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2020-11-30 華夏經緯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後傳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卷數品門均同,文字稍異,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唐抄本 六祖慧能傳

  ③流通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1],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動。與此本體例相同者有真樸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製序、宋郎簡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題下有「賜紫當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孫真樸重梓」)及金陵刻經處本(1929年刻)等。 

  ④高麗傳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疑即德異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萬曆二年(1574)重刊,光緒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異《略序》,記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統本及曹溪原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題名均與高麗傳本同。 

  ⑤明南藏本

  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題下有「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僧錄司右闡教兼鐘山靈谷禪寺住持淨戒重校」。不分品、卷。萬曆四十八年趙琦美所刻房山石經本與此同一體例,但題下重校人改為「明周至住山比丘圓載、西吳學人真程同校」。 

  內容提要

  壇經概述

  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

  其他版本的《六祖壇經》

  中心思想

  《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核心方法

  惠能大師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起心動念;無相為體,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系縛。 

  頓悟與漸悟

  於修行的次第上,一般說法認為惠能大師主張頓悟,其實是誤解。惠能大師認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是指佛與眾生的差異只在迷悟之間,但同時強調:「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明確指出了由迷轉悟有量變積累的過程,客觀地分析了頓悟與漸悟的關係。 

  淨土思想

  《壇經》還主張唯心淨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惠能大師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壇經地位

  《壇經》的思想對禪宗乃至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著作被尊稱為「經」的,僅此一部。 

