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生活網訊 (實習生 張紅)翻開老照片,我們看見這些年民生方面的變化,正是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開放,開始追求個性化和多樣化。每個人回家翻翻老照片,都能找到生活變化的軌跡。每一張老照片的背後,都記錄著歲月滄桑,飽含著美好的回憶。
在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開始有了變化,桂林的群眾文化活動也開始豐富,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桂林人的娛樂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
那個時候的端午佳節,灕江上組織了扒龍船的活動,桂林城鑼鼓喧天,萬人空巷。
有網友不禁發出惋惜:「經過若干年,這樣的活動已經取消了。。。」如今的端午節,為避免發生危險事故,已經取消了像扒龍船這樣的活動。
解放橋下的扒龍船活動(桂林人論壇圖片)
現在的解放橋(網絡圖片)
如今我們都是在網上購物,在家等著商品送上門,而八十年代的人們買東西都是要去集市、小商品市場,有網友回憶:「那個時候商品經濟死灰復燃,茶餘飯後也能聽到人們低聲說起做生意的行當,小香港、陽橋頭、火車站……,人流多的地方悄然就有了小商品市場,熱鬧的很。」
小香港市場的自行車和人流(桂林人論壇圖片)
現在的小香港(網絡圖片)
桂林火車站南的商品市場(桂林人論壇圖片)
現在的桂林南站(網絡圖片)
陽橋商品市場(網絡圖片)
現在的陽橋(網絡圖片)
當時最熱鬧的當屬工人電影院,民國時期為群眾電影院,1953年交市總工會,由各基層工會集資在十字街重建,改名工人電影院。1959年夏由市文化局接管。1960年7月遷中山南路,原址改為桂劇院。
有網友回憶:「那個時候周末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可多了,都買不到票。」
也有網友說:「在我們那個時候,播放的電影都是黑白的,不像現在,都是彩色的了。」
老照片,桂林桂劇院的變遷(桂林人論壇圖片)
「霧薄西山霞映湖,如夢如幻在榕湖。」 大霧或多雲天氣時,西山腳下常出現霧海、雲海,透著若隱若現的榕湖和湖心亭,美不勝收。
八十年代初如夢似幻的榕湖(桂林人論壇圖片)
現在的榕湖(網絡圖片)
80年代至90年代初,原南溪山公園的後山的遊樂場,曾經的蕩鞦韆,滑滑梯,碰碰車等娛樂設施,在那裡留下了許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
以前的南溪山公園後山(桂林人論壇圖片)
現在的南溪山公園(網絡圖片)
後來,桂林的旅遊有了熱度,象鼻山前的遊船竹筏,擠滿了人,帶著點兒亂象的繁榮景象。而現在的象鼻山是吸引無數外地遊客來旅遊的景點之一,它是桂林市建築的旅遊門面代表,來到桂林必看的景點。
以前的象鼻山(桂林人論壇圖片)
現在的象鼻山(網絡圖片)
西山腳下開始興建桂林博物館,1988年竣工開館。桂林博物館是展示桂林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以桂林明代出土梅瓶、外賓禮品、明清書畫珍品、桂林歷史文物、廣西少數民族文物等為館藏特色。
那時誰也想不到,這博物館不到30年又被臨桂新區更壯觀的新建成的桂林博物館所取代。
建設中的桂林博物館工程(桂林人論壇圖片)
位於臨桂新區的桂林博物館(網絡圖片)
「桂林這些年變化太大了!」這是不少桂林人由衷的感嘆。
每天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們都可以察覺到身邊的一切正悄然改變,不可否認,桂林這幾年裡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