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時代的嚴肅文學 - 南風窗網

2020-12-09 南風窗網

微信時代,嚴肅文學正陷入更深重的危機。淺薄的媒介,造就淺薄的思維、淺薄的閱讀、淺薄的寫作,其結果就是淺薄的人、淺薄的社會、淺薄的時代。

 

 

  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微信時代中。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17年2月末,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總數達到11.2億戶,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接近10.6億戶;另根據微信最新財報數據,微信及WeChat月活躍帳戶達8.89億。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同時也是微信用戶。而微信團隊的《2016微信數據報告》顯示,94%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六成以上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每天打開30次的重度用戶佔36%,55%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1小時。我們每天起床和入睡前都在刷微信,我們用微信聊天,我們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生活,我們用微信支付,我們在微信上談工作,我們在微信上閱讀……

  當如此眾多的人在使用微信,當微信佔據了用戶如此多的時間,微信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社交工具,它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成為我們的「第二存在」。這就是我們把當下稱為「微信時代」的原因,因為從來沒有哪一個工具像微信這樣,如此嚴密地榫入並深刻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其中也包括文學。何為文學?這是一個困擾無數文藝學者的龐大問題,汗牛充棟的書籍企圖對文學予以解釋,但似乎很難有一個能說服所有人的答案。這裡我們也不想給文學下定義,只是在微信時代這樣的語境下討論文學,我更想討論的是嚴肅文學。因為如果從廣義的角度講,公眾號裡推送的各種心靈雞湯也是文學,但這種通俗讀物在任何時代都存在,它的龐大市場需求不會因為媒介的更迭而受損,因此並沒有在微信時代特別討論的必要。

  不同於心靈雞湯,嚴肅文學深受媒介形態變化的影響。那何為嚴肅文學?在《偉大的傳統》一書中,利維斯認為嚴肅文學有以下幾種追求:對人性足夠深刻而又充滿同情的理解;對現代性的警覺;語言須能精緻準確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對象;完整流暢的整體結構。換言之,與心靈雞湯的通俗直接、好看好懂不同,嚴肅文學的意義在於刷新和重建,它「保存著對世界、對生活個別、殊異的感受和看法」,要為讀者帶來新的發現。與之相對的是,嚴肅文學需要的是嚴肅的、有抵抗性的閱讀,它不僅挑戰讀者的閱讀耐心,更挑戰著讀者的認知體系和價值體系。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閱讀無數本《知音》與閱讀一本《紅樓夢》所需時間可能是一樣的,但二者所需要的耐心、閱讀所獲得的體悟,也同樣有雲泥之別。

  那麼,微信時代又會從哪些方面對嚴肅文學產生影響?微信時代嚴肅文學的境遇又會是如何?

 

思維的淺薄化

  首當其衝的是—閱讀。微信將通過影響人們的閱讀思維、閱讀習慣,繼而影響人們對嚴肅文學的接受。

  按照麥克盧漢的說法,「傳媒即信息」,但在美國著名科技學家尼古拉斯·卡爾看來,傳媒不僅是信息,傳媒更是思維。在《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裡,卡爾深刻探討了,隨著人類媒介工具的革命,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人的思維將被徹底改變。在書中,他歷數人的大腦在語音時代、文字時代,以及大批量書籍報刊傳播時代的差異,並引證了大量神經生理學、文化發展史的文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也就是說,微信不僅是一個工具,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依照卡爾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微信帶來淺薄。

  微信時代,首先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方式更多、速度更快,當有限的時間面對無限的信息,信息的獲取只能是浮光掠影。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描述的「屏讀」(Screening)日漸成為一種現實。閱讀行為雖然存在,但是這種閱讀更多是指向泛閱讀,停留在一種閱讀的姿態上,人們用眼睛「刷」一下屏幕,用手指輕輕划過頁面。微信讓閱讀變得輕淺,一篇精彩的小說或者一首美麗的長詩也會被一「刷」而過。

  微信時代的另一個特徵是,信息的碎片化。其實在前微信時代,廣播、電視機這些傳播方式剛剛出現和普及時,也都遭到了諸多社會學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的批評,先哲們無一例外指向了信息的碎片化拼接。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這樣解釋道:「無線電廣播在宣布一個城市受到轟炸,有數百人死亡之後,緊接著便推銷肥皂或酒。同一位播音員,以同樣迷人而權威性的聲調,先報告了政治局勢,然後又為肥皂大做廣告,試問,人們對他聽得到的事情,還會真正關心嗎?我們不再感到興趣,我們的情感,以及我們的批評性判斷受到了破壞,最後,我們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的態度,是漠不關心。」

