任「一線總指揮」,每月對「美麗屋場」創建點進行督查;長沙縣建立「周報告、月督查、季講評、年考核」的工作機制,實行「兩圖三表」掛圖創建,將「美麗屋場」創建納入對鎮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對工作不力的進行約談和問責;瀏陽市把「美麗屋場」創建列為「黨建+微網格」工作的主要內容,建立黨支部聯點機制,充分發揮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寧鄉市成立3個工作指導組,分片包幹對38個「美麗屋場」進行全方位指導和幫促。
在此基礎上,長沙市、縣兩級堅持整體謀劃、整合資源、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眾投共建機制,共計安排「美麗屋場」創建資金4.1億元。
作為一項惠民生、得民心、順民意的民生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打基礎、增後勁、利長遠的發展工程,長沙市把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的「春風」,引向了廣袤田野,兌現了讓廣大農民樂享美麗生態、悅享美好生活的初心。
集體主「業」:精準施策接春風
特色也是創造力。寧鄉市大成橋鎮鵲山村御風而行,探索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鵲山模式」。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鵲山村創新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全村4205畝農田經營權集中到土地合作社,再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和旅遊農業。
一方面,產業集中連片發展,打造1100畝生態種養基地、300畝水果採摘基地及400畝蔬菜種植基地為重點的生態效益型特色產業基地;一方面,推進「五治」改善生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聯動。由此建立的「命運共同體」碩果纍纍。
2019年,鵲山村集體經濟實現從2014年的負債213萬元到創收88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萬元提高到2.9萬元,奏響了一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協奏曲。
近年來,長沙市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抓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長沙特色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堅持向深化改革要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集體經濟發展機制。
——堅持向模式創新要發展,各區縣(市)對集體經濟形式加強統籌,各鄉鎮針對各村的實際加強具體指導,各村結合實際情況,在選擇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上量身定做。
——堅持向市場經營要發展,發揮村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進一步釐清集體經濟組織與村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關係和集體經濟組織與土地合作經營組織的關係。
「三水同治」成效獲國家部委共同推介,農村垃圾分類減量成為全國先進典型,「廁所革命」力度進度全省領先,片區綜合整治成效明顯……鄉村動起來,環境美起來,高顏值的村莊儼然一座座「金山銀山」,不斷帶來高產值。
新風新貌、再創新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好環境帶來好生態。通過引入國資、民資、外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旅遊+村級集體經濟」「文化+村級集體經濟」「健康+村級集體經濟」「電商+村級集體經濟」等實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生態進一步豐富多元。
因地生策、精準施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多樣性產生多樣美。通過挖掘人文底蘊、民俗風情、典故傳說等資源,推動屋場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美麗屋場」創建呈現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
望城區烏山街道團山湖村幸福灣屋場以雷鋒故事為基礎,創新發展「紅加綠」經濟;高塘嶺街道湘江村彭家湖屋場以美麗水環境為底色,對河湖水、生活汙水等實施分類分水處理,整體打造片區內水域美景。
長沙縣江背鎮金洲村利用瀏陽河沿岸風光和長沙廣電光影5D技術,對68棟民房進行整體設計,打造親水風光型美麗屋場;果園鎮花果村張公塘屋場以「花果蝦」特色產業為主題,創建生態田園型美麗屋場。
瀏陽市集裡街道宏源村突出古渡口文化特色,打造宜居宜遊龍虎屋場;大圍山鎮白沙村圍繞「白沙豆腐」品牌,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的荷坪屋場。文家市鎮文家市村裡仁屋場以「秋收起義」為主題,打造紅色主題教育基地。
