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年前的10月9日,古巴革命前領導人、拉美遊擊戰士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遭當地軍隊槍決。
遇害40年後,切·格瓦拉成為傳奇。他不但是曾經致力於以武力消除貧窮、結束不公的革命戰士,也成為當代流行文化偶像之一。他那頭戴黑色貝雷帽、披散長發、雙眼凝視遠方的頭像在世界各地被重複翻印,出現在招貼畫、T恤衫、唱片和咖啡杯等等物品上。
10月8日至9日,拉丁美洲多個國家紛紛舉行儀式,以不同形式紀念切·格瓦拉遇害40周年。切·格瓦拉身前逝後的種種傳奇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遇害
在1967年10月8日,玻利維亞軍隊俘獲在當地領導遊擊戰的切·格瓦拉,並在第二天將他草草處決。關於切·格瓦拉的遇害經過,有著不同版本的敘述,至今沒有定論。
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切·格瓦拉在就義前毫無懼色,他告訴行刑者:「開槍吧,膽小鬼,你們不就是殺個人罷了。」然而,至今仍沒有證據顯示,上述記載是否屬實。
曾經與切·格瓦拉並肩作戰的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說,切·格瓦拉「不是一個甘當囚徒的人」。在一次接受法國記者伊格納奇奧·拉蒙納採訪時,卡斯楚說:「他(切·格瓦拉)受了傷,手上又沒武器,這樣他們才能抓住他……並在第二天中午冷血地將他處決。」
當年參與抓捕切·格瓦拉的玻利維亞退休軍人加裡·普拉多10月4日接受美聯社記者阿爾瓦羅·蘇亞索採訪,對切·格瓦拉遇害經過的描述又有所不同。
普拉多說,自己與70名玻利維亞軍人和兩名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負責抓捕切·格瓦拉,在叢林中發現了他。當時,切·格瓦拉孤身一人。普拉多說,被俘時的切·格瓦拉「不足以構成任何恐懼或威脅」。
被俘後,切·格瓦拉被轉移到附近小鎮伊格拉。第二天中午,他在當地一所學校內被處以槍決,終年39歲。
普拉多說,是玻利維亞總統而非美國中情局下令處決切·格瓦拉,因為害怕切·格瓦拉在接受審判時會把整個法庭變為傳播自己主張的講臺。
不滅
處決終結了切·格瓦拉的生命,卻無法滅除他的影響。不為人知的處決過程經口口相傳變得更加神秘,為切·格瓦拉的形象增添更多傳奇色彩。
處決切·格瓦拉之後,行刑者砍下他的雙手用以驗證身份,他的遺體則被運往附近城市瓦裡格蘭德(Vallegrande)。最後,切·格瓦拉的遺體與多具屍體一起被秘密掩埋在當地一個軍用飛機場內。
1997年,一具無雙手骸骨被重新挖出,經過DNA鑑定之後確認是切·格瓦拉遺骸,在當年被運回古巴。
切·格瓦拉的遇害地如今成了旅遊點,當地人提起他仍滿懷敬畏。
當地人胡利婭·科爾特斯自稱是切·格瓦拉生前見過的最後一名婦女。她為他送上最後一頓飯——花生湯。
切·格瓦拉遭槍決後,護士出身的蘇珊娜·奧西納加負責為他清洗遺體。現年74歲的奧西納加記得,自己在40年前為切·格瓦拉擦去身上血跡,脫掉他穿著的3雙襪子。
奧西納加回憶說:「他用眼睛盯著我們,他們叫我們為他合上雙眼,但沒人敢這麼做,他就這麼睜著雙眼。」
40年前,切·格瓦拉在小鎮伊格拉的一所學校遭槍決。40年後,這個鎮上的不少樓房都掛著他的肖像與口號,紀念他遇難40周年。鎮上居民曼努埃爾·科爾特斯還記得切·格瓦拉「有穿透力的凝視」。
「不過,他實際上在為窮人而戰,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同志,」現年63歲的科爾特斯說。
1997年在古巴迎接切·格瓦拉遺骸歸來時,卡斯楚說:「他們以為殺了他就能令他停止戰鬥……但今天,他無處不在,只要有正義要維護。」
8日開始,包括古巴在內的多個拉丁美洲國家將舉行一系列活動,紀念切·格瓦拉遇害40周年。
流行
切·格瓦拉遇害40周年之後,他的形象更加鮮活,在不同人群的記憶中呈現不同面孔。
流行文化渲染之下,切·格瓦拉成為時尚元素,他頭戴黑色貝雷帽的頭像被多次翻印,據稱是「世界最受歡迎的面孔」。根據切·格瓦拉青年時代日記拍攝的電影《摩託車日記》在2004年上映成功,為他的形象增添浪漫色彩。
然而,生活中的切·格瓦拉靦腆、羞澀,出身富家卻生活簡樸,與時尚無緣。
攝影師利博裡奧·諾瓦爾回憶,自己有一次拍攝切·格瓦拉參與工地勞動的照片,卻被切·格瓦拉命令連續運送水泥好幾個小時才得到拍照許可。
青年時代與切·格瓦拉一起騎摩託車遊歷南美洲各國的阿爾貝託·格拉納多認為,切·格瓦拉「總是言出必行」,這是他「至今仍不過時」的原因。
切·格瓦拉曾擔任古巴工業部長。他當時的顧問蒂爾索·薩恩斯回憶:「他要求嚴格,以身作則。」
薩恩斯說,在古巴食物短缺時期,切·格瓦拉因為下屬為自己準備牛排而發火,命令將這道菜原封不動地端走。
切·格瓦拉也有反對者,他們不能接受他試圖以武裝手段結束社會不公的做法。
對此,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認為,儘管具體政治主張不同,人們仍然不會忘記切·格瓦拉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最近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莫拉萊斯說:「40年後,切仍然代表著自由、主權、尊嚴以及最重要的正義與公平。」
在莫拉萊斯的總統府內,懸掛著一副由古柯葉拼制而成的切·格瓦拉肖像。
美國《時代》周刊作者阿里爾·多爾夫曼認為,切·格瓦拉形象成為流行符號,並非簡單的模仿或追捧,而因為當年引導他走上革命之路的不公與不平等仍然存在。
在多爾夫曼看來,遇害40年後,切·格瓦拉仍未瞑目。透過印製於人們T恤衫上的肖像,他仍焦急地注視著世間的疾病、貧窮與不公。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