  進入微信時代,弗洛姆批評的情形,愈演愈烈。打開公眾號列表,巨大的信息流呈現在眼前,天災人禍與吃喝玩樂無縫對接;信息的碎片化不僅指信息與信息之間的無縫拼接,而且是信息與音頻或視頻、導航工具、各種商業廣告、一些小型應用軟體等的拼接。卡爾在《淺薄》一書中生動描述了這一場景:「當我們在新聞網站上瀏覽最新焦點時,突然收到一條信息,提醒有新郵件到達。幾秒鐘後,RSS閱讀器又告訴我們,最喜愛的博主剛剛上傳了一篇新博文。沒一會兒,手機鈴聲響了,原來有簡訊送達。與此同時,臉書和推特網站的用戶頭像也在不停地閃爍……」

  微信不知不覺在篡改著人們的思維。當人們習慣了信息的碎片化,他們會越來越沒有耐心,越來越熱衷於接受淺薄化的信息—而這恰恰與嚴肅文學的氣質是不相契合的。長期浸淫於微信的人,或許將發現自己越來越難認真地讀完一部長篇小說,每每閱讀時我們的注意力開始分散,心神不寧、思路不清,忍不住要點開微信看看朋友圈更新或者群聊裡又說了些什麼,就像卡爾貼切形容的,「過去那種自然而然的精讀如今已經變成了費力掙扎的苦差事」……「以前,我戴著潛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緩緩前進。現在,我就像一個摩託快艇手,貼著水面呼嘯而過」。

 

被消解的閱讀儀式感

  有些人會這樣說,如果說微信將重塑人們的思維,並影響他們現實生活中的嚴肅閱讀,那如果把嚴肅文學搬到微信上,這種負面影響是否依舊存在?

對於微信上的閱讀,不少人是抱樂觀態度的。一來,他們認同「臉書」CEO馬克·扎克伯格的說法,不同媒介上的閱讀只是媒介不同,閱讀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當第一本書出現的時候,我打賭當時有人會說:『當你應該和其他人交流的時候,為什麼要去閱讀呢?』閱讀的重點,是你用個人視角獲得了深層次的自我沉浸,不是嗎?同樣地,報紙,手機,電視,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在他們看來,「微信的最牛逼之處是,它讓一些原來從不用QQ、也從不上網的人,成為了微信的用戶」。這的確是某部分事實,比如筆者的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認字不多,在前微信時代,他們基本不閱讀,但自從他們使用了微信,他們關注了不少公眾號,也經常閱讀朋友圈裡的文章。這是微信帶來的裨益,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閱讀,讓更多人開始閱讀。只是,嚴肅文學在微信上會受到青睞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學刊物在微信上開通了公眾號,並時常在上面發布一些作品。但身邊許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閱讀公眾號上的作品,常常被一種焦慮感所裹挾,忍不住想要向下滑動,甚至會有一點牴觸甚至膩煩。可假設是在雜誌上閱讀作品,這種焦慮感和牴觸感很可能就會減輕甚至消失了。為何會有這種微妙的差別?

  根本原因就在於,微信消解了閱讀的儀式感。微信閱讀的好處之一就是便捷,任何你可以打開微信的時刻,你都可以進行閱讀,無論是走路、等公交、上廁所、會議中、逛街、排隊、吃飯,總之,微信讓閱讀「隨時隨地、無時不刻」。但這種快捷也破壞了閱讀的儀式感。閱讀的儀式感,並非一定是「焚香沐浴、品茗閒吟」,它指向的是閱讀這一行為的「平心靜氣,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就像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描述的:「學習閱讀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學習『破解密碼』的過程。當人們學習閱讀時,人們是在學習一種獨特的行為方式,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身體靜止不動。自我約束不僅對身體是一種挑戰,同時對頭腦也是一種挑戰。句子、段落和書頁一句句、一段段、一頁頁慢慢地翻開,按先後順序,並且根據一種毫不直觀的邏輯。」

   也就是說,嚴肅閱讀是需要認真與專注的心態與態度,它要求「身體靜止不動」的認真與專一,需要「自我約束」的自製,需要「對頭腦也是一種挑戰」的判斷與思考;而閱讀同時也是「句子、段落和書頁一句句、一段段、一頁頁慢慢地翻開,按先後順序,並且根據一種毫不直觀的邏輯」,有順序、講邏輯。但現在,坐在馬桶上的三五分鐘時間裡,你都可以打開10個不同的公眾號,簡略翻看十篇完全不同類型的文章,不需要順序,也不講求邏輯。微信閱讀成為對時間的打發,成為一種純粹的休閒和娛樂。

  伴隨著閱讀儀式感的喪失,是各大公眾號為了迎合讀者淺薄、輕鬆的閱讀需求,內容上的主動輕薄。要隨時隨地、無時不刻都可以進行閱讀,文章肯定不能太長、不能太深奧,而是要簡短、輕鬆、有趣,無縫對接於人們的每一個碎片化的時間。「快閱讀、輕閱讀、易閱讀」成為微信閱讀的風尚,閱讀的難度和知識的「系統性」與「深刻性」被消解;只需瀏覽,不必細究,只需相信,無須追問。