  研究概況

  千餘年來,《壇經》被公認為惠能所說、法海所記。20世紀初,於敦煌文獻中發現了惠能的《壇經》及其弟子神會的語錄,《壇經》研究有新的發展。1930年以來,胡適據敦煌文獻,先後發表《菏澤大師神會傳》、《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認為《壇經》的作者不是惠能而是神會。1935年日本宇井伯壽著《第二禪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適之說。1964年日本關口真大撰《禪宗思想史》,認為《壇經》代表了社會的思想。1967年日本柳田聖山作《初期禪宗史書之研究》,更認為《壇經》中「無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說」等,是牛頭宗六祖慧忠所說,鶴林法海所記,神會晚年把經引入自宗,由門下完成。1971年在臺灣的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及《神會與壇經》,反駁了胡適的主張。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時其中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注釋有丁福保《六祖壇經[3]箋注》以及港臺學人的一些著作。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禪宗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這裡所指的禪,是指由六祖慧能創立的禪宗。為什麼六祖創立的禪宗能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呢?這跟六祖的創新精神不無關係。《嶺南禪文化》一書中說:「中國第一個著名佛教學者牟子是嶺南人,中國禪的實際創立者慧能也是嶺南人,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慧能,只有通過慧能的《壇經》,禪文化才真正變梵入華,通凡入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壇經校釋-序言》裡說:慧能以前,只有禪學,並無禪宗。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他還對自己的寄坐禪於日常修行和生活的「無念」、「定慧等」的禪法作了詳細的講述。他在講述中,特別強調:凡夫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關鍵在迷、悟之間,凡夫一念覺悟便可立即成佛,並且說修行不必遠離現實生活,即使在充滿煩惱的世俗環境也可以達到覺悟。
  • 六祖慧能,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六祖慧能,六祖壇經這裡戒定慧全有。永嘉大師還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不唯對佛教,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亦受禪宗之影響,而形成儒教禪、道教禪。禪宗傳至日本後,與日本神道教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相融合,而形成了日本禪。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禪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是閒情詩意的文化情感;對藝術家來說,是創造作品的靈感源泉;對思想家來說是無限超越的形上學;對士大夫來說,是遊任官場的處世妙法,對普通世人來說則是塵世俗事中的心靈雞湯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三歲喪父,出身寒微,不識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禪宗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跡和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和思想被譽為對傳統佛教的偉大突破和創新,其蘊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
    慧能一生的禪學思想、事業功績,都被其弟子記錄下來,並結集成為中國唯一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了,可以說是禪宗的根本典籍,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中國思想史,《壇經》都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壇經》重在自我見性,直入人心的頓悟法門,強調自我具足,一切皆備,認為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萬物、人生窮達,均由一心創造。
  • 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真正徹悟之時,一切法空,煩惱沒有,佛也沒有。有個人問雲門大師如何是佛,雲門的回答很可怕,他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幹屎撅!」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 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壇經》作為中國本土的唯一一部稱為「經」的經典,它代表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上更上了一個層次,也是外來的教派在中國的發揚、吸收、傳承,由外來的文化能被中國本土更好的發展的一個例證。《壇經》主要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的言行說教。根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在黃梅得到五祖弘忍所傳「心性大法」以及代表禪宗祖庭的衣缽。回到南方,曾經住在曹溪寶林寺,後應韶州刺史韋璩等人邀請,到韶州大梵寺說法。
  • 六祖壇經,佛,禪,內心的無明煩惱,六祖慧能,菩提自性
    六祖壇經,一切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六祖壇經,一切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靜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六祖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又問:「汝是嶺南人,又是葛僚,若為堪作佛?」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當時弘化於南、北二方禪法的派系。南方主要是以慧能為代表的「頓悟」禪法,弘化於北方的主要是以神秀為代表的「漸修」禪法。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惠能是力主「頓悟說」的。他認為「佛性人人自足:它不是知識,不像學生念書,不需「十年寒窗」式的啃書本,不需要讀死書。
  • 學佛人是修福慧,智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國王聽了,感嘆地說:「你解釋得很對!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因此,國王做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六祖慧能,六祖壇經懺悔有許多不同的儀軌,如大懺、小懺等,大悲懺就是念觀音菩薩的《大悲咒》並磕多少個頭來請求懺悔。
  •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壇經》是惠能一生說法的記錄,六祖文化的思想文化內涵集中體現了在他講述的《六祖壇經》之中。《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強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覺悟解脫,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摘錄《壇經》部分經典法語。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 六祖壇經,慧能的戒律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相融合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老師的,而自己的卻不知在哪兒,回答不出來,於是嘆息說:「畢竟畫餅不能充飢啊。」於是就把平時看的書全部燒了,說:「今後我也不學佛法了,當一個行腳僧算了。」《壇經》中懷讓禪師與六祖間的一段問法因緣。懷讓禪師第一次去見嵩山安國師,安國師令其前去曹溪參六祖能大師,懷讓由是而見六祖。「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 六祖壇經講,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各位善知識,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六祖壇經,何謂六祖壇經呢,禪宗從初祖,達摩祖師,傳到六祖慧能,共有六位高僧,這六位高僧大德奠定了中國禪宗的基礎,而六祖是集大成者,把禪宗發揚光大,其一生說法三十餘年,有名的弟子有四十三個,其餘的弟子也不計其數。
  • 壇經諦義:認識六祖慧能的六個視角
    菩提達摩把禪宗傳到中國之後,慧能是在中國傳承的第六代祖師,因此稱為「六祖」。但學者們一般認為,在慧能之前,其實只有禪學,還不能成為禪宗,禪宗是在慧能之後才有的。因為在慧能之前,禪宗作為一門獨立的宗派,其特色並不明顯;但慧能以「惟論見性」開頓悟法門之後,達摩傳來的靜坐禪變成了「見性禪」,禪宗有了生動鮮明的特色,並且影響廣大深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原標題: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在禪宗長期流傳過程中,《六祖壇經》形成很多不同的寫本或版本。
  • 毛澤東與任繼愈談禪宗六祖慧能
    儘管在這份記錄中未詳細說明毛澤東是如何講解《壇經》的,但他能「背了幾段《壇經》」,足可以證明毛澤東是「關注禪宗,特別欣賞六祖慧能」。此外,還可從其他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得到證實。毛澤東曾讚譽廣東有兩大偉人,一位是孫中山,另一位就是六祖慧能。1956年他對廣東省委領導人說:「你們廣東省有個慧能,你們知道嗎?慧能在哲學上貢獻很大,他把唯心主義的理論推到了高峰,要比貝克萊早一千年,你們應該好好看看《壇經》。一個不識字的農民能夠提出高深的理論,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 文 青衫文齋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悟道,在人間弘法度化眾生,可以說佛的一切離不開人間。早就指出其實,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就完美地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他開示說:要成佛,必須在人間磨練、修行,脫離人間,是無法成就佛道的。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主要通過《壇經》,總結成4點,成為《壇經》說法的法門和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