寧鄉市煤炭壩鎮賀家灣屋場建設名貴苗木基地2000餘畝,結合創意煤城文化,打造現代產業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田園綜合體;喻家坳鄉喻家坳村梔子花屋場以梔子花為主題,建設梔子花基地2000餘畝,成功舉辦寧鄉市首屆梔子花節,實現由美麗屋場向美麗經濟的延伸。
村民主「人」:風清氣正笑春風
掃除「髒亂差」,寧鄉市陳家橋村舒展了省級美麗鄉村的「眉頭」;揮別「垃圾村」,長沙縣春華山村成了垃圾分類減量的「裡手」;治理「黑臭水」,望城區湘江村移植了溼地公園的「腎器」;摘掉「牌王村」的帽子,瀏陽市書香村再續了「耕讀傳家」的墨香……
長沙市天心區南託街道濱洲新村白馬塘美麗屋場,小微水體變身溼地公園。 張珏 攝
長沙縣春華鎮,美麗鄉村入畫來。 章帝 攝
人居環境整治,在每一個細枝末節上扮靚著長沙的顏值。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鄉村只有自治、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鄉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長沙的實踐有力地證明,只有人人都是「追星族」,才能做好移風易俗的「加減法」。只有家家都是參與者,才能激活鄉村振興的「反應堆」。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長沙市始終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實現由大包大攬向共商共建轉變,由重建輕管向建管並重轉變,農民群眾自發籌資投勞、主動參與「美麗屋場」建設的氛圍日益濃厚。
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虢大灣屋場組建屋場黨群理事會,召開動員會、屋場會、宣講會10餘場,10天內群眾自發遷移片區128冢墳,建成田園生態墓地。
長沙縣黃興鎮沿江山村動員鄉賢捐資56萬元建設4個小型農民文化公園;開慧鎮石燕村2名在外工作的鄉賢主動捐贈2棟老屋,用於修建農耕文化博物館和村民議事場所。
瀏陽市淳口鎮農大村召開黨員大會、屋場會、觀摩總結會11次,動員村民自發籌資籌勞籌料120萬元;古港鎮梅田湖村紫陽灣屋場採取入股形式籌集資金102萬元,村民主動騰讓土地支持屋場建設。
寧鄉市菁華鋪鎮以陳家橋村為核心,輻射帶動洪淪山村、嶂山村等周邊村打造連片「美麗屋場」,動員群眾投工1500個、籌資200餘萬元;回龍鋪鎮回龍鋪村葵花屋場採取「幹部包戶、六方聯動」的辦法,無償拆除磚廠、工棚及欄舍1.65萬平方米,折算金額達165萬元。
寧鄉市菁華鋪鎮陳家橋村,綠水青山留住了鄉愁。 黃勇 攝
人居環境的整治,帶來的不只是「面子」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裡子」的改變。在長沙農村,良好的衛生習慣衍生出了濃厚的生態意識。
過去發展相對滯後、環境衛生糟糕,嶽麓區蓮花鎮雲集村曾是「長沙市環境衛生十差村」。如今,擁有了美麗、富裕、幸福的同位語。「村裡環境衛生由我們自己管,鄉親鄰裡都自覺維護。」老黨員朱宗田說。
令人欣喜的是,村民成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力軍」。
在瀏陽市金剛鎮山虎村,「相約七點半」活動將話筒交到群眾手中,讓村民為村裡垃圾分類建言獻策。在長沙縣開慧鎮上華山村,「五老檢查團」每月給各小組衛生情況打分……
隨著「五治」的積極推進,生態意識也不斷紮根。注重保護鄉村田園風貌,強化湖湘文化元素符號,在各個鄉村的規劃與建設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成為了最重的底色。
一塊約200平方米的溼地,被一片片柵欄很田園化地圍起來。水面上種滿了風車草、鳶尾等植物,金色的錦鯉在植物的根莖間歡快地遊弋。這是寧鄉市菁華鋪鎮陳家橋村的「寶地」。
之所以說是「寶地」,是因為其功能堪比小型汙水處理廠。該系統設有發酵池、淨水人工溼地,農戶家的汙水經三級沉澱流入集中收集管網,再流入系統終端,經過發酵、淨化後,末端出水達到農業灌溉標準。目前,該片人工溼地的日處理汙水量可達30立方米,滿足了附近80戶村民的生活汙水處理需求。
功德可以存銀行?寧鄉市大成橋鎮鵲山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特別的「存摺」。該村以戶為單位,建立了好人好事統計臺帳。自「功德銀行」推行以來,很多在外工作的村民也紛紛回家鄉籌工籌勞支持鵲山村新農村建設。「功德分」作為優先評選「優秀黨員」「優秀村民」「五好家庭」「好兒媳」「好公婆」的重要依據。
舉直揚善正風俗,敦厚民風傳家寶。良好的村風民風在鵲山村四處開花,「功德銀行」所倡導的正能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引領著農村的新氣象、新風尚。
始於2018年的長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治廁、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風「五治」為抓手,以轉變生產方式、提質生活方式、樹立生態意識為推手,通過引發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再造美好長沙的未來。
未來的長沙農村,開啟的是一段更加詩意的旅程。
【來源:華聲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