  久而久之,微信閱讀便難以喚起讀者的閱讀儀式感,讀者對於嚴肅內容也會有一種「後天的敵意」。這也是為什麼各種養生帖、情感軟文、心靈雞湯輕輕鬆鬆就能夠收穫10萬+,而許多推送嚴肅文學作品的公眾號的閱讀量只能在幾百幾千徘徊,即便是像《收穫》雜誌這種做得較好的公眾號,其推送的文章閱讀人數都鮮有突破1萬。

微信的確讓更多人開始閱讀,但這與嚴肅文學、嚴肅閱讀無關。

 

媚俗的寫作心態

  而令人遺憾的是,微信不僅通過改變人們的思維和閱讀儀式感,來影響人們對嚴肅文學的接受,它甚至也影響著寫作者的心態,並改變著文學的形態。

  不得不說,嚴肅的寫作是一件非常清苦的工作,它成功的概率不高,可以獲得的物質回報往往要低於其他行業,作家必須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貧、抵擋得住誘惑。微信時代的自媒體創業潮,更凸顯出了嚴肅寫作的寂寞和寒磣。許多公號寫手通過寫寫雞湯文,就能夠憑藉打賞和軟文收入賺得盆滿缽滿,有的年入百萬,有的公號甚至估值上億;可有的嚴肅文學作者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寫了一個小說,耗費無數時間精力不說,還不見得能夠發表。那寫作者們為何還要堅守嚴肅文學立場,為何不搖身一變成為拿錢說話的「自媒體人」呢?

  於是許多文學刊物或作家本人的公眾號,也迷戀上了微信的10萬+,既然無法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那就改變文學的形態予以迎合。總之,微信讓文學越來越「公號體」。我們自不能苛求每個作家都得堅守陣地,畢竟個體有權利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只是不少文學刊物和作家本身已經享受了體制給予的諸多支持,卻又一腳踏入媚俗大潮,這無疑應該遭到批評。

綜上,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了:微信時代,嚴肅文學正陷入更深重的危機。淺薄的媒介,造就淺薄的思維、淺薄的閱讀、淺薄的寫作,其結果就是淺薄的人、淺薄的社會、淺薄的時代。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筆者反對微信、反對科技,只是我們在歆享技術革新帶來的種種便利之餘,卻仍沒有學會—甚至沒有注意到—該如何避免科技可能對人造成的異化,乃至於對人類文明的侵害。隨著以「阿爾法狗」為標誌的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這個議題將越來越緊迫,它需要更多的討論、更多的思考。筆者謹以此文,發出微弱的預警。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

相關焦點

  • 新媒體讓嚴肅文學變年輕 微信時代的文學"小而美"
    原標題:微信時代的文學:「小而美」,有多美?   現象   新媒體讓嚴肅文學變得靈敏而年輕   純文學在電子閱讀的今天,面臨的第一個改變,就是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APP推送文學作品。
  • 「海上的吉普賽人」 - 南風窗網
    時代的鎂光燈沒有顧及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鏡頭想要對焦的角落。這一次,我們會看到更遙遠和更陌生的故事,跟隨巴瑤族(Bajau)的男女潛入海底,打撈與海相關的記憶。   總是有人將巴瑤族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在文學作品裡,「吉普賽人」神秘通靈、隨遇而安,是帶有奇幻色彩的形象。但我們知道巴瑤族人的生活遠不如此魔幻,他們被命運選中,終生誠實而謙遜地與大海為伴。
  • 《古事記》中的日本國 - 南風窗網
    《古事記》成書於712年,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也是現存最早的日本文學著作之一。它系統記述了日本的神話與傳說,於古老奔放的故事中展開一場日本源流風貌之巡禮。全書分為三卷,上卷所記是日本諸神的由來與神話傳說故事,重心落在日本國土的形成和天皇的起始。伊耶那歧命、伊耶那美命兩位神,奉天神之命造成國土。
  • 東漢的「朋友圈」 - 南風窗網
    或者,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私人的朋友遴選原則,立即組織出一個新的微信聊天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此便捷的操作,即使在技術條件遠不如今天的東漢王朝也就早就有其雛形了,這就是以「八廚」「八顧」「八俊」「八及」為代表的東漢知識分子群體。
  • 崢嶸歲月憶年華 ——讀嚴歌苓的長篇小說《芳華》 - 南風窗網
    崢嶸歲月憶年華 ——讀嚴歌苓的長篇小說《芳華》 作者:丁純 來源:南風窗
  • 乾隆:一位帝王的傳奇與顢頇 - 南風窗網
    在本書面世之前,張宏傑已推出了《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張宏傑講乾隆成敗》等著作,可以說對乾隆這一形象爛熟於心,自然手到擒來。《乾隆:政治、愛情與性格》   張宏傑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南風窗網
    相似的情節在中國也曾發生,並且時間和希臘差不多,都在所謂的「軸心時代」。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
  • 關於純文學/嚴肅文學/通俗文學的討論
    1、李銀河對小波評價經常會用純文學寫作來形容。乾淨、純粹、真誠,除了素材內容無法避免時代背景/特徵以外,基本和社會政治,意識形態不沾邊。(當然相對而言,每個作家都是時代的產物,所以不至太絕對,也不能從這個意義上去界定純文學。人本身就具有社會歷史性,但我們只是進一步探究)。
  • 《岡仁波齊》:藏地不需要被「神秘」籠罩 - 南風窗網
    對於1991年還是大學生的張揚來說,藏地於他的吸引力,也是源於「神秘」,而且是「少年時代地理課上的印象。那時候那種地方的新聞以及圖片不像現在這麼多」。我們則更多從西藏今天的時代、社會、人文角度來關注。」
  • 高僧法顯與他的《佛國記》 - 南風窗網
    作者:張國剛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南風窗
  • 「年號」還真是漢朝的原創 - 南風窗網
    他抓住了袁術稱帝改元的機會,將自己迅速打扮成維護漢統的義士,並在微信上分別加了漢獻帝與曹操的好友。於是,在建安三年,他被曹操控制的朝廷任命為「討逆將軍」,由此,孫氏對於江東地區的控制也被合法化了。而繼承了孫策政治遺產的孫權,因為擔心枉然改元會破壞孫氏一門漢統維護者的「人設」,即使在赤壁大敗曹操後依然長期堅持使用「建安」年號。當然,他最後還是改元為「黃武」了。
  • 西漢名臣霍光的變化 - 南風窗網
    從漢武帝時代入宮開始,到輔佐昭帝,霍光一直是戰戰兢兢,克己奉公。為什麼家人變成了這個樣子呢?這才是特別值得我們深切留意和反思的。也就是說,人總是在變的!即使是像霍光這樣謙卑低調的人,時間長了,功勞大了,也會發生變化,變得苟且,變得不再對錯誤零容忍。在沒有剛性的制度和法律的約束下,任何聖賢也會自覺不自覺地違規違法犯錯誤,而且犯了錯誤還會心存僥倖。
  • - 南風窗網
    事實上,當今世界雖然已經步入了全球化的時代,但一些國家並未跟上這一變化,它們仍然固執地秉持「冷戰」思維甚至霸權思維不放,並戴著這一有色眼鏡非要把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視為洪水猛獸和最大威脅不可,並公然寫進他們最高等級的國家報告中。
  • ——海上絲路探尋之一 - 南風窗網
    作者:張國剛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南風窗
  • - 南風窗網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丹尼·羅德裡克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著有《貿易大白話》。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
  • 嚴肅文學小眾化,通俗文學大眾化
    嚴肅文學小眾化,通俗文學大眾化 日期:2018-05-16 【 來源 : 新民周刊 】
  • 一夫多妻制的鍋,宦官來背 - 南風窗網
    而在信息化時代,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或許就是去設計與建造自身無法繁殖的人工智慧體。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
  • 許先哲和《鏢人》的魂 - 南風窗網
    因為知道許先哲曾拿過韓國文學翻譯院的新人獎,翻譯、出版過3本韓國小說,再聽到這個消息,我便有些驚訝。   「不是太好,其實慄原老師也只會日常對話。」   另外他是中國目前唯一一位從「知乎」火起來的漫畫家,他因為關注電影、文學、設計、少數民族,且頗有見地,而逐漸被人認識,並意外將漫畫傳播了出去。
  • 通俗文學嚴肅文學誰更經典?
    通俗文學嚴肅文學誰更經典?通俗文學注重文學娛樂性,注重對類型傳統的傳承與重寫,以及最大範圍讀者的認可;嚴肅文學則是對現實人生深刻摹寫、對社會問題深層剖析、藝術形式創新以及對讀者精神提升。另一方面,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並沒有鮮明界限,並且存在相互轉化可能。
  • 唐家三少對談蔣勝男 網絡文學不會取代嚴肅文學
    田超供圖   中國作家協會12月17日正式成立網絡文學委員會,引起廣泛關注,近日在首都圖書館舉行的「尚讀沙龍」也以此為契機,邀請了唐家三少和《羋月傳》作者蔣勝男對談。談到網絡文學與嚴肅文學區別時,唐家三少認為,兩者的受眾群、創作方向和社會意義都不相同,「通俗文學的銷量哪怕是嚴肅文學的100倍,它也永遠無法取代嚴肅文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